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史(套装上下册)(修订版)》: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文学领域的预言家,文学挑战任何预言。不过我们至少可以断言,当前,诗学比任何时候都更活跃。20世纪在探索和建立真正的文学科学方面取得了毋庸置疑的进步,它善于想象并界定极其丰富的概念,从多方面观照文学,试图*终把它们融为一个整体。自结构主义潮流以及与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概念胜利时起,任何理论迟早都会考虑到多种文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作者、文本和读者的相互作用,还要加上文学系列和其他文化系列(如艺术系列、哲学系列等)和社会系列,简言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继俄罗斯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的先驱者之后,我们看到起先潜藏在反历史主义的孤立作品里的结构概念开放并发展为已成燎原之势的文本问性概念。任何文本皆与其他文本相关联,昔日孤立的结构概念*终还开放并发展为愈来愈广泛的经受过时间考验的种种整体概念。文学构成多元体系,各种体系之问互相关联,互相交叉,互相跨越。
《诗学史(套装上下册)(修订版)》是由国际比较文学学会酝酿讨论、西方近30所院校的36位著名学者撰写而成的总结性西方诗学史著。上自前柏拉图时代起,下讫20世纪末。按年代分期并围绕专题展开讨论。涉及文论作者近2000人,文论作品1500余部(篇)。内容充实,史料丰富,结构恢宏,汇集了20世纪90年代的*新研究成果。本著作适合理论研究人员、文艺批评工作者、高校本科生及硕博士研究生文论教学和研究使用。这次再版前,译者对全部译文进行了校对和修订。
1.直接引用他人言语或诗句。短诗、长诗皆可为之,史诗等叙事长诗运用起来更自如一些,如胡适《尝试集》中的《乐观》、波德莱尔《恶之花》里的《祝福》和《酒魂》、歌德的《浮士德》等诗作。诗歌中的对话形式虽然比长篇小说逊色得多,但也可以达到多姿多彩的程度。1495年法国音乐家奥克海姆逝世,诗人纪尧姆·克雷坦曾作《哀歌》一首悼念奥克海姆。为了真诚地歌颂逝者,克雷坦首先让音乐和诗的神话始祖图巴尔、俄耳斐乌斯和达维德发言,然后引入古代的大音乐家、大演说家和桂冠诗人,最后又让一系列当代著名诗人依次走进缅怀者的行列。2.用典。使用典故是中国古体诗作的一大传统。宋代的江西诗派推崇杜甫,以为杜诗之所以“绝妙古今者”,在于“何曾有一字无出处”,虽然并未理解到杜诗的真正价值,但反映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喜欢用典的事实。追求字字有出处、无一字无来历是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之一。用典意味着此与彼、今与古、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对话。西方诗作中的用典现象不如中国古诗那么传统,那么密集,但也不乏奇妙之作。世纪的法国在建立高雅诗的过程中,曾经流行过博学诗弥尔顿、让一保尔、波德莱尔和马拉美等许多西方诗人也都热衷于引用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中的典故。3.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即一些诗人对另一些诗人产生过影响,后辈诗人刻意模仿前辈诗人的诗作,这种影响与模仿在被影响者或后辈诗人的诗作中即表现为创新与继承、现在与过去、我与他之间的对话。例如,西方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引起全欧洲竞相模仿的三位诗人,他们是荷马、彼特拉克和波德莱尔。模仿者的诗作中充满着与三位杰出诗人的对话。另外,我们从波德莱尔的诗作中可以看出爱伦·坡的影子,从郭沫若的诗作中可以读出歌德、海涅和惠特曼之精粹,等等。对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克里斯特瓦“互文性”概念的主要内涵之一。4.最地道的抒情诗或内心独白常常是诗人与“自我”或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如贺敬之《回延安》的前两句,波德莱尔的《高翔远举》等诗。第二,倘若我们置身交际理论的视角,那么诗作是诗人(信息发出者)传达给读者(信息接受者)的信息,蕴涵着两者之间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以种种形式呈现或潜伏在诗作中。
译者:史忠义 编者:(法国)让·贝西埃 (加拿大)伊·库什纳 (比利时)罗·莫尔捷 等让·贝西埃,法国巴黎新索邦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在欧美多所大学任教,近期主要著作有《文学及其修辞学》(PUF,1999),《文学有何地位?》(PUF,2001)和《文学理论的原则》(PUF,2005)。伊·库什纳,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在文学理论,文学人类学、美学、加拿大英法文学关系、欧洲语言文学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中均有建树,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渥太华大学校长等职。罗·莫尔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比利时皇家法语语言和文学学院院士,皇家道德和政治科学学院院士。让·韦斯格尔伯,比利时大学教授,比利时著名学者和出版家,个人著述数十部。史忠义(195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6年西安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毕业。1992年获瑞士洛桑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获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中西比较诗学新探》(2008)、《20世纪法国小说诗学》(获社科院外文所2002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的西方浪漫主义倾向研究》(法文,瑞士伯尔尼PeterLang出版社,1993),《中西方梦的文学功能的比较研究》(法文,法国里尔国家论文制作中心微缩版,1996)、《比较文学与诗学文选》(2008)。主要译著有;《20世纪的文学批评》(法让伊夫·塔迪埃著,1998)、《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与田庆生合译,获2002年外语类国家图书奖二等奖)、《热奈特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诗学史》(上下册,获2003年外语类国家图书奖三等奖)、《言语行为哲学,语言的精神衬托及日常性》(2003)。合作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诗学新探》(2004)、《社会·艺术·对话》(2004)、《理解与阐释》(2005)、《国际翻译学新探》(2006)、《国际文学人类学研究》(2006)等书。主持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新世纪人文译丛”(西方20世纪经典文论)10种,华夏出版社的“新人间喜剧”4种,“法国当代桂冠小说”6种,东方出版社的《尤瑟纳尔文集》7册(2002)。天津人民出版社的“法兰西学术丛书”6种等译事。
唐宋词别论 目录 **编唐宋词别论**章唐宋词别论**节“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考论第二节宋词的质性第三节唐宋词月象定位分析第四节对谭正璧、唐圭璋、吴熊和...
“传记式批评”研究:以中国近现代作家传记文本为主要考察对象 本书特色 “传记式批评”通常被认为是文学批评方式的一种,要求研究者在解读、研...
中国古代诗学探论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诗学探论/俗文化研究丛书》编著者吴晟。 本书从术语、本体、内构、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些理论与创作问题,作了尝试...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 内容简介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适用于集团公司管内200km/h以下的铁路(仅运行...
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相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
汉魏文学与政治 内容简介 文学与政治之间有不解之缘。在古代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紧密。如果绕开了政治,就无法真正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在意蕴和艺术精神。本...
乌孜别克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西北地区,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民族互动交汇的概念。因此,相对于内地,西北是一个边地,相对于中原...
浮世 内容简介 该小说曾获中国作家大红鹰长篇小说奖。风卷雪裹的旗镇,有三条远近文明的巷子:财馆好汉巷、烟馆神仙巷、妓院杏花巷;还有纸灯笼街、野鸡岭、豪华岭、豪华...
把猫头鹰和夜莺分开 本书特色 《把猫头鹰和夜莺分开》其靶标精准或许令你感觉火力四射,弹片横飞,极具杀伤力。但其雅趣文风和严整逻辑又令你豁然开朗。读者诸君毋需穿上...
金色笔记(典藏版) 本书特色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金色笔记》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通过这部“跨国度的百科全书”,莱辛图解了整个...
周汝昌评说四大名著 内容简介 九旬高龄的周汝昌先生登上电视讲坛,以富有特色的启发式、漫谈式语言,与我们一起重温了四大名著的经典魅力,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本书即...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内容简介 《清代文學批評史锣是王運熙、顧易生孜授主編的《中國文學批評通史》的箔六分卷。《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是哲學社會科學“七五”期間重點研究項...
唐宋蜀词人论丛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从李白到苏轼——唐宋蜀词发展概要》、《论西蜀艳情词中的男性主体意识》、《论程垓其人其词》等共14篇文章。唐宋蜀词人论丛 节...
游荡者说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诗学随笔、散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深入生命、灵魂和历史的想象力之光——先锋诗歌20年,一份个人的回顾与展望》、《永无终结的“求...
药之沉香-诗词中的中药往事 本书特色 外公、外婆都是中医,在小镇上开了个诊所。童年时,便常在诊所中看外公诊脉,外婆抓药。药香满衣,阳光满窗,那样温静恬淡的时光。...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示例 内容简介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示例》一方面力图通过广泛阅读、文献研究和深入思考,对口语交际教学理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为教师们...
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 本书特色 专著书稿《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是台州学院蒋承勇教授承担的国家基金项目*终研究成果。该成果从宏观上梳理了西方文学随着文化...
中学语文必读丛书:谈文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抗战*后几年发表于不同刊物上的文章近二十篇,主要是他“学习文艺...
文学现象与文学史风景 目录 自序上编 现当代文学现象阐释与总体观照**章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质疑现代性主题与叙事 1.乡村社会和文明的美化与乐园世界的构建...
近代文论选(上下) 内容简介 本书所选中国近代作家论文学的诗文二百四十余篇,略按时代,分为三辑:**辑,自鸦片战争前夜至变法运动前夜;第二辑,戊戌变法前后;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