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冯友兰评传》文字晓畅,持论公允。作者怀着对历史的温情敬意和广阔的胸怀,拨云见日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读者与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冯友兰评传》具有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后记
一本书完成之后,总要写一篇书跋或后记之类的文字,以述作书原委,以明作者心迹。这也是中国学人自古以来留下的一个传统。本人亦不能例外。
谈起作书原委,首先使我想到《国学大师丛书》的设计者兼此套丛书的责任编辑钱宏先生。在我以往的经验和接触中,还未遇到过像钱宏先生这样对事业孜孜以求者。从他向我约稿的那一天起,便以不寻常的责任心和完成此套丛书的使命感,不断“跟踪”我的写作。当他发现我因杂务而有影响写作进程之嫌时,又不断监督并催促我要按时交稿,并毫不留情面。可以说,如果没有钱宏先生的督促,此稿很有可能中途辍笔。如今即使交了稿,因本人不会科学地料理时间,故对此稿一拖再拖,以至成为此套丛书的最后交稿者。在此谨向钱宏先生表示歉意。此歉意中所饱含的除内疚之外,更多的则是对钱宏先生的敬意和谢意。
此外,在此书撰写过程中,还得到许多师友的指点和帮助。本来,此书曾约与我的朋友王守常先生共同撰写,无奈他因太忙而无暇顾此。但他还是同我共同商讨了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可贵的建议并共同拟定提纲。因此,对于此书的完成,实有守常先生之功。
在此尤其要感谢提要的英译者、北京大学英语系副主任刘意青女士。此书在交稿之时,正值北大放暑假,几位英文较好的朋友又都不在北京。刘意青教授刚从延安大学助教回京,便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使我当天即得到译文,真可谓“雪中送炭”。
现在,《冯友兰评传》总算交稿了。照常理,当一本书完成之后,作者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但对我却不是。这“不是”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大的原因,乃在于传主的曲折而丰富的人生阅历、浑厚而深邃的哲学体系,实非一本小小的评传所能“勾玄探赜”的。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位大家。在他生前,我虽有幸亲聆其教诲,但自知不敏,故常抱“非日能之,愿学焉”之心态,向先生问学。今年恰逢冯先生逝世五周年、诞辰一百周年。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应该说是对这位已故哲学家的最深沉、最永久的纪念。
文摘
1895年12月4日,冯友兰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庭。他的故乡——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就坐落在汉江的一条小支流——唐河——的东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镇。这条哺育着未来哲学家的小河,像流经中国广表土地上的千千万万条小河一样,静静地流淌,默默地奉献,以其无私的胸怀滋润着它周围的土地,养育着它智慧的儿女。唐河源出河南方城县西北,向南流经青台、泄源,西南经新野至湖北襄阳会白河,人于长江大支脉一汉江。唐河县即以唐河得名,古属唐州,位于南阳、泌阳、新野三地之中枢,汉魏以来,历为文人荟萃之地,尝有人杰地灵之说。
冯友兰的祖上并非河南人。“听家里传说,祖上是从山西省高平县来到唐河县做小生意的,后来就在唐河县的祁仪镇落户了。”①在祁仪镇冯家是大族,有土地1500亩,三世同堂,人丁兴旺,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饭。冯友兰的祖父名玉文,字圣征,曾去考过秀才,但没有被录取,后来就不再应试,故一生未取得任何功名。冯玉文有三个儿子:长子名云异,字鹤亭。次子名台异,字树侯。三子名汉异,字爽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名字是一门学问,它往往反映出父母对子女的某种寄托,特别是希望子女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成才。在冯老先生三个儿子的名字中,都有“异”字,盖老人希望子女长大后都能成为异于寻常的人。
冯友兰的父亲台异,在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二,清光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其伯父、叔父都是秀才。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人成了秀才,虽然不是登入仕途,但是可以算是进人士林,成为斯文中人,就是说成为知识分子了。以后他在社会中就有一种特殊的地位。”①如果成为进士,则更进一步,就算登人仕途,可以作官了。按照这样的标准,冯友兰的家族门第,在当时可称为“书香之家”,把这种门第接下去,即称为“耕读传家”。照封建社会的情况,“耕读传家”是以乡绅地主阶层为主的社会中层层系的基本特征。因为上层社会的子弟条件优越,不必“耕”甚至不必“苦读”便可承袭高官厚禄,而广大的下层社会的农民,生活艰辛,没有更多的财力支持自己的子弟读书,因此则只能“耕”,不能“读”。只有乡绅地主因财力有余,其子女读书人仕的机会比一般农民多得多,因此具备较多的上升流动的条件,但也有一部分因坐罪、破产或其它原因,脱离中层层系而向下流动,其知识分子往往因此较多地接触下层民众,反映到文化上,则可以表现较多的人民性。
冯台异自1898年进士及第,到1904.年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之间的8年中,一直作为仕途上的“候补”等待朝廷的正式任命。所谓“候补”,“就是等着哪一个县的县官有了缺,去补那个缺。补上了缺,称为‘得缺’。”②这就是说,“进士”作为科举中人,可以作官,但不一定作得上官。因为在封建时代,特别是在封建时代的没落时期,官场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定势”,没有官场上的后台支持,没有台前幕后的权钱交易,仅凭自己的学识和才干,是很难跻身于仕林的。冯台异虽是进士出身,但被排斥在官场之外达8年之久,直到1904年,张之洞在武昌办新式教育,开了一所称作“方言学堂”的外语学校,方谋得一个相当于现在总务长的“会计庶务委员”的职务。这一职务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还算不上官,只能算是为官府做事的“吏”而已。
感天动地-关汉卿传 本书特色本书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关汉卿,元代著名杂剧与散曲作家,其著名代表作《窦娥冤》让后人认识了他。本书作者博览史书、精心研...
无悔的狂澜--张澜传 本书特色 张澜,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这位“世纪老人”经历了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的各个历史时期。开国大典,他作...
20世纪初,驻法公使的女儿,漂亮、聪慧的德龄公主,走进了充满神秘、诡异又异常险恶的皇宫。在这里,她窥见了一个没落王朝在历史
《Tableau数据可视化分析一点通:案例视频版》内容简介:本教材在《Tableau商业分析一点通》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使用Tableau 20203版
《2021年MBA、MPA、MAPcc、MEM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逻辑精选600题(20套全真试卷及详解)》内容简介:管理类联考逻辑经典试题荟萃。配
老外的中国缘 本书特色 翻开它,去寻找妙不可言的“缘”,珍惜它,用心去感受相遇的“缘分”。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与你相遇是如此奇妙的一件事...
我只愿在清风中明媚-李叔同传 本书特色 走过万水千山,李叔同终于在有限的生命中,演出了一场毫无破绽,无法超越的无限人生:梦境与现实趋同,身躯与灵魂同步,感悟与行...
竹内实的鲁迅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竹内实的鲁迅研究为研究对象。竹内实鲁迅研究的宗旨是“鲁迅是人不是神”。通过实证主义与宏观理论相结合,他分析出一个具有宗法思想的...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内容简介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500多首脍炙...
《津巴多口述史》内容简介:菲利普·津巴多是当代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家之一,几乎没有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他设计的斯坦
《毕业五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内容简介:本书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作为切入点,告诉现代年轻人职场中的一个核心宗旨:不管身在
《白描从入门到精通》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讲解白描绘制技法的基础教程,从白描用的工具讲起,介绍了白描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法。案
贝利-足球之美 本书特色 本书是贝利人生感悟的精华,他将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巨细无遗地传授给大家,以详尽的细节与空前的坦率同大家分享他令人鼓舞的经历以及人生中不可多...
杨宪益自传 本书特色 《杨宪益自传》:从《离骚》开始,翻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杨宪益自传 内容简介 他的人生故事充满传奇性,读来像是一本流浪...
《马基雅维里(中文版)》内容简介: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告诫政治领袖们,为了求得善果,必须有为恶的勇气。从此他便成了狡诈与无德
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明德书系·大师传记馆) 本书特色 《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是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洋细的传记,也是世界范围内*具权威性...
三大师 本书特色 本书由19世纪三位杰出的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论组成。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凝炼、浓缩和准确”为原则,怀着炽烈的热情,运...
女人的私房历史书-1 本书特色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冰冷的荧光屏取代了粗糙的牛皮纸,机械的电子音取代了悦耳的沙沙声,我们有了手机,有了ipad,有了更多方便快捷...
后汉书 本书特色 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不果。赞自是吾...
马基雅维利传 本书特色 《马基雅维利传》是关于西方政治思想不可不提的人物马基雅维利的传记。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政治思想领域的杰出代表,也是赋予政治学独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