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临床运用

内经临床运用

作者:黎敬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04-01

评分:5分

ISBN:978703027187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经临床运用 目录

总前言
前言
**章 概说
第二章 阴阳
**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
第二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三节 素问·宣明五气
第四节 素问·阴阳离合论
第五节 素问·阴阳别论
第六节 素问·宝命全形论
第七节 素问·阴阳类论
第八节 灵枢·阴阳清浊
第九节 灵枢·五味
第三章 藏象经络
**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
第二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三节 素问·五藏别论
第四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
第五节 素问·经脉别论(节选)
第六节 灵枢·本神
第七节 灵枢·营卫生会
第八节 灵枢·决气
第九节 灵枢·海论
第十节 灵枢·五癃津液别
第十一节 灵枢·营气
第十二节 素问·骨空论(节选)
第十三节 灵枢·大惑论
第十四节 灵枢·经脉
第十五节 灵枢·五味论
第四章 病因病机
**节 灵枢·百病始生
第二节 灵枢·五变
第三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
第四节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第五节 素问·举痛论
第六节 素问·调经论(节选)
第七节 灵枢·五邪
第八节 灵枢·玉版
第五章 疾病
**节 素问·热论
第二节 素问·评热病论
第三节 素问·逆调论
第四节 素问·咳论
第五节 素问·痹论
第六节 素问·痿论
第七节 素问·疟论
第八节 素问·风论
第九节 素问·厥论
第十节 素问·奇病论
第十一节 灵枢·周痹
第十二节 灵枢·口问
第十三节 灵枢·胀论
第十四节 灵枢·水胀
第十五节 灵枢·痈疽
第六章 诊法
**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
第二节 素问·平人气象论
第三节 素问·玉机真藏论(节选)
第四节 灵枢·五色(节选)
第五节 素问·疏五过论
第六节 灵枢·动输
第七章 治则治法
**节 素问·异法方宜论
第二节 素问·汤液醪醴论
第三节 素问·藏气法时论
第四节 素问·刺志论
第五节 灵枢·论痛
第六节 素问·针解
第七节 素问·缪刺论
第八章 养生防病
**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
第二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第三节 灵枢·天年
第九章 五运六气学说
**节 五运六气学说与《内经》
第二节 干支甲子
第三节 五运和六气
第四节 运气推演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运气学说的临床运用
参考文献

内经临床运用 内容简介

《内经》承载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全部内涵,它不但是中医理论肇始之作,也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养生防病经验的结晶。它涉及的学科和知识很多,理论层次很丰富,它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方法和思想体系。要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将《内经》理论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发挥《内经》对防病治病,维护人类健康应有的重要作用。本书按《内经》理论体系分为9章,重点讲解了63篇《内经》原文,每篇都按“经文分析”和“临床应用”来讲述,且重点在“临床应用”。从所选篇章来说,是对大学本科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从内容和重点来说,是通过对经文的复习,以提升临床水平。本书讲解的《内经》篇章基本上都全篇解读,保证了篇章思想的完整性。第九章介绍五运六气的推演方法和意义,对临床实践也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作为“重读中医经典丛书”中《内经》的中级篇,可供临床中医主治医师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使用。

内经临床运用 节选

《内经临床运用》按《内经》理论体系分为9章,重点讲解了63篇《内经》原文,每篇都按“经文分析”和“临床应用”来讲述,且重点在“临床应用”。从所选篇章来说,是对大学本科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从内容和重点来说,是通过对经文的复习,以提升临床水平。《内经临床运用》讲解的《内经》篇章基本上都全篇解读,保证了篇章思想的完整性。第九章 介绍五运六气的推演方法和意义,对临床实践也很有参考价值。《内经》承载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全部内涵,它不但是中医理论肇始之作,也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养生防病经验的结晶。它涉及的学科和知识很多,理论层次很丰富,它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方法和思想体系。要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将《内经》理论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发挥《内经》对防病治病,维护人类健康应有的重要作用。《内经临床运用》作为“重读中医经典丛书”中《内经》的中级篇,可供临床中医主治医师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使用。

内经临床运用 相关资料

插图:《黄帝内经》,也叫《内经》,是中医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是古代医学文献的总集,并非一时、一地、一人的著作,对其成书年代历代有较大争议,现在一般认为其汇总成编的时代应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中后期。《内经》共18卷,但在东汉时期已经分化成为《素问》和《九卷》(又名《针经》)两部。《素问》在南北朝时期已经佚亡第7卷,唐·王冰补入运气学说七篇大论并加以整理校注,使《素问》能以比较完善的注本流传于世。宋·林亿等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校勘考证,刊刻行世。现在见到的传世定本是明·顾从德影刊的宋版林氏重校本,其后附有宋·刘温舒伪托补入的遗篇《刺法论》和《本病论》。《灵枢》在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序》称为《九卷》,晋·皇甫谧认为《九卷》即《针经》,该书在南北朝时期也以《九灵经》、《九墟经》等名行世,唐代王冰对其进行整理以后才取名为《灵枢经》,但王氏的整理本随后佚亡。北宋哲宗时曾经刊刻印行高丽国献来的《针经》,其后不久也亡失不存。至南宋时期成都人史崧对家传旧本《灵枢经》进行整理校勘并增音释,刊刻行世,该刻本遂为其后历代翻刻印刷的蓝本而流传至今。古代对《内经》的研究,可分为整理、分类和专题发挥三种类型。整理研究主要是对《内经》原书的校订疏证,以王冰、吴昆、马莳、张志聪为代表。王冰将《素问》篇章做了全面调整,并补入七篇大论,阐发运气学说;吴岜多从临床出发,理论联系实践较紧密,切于实用;马莳、张志聪全注《素问》、《灵枢》,马莳擅长针灸,于《灵枢》中的经脉、腧穴、刺法等颇有见地;而张志聪集其同辈和弟子共同疏证,故称《集注》,体现了集体整理创作的成果。分类研究是研究《内经》的重要方法,代表人物有杨上善、张介宾、滑寿、李中梓、沈又彭等,他们的贡献在于将《内经》分类综述,使中医的基础理论日益自成体系。杨上善是分类研究的第一家,《太素》所分19类,虽未尽得其要,但所注出之有据,尤精于训诂。元·滑寿《读素问钞》,对《素问》进行删繁撮要,以类相从,各就部居。张介宾除注释原文外,还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重新融合,按照内容性质的异同,进行“从类分门”的工作,共分为12类,故名《类经》,比之《太素》较为扼要,其注释亦有较高水平,尤其对病机十九条的注解,成为辨证论治理论的典范。明代李中梓融合《素问》、《灵枢》,进行选择性类分,共分8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