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教育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如不考虑出洋留学和西方教育对中国之影响,便不能了解近代中国。在过往的研究中,留美教育运动常被简化为“归国留美学生”的历史,至于留美中国知识分子于海外的集体经验,则仍未获得充分的关注。本书所关注的正是20世纪上半叶留美学生与“基督教美国”相遇的历史,当中尤其着眼于一群于海外亲身经历现代基督教信仰的“留美青年”,他们坚持以基督教的信仰原则,作为衡量中国和世界变局的*高标准。往寻索现代信仰的历程中,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以上帝国为关键概念的社会福音;社会福音为留美青年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中抵抗专权和寻求公义的批判性和公其性,并一直驱使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政治状况保持着深刻的醒觉。在太平洋彼岸,透过批判社会、政治和国际的非基督化秩序,留美青年冀盼在中国和世界实现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度。
本书主要介绍自庚子赔款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留美中国学生的信仰状况。这些留美中国学生身兼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一名中国人,又是一名接受美国价值观的基督徒。同时,他们也肩负着双重使命:作为中国人,他们要振兴中华,使自己的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地位;而作为一名基督徒,他们又要把主的福音传播到中国,在中国建立起一个上帝的国度。在这种双重身份、双重使命的促使下,这些留美中国学生面对中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所经历的种种事件(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留美中国青年是如何兼顾这双重身份、双重使命的。通过对“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的研究,本书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如晏阳初等)的困惑、奋斗和挣扎。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内容简介:留美教育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如不考虑出洋留学和西方教育对中国之影响,便不能了解近代中国。在过往的研究中,留美教育运动常被简化为“归国留美学生”的历史,至于留美中国知识分子于海外的集体经验,则仍未获得充分的关注。《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所关注的正是20世纪上半叶留美学生与“基督教美国”相遇的历史,当中尤其着眼于一群于海外亲身经历现代基督教信仰的“留美青年”,他们坚持以基督教的信仰原则,作为衡量中国和世界变局的*高标准。往寻索现代信仰的历程中,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以上帝国为关键概念的社会福音;社会福音为留美青年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中抵抗专权和寻求公义的批判性和公其性,并一直驱使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政治状况保持着深刻的醒觉。在太平洋彼岸,透过批判社会、政治和国际的非基督化秩序,留美青年冀盼在中国和世界实现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度。
插图:在导言中,蒋廷黻辛辣地指出,“文明人”(civilized man)常简单地将宗教指为迷信。可是,从西方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可以看出,宗教并没有因为人类的启蒙而消失,这说明宗教是人类天性上的需求。不过,宗教的外在形式却会随时代而改变。因此,中国人民现在所面对的并不是宗教应否存在的问题,而是该怎样改革宗教的外在形式。在《宗教的正面价值》一文中,蒋氏以欧美历史发展的过程为例,说明基督宗教是西方人追寻崇高理想最重要的精神源泉。他认为留美中国研究生过分地将生命学术化,这容易令人忽视科学与人生之间存在的价值裂缝。这道裂缝需要由宗教来填补,而基督宗教可以充当这个角色。面对五四时期科学与宗教、理性与迷信的二元对立思想,蒋廷黻一方面引导中国学生重新思考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在历史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亦尝试指出科学的追求并不能满足人类整体上的需要。在《宗教与道德》与《宗教与美育》两篇文章中,蒋廷黻尝试处理宗教与其他价值之间的分别。首先,他强调宗教并不等同于道德。每一个宗教都有自身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亦表达了创教者所订定的最高道德标准。但是,不同的宗教体系在历史中却有不同的适应力,美国基督教社会化(socialize Christianity)的意思就是基督教随着社会道德理想的更新而进行自我调适。因此,宗教领袖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需要留意道德的演进问题。相对于中国的儒、释、道三家,蒋氏认为基督教更能为中国产生道德更新力量。1895年,W.S.C.F.正式成立,普世基督教学生事业被视作世界归主的首要任务。穆德(John R.Mort)SX)白,W.S.C.F.是继耶稣会后又一次以知识分子为目标的宣教策略。1896年,中国基督教学生青年会协会(当时称为“中国学塾基督幼徒会”)正式加入同盟成为其会员,中国青年会的学生事业便成为普世基督教学生运动的重要工作之一。 由于清末民初兴起的留学潮,北美协会开始将部分精神投注于发展海外的中国青年会运动。1909年,C.S.C.A.正式成立,这不仅是青年会运动在留美教育运动中的一段历史插曲,更是考察留美中国基督徒群体如何寻索和实践基督教信仰价值的一条历史主线。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将重点交代C.S.C.A.的创会背景和初期发展。对该组织历史考察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一段历史空白,也旨在说明基督教信仰价值如何凝聚和模塑留学生群体,以及这一群体在怎样的历史处境中投
梁冠霆,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甲级荣誉毕业,2004年及200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分获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该系名誉副研究员,并任职于香港基道出版社,近期主要研究兴趣为香港基督教出版史。
王权与神祗(上下) 内容简介 《王权与神祗》是考古学、艺术史、铭文学和文献学领域*专业的学者们精心提炼的作品。《王权与神祗》分成了两卷七部分:**卷,共四部分,...
周易的历程-从数字卦到《易》卦-从决疑到医理 本书特色 冯昭仁编著的这本《周易的历程:从数字卦到卦从决疑到医理》试图通过对《周易》这部传统文化开山之作的剖析,使...
天台判教论 内容简介 判教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也是进一步促动佛教中国化的学术方法。天台智才大师以“五味八教”为能判之法,以全部佛教经典和理论为所判之教,对佛...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诵读本-18 本书特色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两大兵书,在后世及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早的军事...
和佛陀赏花去 本书特色 清凉的佛学读本,带你离开心灵的苦海,台湾金石堂、博客来、诚品书店销售排行榜冠军!走过花园,有人看到花红叶绿、蝴蝶飞舞,有人看到残根败枝、...
四书五经全编-彩图全解版 本书特色 “四书五经”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以...
街道的美学 本书特色 文章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
托兰德与激进启蒙 本书特色本书瑰集了史称启蒙运动的精神教父之一、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托兰德的文稿和研究文章。托兰德因关于双重写作手法的专论,成为西方文史上*...
圣严法师讲心经-心的经典 本书特色 圣严法师弟子张国立李连杰朱德庸林青霞罗大佑等推荐,*佳的持颂经典,*精要的佛法概论随书赠送圣严法师原声讲《心经》mp3福慧双...
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研究 本书特色 肖清和编写的《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研究)》从“天主教徒群体”的新视角,结合宏观的分析与细致的个案研究...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主要内容: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大批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
本书最初在1990年以英文形式出版,它反映了国际研究方面由于中国人的出场所引发的这些进展以及许多主题和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一
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茺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从地契、产权与传统城镇的活力、传统城镇的土地产权状态、房产、地产、房地产市场等诸方面,研究了江南城镇的产权...
牟氏老子 本书特色 《牟氏老子》由牟峰高所著,本书正文内容是以王弼本为底本,依据郭店楚墓竹简本和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对王弼本的文字进行了校勘,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
读柏拉图 本书特色 斯勒扎克,德国古典语文学家、哲学家,“图宾根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本书为其关于柏拉图对话录释义的综述之作。全书文字优美流畅,这能使读者毫不...
思想与文化(第六辑)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史与思、文学与文化、学术评论、历史中的哲学、古典今读等。思想与文化(第六辑) 目录 中西之间...
星云禅语-贰 本书特色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全书的故事幽...
你就是世界 本书特色 中观的导师,彻底的觉者,道道地地的禅师克里希那穆提: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20世纪*伟大的五...
本书译事始于1964年冬季,全面论述了美国哲学大师威廉詹姆士的哲学思想,内容包括:哲学思维的类型、黑格尔和他的方法、关于费希
思与所思-哲学的历史与历史中的的哲学(杨国荣卷) 本书特色 本书是笔者近十余年有关论著的选辑,所讨论的,主要是哲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如笔者一再强调的,在哲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