国学大师丛书-钱穆评传

国学大师丛书-钱穆评传

作者:郭齐勇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0-03-01

评分:4.6分

ISBN:7805795460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国学大师丛书-钱穆评传国学大师丛书-钱穆评传前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国学大师丛书-钱穆评传 内容简介

《钱穆评传》全面深入的介绍了闻名遐迩的国学大师钱穆的文化生命与学术生涯,他的民族悲情,忧患意识、崇高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评述了他独特的历史文化观、中西比较论、人生论及关于四千年中国文化史、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成果、方法和卓越贡献。作者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重建为主线贯穿全书,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钱穆评传》是目前中国大陆**部全面评述钱穆思想与生平的研究专着。

国学大师丛书-钱穆评传 目录

总序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英文提要
第1章文化生命与学术生命
1.1发愤苦读自学成才
1.2情系国族文惊天下
1.3创办新亚献身中华
1.4一代宗师伟大人格
第2章中国民族性与中国文化精神
2.1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2.2中国文化的融和精神
2.3中国文化的历史精神
2.4中国文化史概观
第3章平章今古推故致新(经学论)
3.1经学的渊源与发展
3.2经学的精神及方法
3.3以史学立场为经学显真是
3.4四书学的研究
第4章疏理百家自成系统(子学论)
4.1先秦诸子学综观
4.2儒、墨、道三家之比较
4.3老子其人其书的考辨
第5章培养史心求取史识(史学论)
5.1史心与史识•智慧与功力
5.2凝合过去未来为一大现在
5.3论通史、部门史、文化史
5.4史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6章超越汉宋重建宋学
6.1新生命与新气象
6.2初期宋学之博大
6.3画龙点睛:理学五子
6.4集孔子以来之大成者:朱子
6.5再建良知:阳明与明学
第7章每转而益进途穷而必变
7.1清学导源于宋学
7.2晚明•乾嘉•道咸
7.3汲旧传之余波兴未有之新澜
第8章心灵生活文化人生
8.1三种人生观与三种人死观
8.2身生命与心生命
8.3人生三步骤
8.4目的与自由
8.5宇宙与人生之统一
第9章纵横中西集异建同
9.1文化学理论的新创
9.2安足静定与富强动进
9.3内倾型与外倾型
9.4和合性与分别性
钱穆先生年谱简编
本书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国学大师丛书-钱穆评传 节选

钱穆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初九(公历7月30日)生于无锡,于1990年8月30日卒于台北,享年96岁。这位世纪老人以其博学精思、著作等身而享誉世界,是本世纪中国不可多得的一位国学泰斗!
钱先生原名恩镍,字宾四,民元(1912年)改名穆。钱家世居江苏省无锡县南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村。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学名家。他自1912年始,在乡村任小学教师,自1922年始,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师。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抗战以前,先生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讲授先秦及近三百年来学术思想史,出版有关著作,其学术名流地位已逐渐确立。抗战军兴,他随北大南渡,以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忧患意识,潜心著《国史大纲》。这部著作于1940年出版之后,风行全国,成为各大学通用的历史教科书,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青年学子,激发了他们抗日救亡的热忱。抗战八年,先生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成都齐鲁大学、嘉定武汉大学、遵义浙江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校主讲文史课程,极著影响。抗战胜利后,1946年至1949年,他曾执教于昆明五华书院、云南大学、无锡江南大学、广州私立华侨大学。先生于1949年移居香港,当年及次年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先生在艰危困苦之中正式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自此,钱、唐诸先生惨淡经营的新亚书院成为护持祖国传统文化的重镇,造就了许多人才,培育了可贵的新亚精神。50年代,他曾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称号。60年代,他曾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获耶鲁大学名誉人文学博士称号,亦曾讲学于马来西亚大学。先生于1967年离开香港,定居台北,曾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中国历史学会理监事,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钱宾四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共约一千四百万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先生在现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他的皇皇巨著《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朱子新学案》等等,以及关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其他研究成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自身已成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学者已经并必将继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国学大师丛书-钱穆评传 相关资料

后记
钱先生渊博如海,著作等身。以我们的学力来为一代国学大师钱先生作评传,实在是自不量力。承丛书策划者与组织者钱宏先生看重,命我们写作此书。我们踌躇再三,终而应命。所以如此,一来我们十分敬仰钱宾四先生的人品和学问,非常喜爱读他的书;二来由于40多年的隔离,大陆学界,特别是青年,对钱先生和他的学术思想十分陌生,需要作一些浅近的介绍,因此才有了这部书稿。我们这本书平实地述介了他的生平与学术思想、观点和著作,目的是帮助大陆青年了解钱先生,学习钱先生,并通过熟悉钱先生来熟悉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吾华文化生命的接续和重建而奋斗终身。
本书的提纲由我拟定,全部初稿由汪学群兄写成,第一生平章、第八人生章和附录年表的二稿也是由学群兄修订的,大部分二稿则是由我修订的。在修订过程中,有些章节我作了内容增删、调整与审订、标题重拟和文字修改,部分章节则作了大的改写或重写。最后由我通修了全稿。本书的写成,功劳主要是学群兄的。至于书中的谬误和问题,则应由我来负责。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承蒙钱宾四先生的哲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钱逊教授和宾四先生的孙女、武汉大学历史系钱婉约副教授与她的丈夫、武汉大学图书信息学院王余光教授的热情指导、帮助和关心。他们把自己珍藏的图书资料,有的是钱先生亲笔签名的大著,借给我们,提示我们写作时应注意的方面。钱逊教授还提供了宾四先生的照片一帧,并审阅了年表。这使我们非常感动。江西百花洲出版社的同志们为本书的出版作出了辛勤无私的奉献。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我的导师李德永先生于盛夏拨冗审稿赐序。朱志方兄翻译了英文提要。学群的父母和我的妻子、侄女在酷暑中担任了誊抄工作。谨此一并致谢!
我们还要感谢钱先生高足及海内外学者,如余英时先生、严耕望先生、罗义俊先生等等,是他们的一些论著把我们引进了钱学之门。本书参考、借鉴了海内外已有的钱先生研究成果,谨向作者们致谢!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