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

作者:梁冠霆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0-04-01

评分:5分

ISBN:9787208091474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 内容简介

留美教育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如不考虑出洋留学和西方教育对中国之影响,便不能了解近代中国。在过往的研究中,留美教育运动常被简化为“归国留美学生”的历史,至于留美中国知识分子于海外的集体经验,则仍未获得充分的关注。本书所关注的正是20世纪上半叶留美学生与“基督教美国”相遇的历史,当中尤其着眼于一群于海外亲身经历现代基督教信仰的“留美青年”,他们坚持以基督教的信仰原则,作为衡量中国和世界变局的*高标准。往寻索现代信仰的历程中,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以上帝国为关键概念的社会福音;社会福音为留美青年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中抵抗专权和寻求公义的批判性和公其性,并一直驱使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政治状况保持着深刻的醒觉。在太平洋彼岸,透过批判社会、政治和国际的非基督化秩序,留美青年冀盼在中国和世界实现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度。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介绍自庚子赔款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留美中国学生的信仰状况。这些留美中国学生身兼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一名中国人,又是一名接受美国价值观的基督徒。同时,他们也肩负着双重使命:作为中国人,他们要振兴中华,使自己的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地位;而作为一名基督徒,他们又要把主的福音传播到中国,在中国建立起一个上帝的国度。在这种双重身份、双重使命的促使下,这些留美中国学生面对中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所经历的种种事件(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留美中国青年是如何兼顾这双重身份、双重使命的。通过对“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的研究,本书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如晏阳初等)的困惑、奋斗和挣扎。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 目录

《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论丛》序徐以骅
导论
**章会遇“基督教美国”:20世纪初年留美青年的信仰选择
**节“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的创立与发展
第二节查经班、夏令会与现代人的信仰
第三节社会福音与留美青年的信仰体认
第四节结语
第二章“基督教中国”的构想:五四前后的信仰检讨
**节美国参战的宗教宣传与留美青年的政治体认
第二节青年会法国华工教育运动与平民意识的增长
第三节基督教中国化与新教自由主义的语言转向
第四节结语
第三章基督化的国际秩序:北伐前后的信仰反响与宗教舆论
**节“五卅惨案”后留美青年对国家主义的认知与讨论
第二节对世界的忠诚:国民革命与基督教的爱国主义
第三节列邦的运动:南京政权确立前后的政治和宗教论述
第四节结语
第四章建立学界的情谊:20世纪30年代北美中国学界的处境
**节文化型的转向:学界变动与会务调整
第二节化敌为友:中日基督教友谊计划的困境
第三节美国华裔学生群体的兴起及其身份认同问题
第四节结语
第五章战后的“基督教世界”:抗日宣传与学界的“宗教复兴”
**节烽火中的基督:中国基督徒学生领袖的动员工作
第二节东来天风:战时夏令会与基督教信仰意义的寻求
第三节春风吹又生:抗战结束前后留美青年的政治批判意识
第四节结语
第六章拥抱“新中国”:建国前后基督教学生运动的*后转向
**节往西岸“前进”:重遇美国华裔基督教学生运动
第二节风雨同路:基督教学运与左翼学潮的共鸣
第三节被颠覆的学运:*后的发展
第四节结语
总结
附录一人名中英对照(按中文笔划排序)
附录二本色化的普世性向度:韦卓民的宗教文化观点再审视
参考资料与书目
后记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 节选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内容简介:留美教育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如不考虑出洋留学和西方教育对中国之影响,便不能了解近代中国。在过往的研究中,留美教育运动常被简化为“归国留美学生”的历史,至于留美中国知识分子于海外的集体经验,则仍未获得充分的关注。《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所关注的正是20世纪上半叶留美学生与“基督教美国”相遇的历史,当中尤其着眼于一群于海外亲身经历现代基督教信仰的“留美青年”,他们坚持以基督教的信仰原则,作为衡量中国和世界变局的*高标准。往寻索现代信仰的历程中,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以上帝国为关键概念的社会福音;社会福音为留美青年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中抵抗专权和寻求公义的批判性和公其性,并一直驱使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政治状况保持着深刻的醒觉。在太平洋彼岸,透过批判社会、政治和国际的非基督化秩序,留美青年冀盼在中国和世界实现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度。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 相关资料

插图:在导言中,蒋廷黻辛辣地指出,“文明人”(civilized man)常简单地将宗教指为迷信。可是,从西方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可以看出,宗教并没有因为人类的启蒙而消失,这说明宗教是人类天性上的需求。不过,宗教的外在形式却会随时代而改变。因此,中国人民现在所面对的并不是宗教应否存在的问题,而是该怎样改革宗教的外在形式。在《宗教的正面价值》一文中,蒋氏以欧美历史发展的过程为例,说明基督宗教是西方人追寻崇高理想最重要的精神源泉。他认为留美中国研究生过分地将生命学术化,这容易令人忽视科学与人生之间存在的价值裂缝。这道裂缝需要由宗教来填补,而基督宗教可以充当这个角色。面对五四时期科学与宗教、理性与迷信的二元对立思想,蒋廷黻一方面引导中国学生重新思考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在历史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亦尝试指出科学的追求并不能满足人类整体上的需要。在《宗教与道德》与《宗教与美育》两篇文章中,蒋廷黻尝试处理宗教与其他价值之间的分别。首先,他强调宗教并不等同于道德。每一个宗教都有自身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亦表达了创教者所订定的最高道德标准。但是,不同的宗教体系在历史中却有不同的适应力,美国基督教社会化(socialize Christianity)的意思就是基督教随着社会道德理想的更新而进行自我调适。因此,宗教领袖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需要留意道德的演进问题。相对于中国的儒、释、道三家,蒋氏认为基督教更能为中国产生道德更新力量。1895年,W.S.C.F.正式成立,普世基督教学生事业被视作世界归主的首要任务。穆德(John R.Mort)SX)白,W.S.C.F.是继耶稣会后又一次以知识分子为目标的宣教策略。1896年,中国基督教学生青年会协会(当时称为“中国学塾基督幼徒会”)正式加入同盟成为其会员,中国青年会的学生事业便成为普世基督教学生运动的重要工作之一。 由于清末民初兴起的留学潮,北美协会开始将部分精神投注于发展海外的中国青年会运动。1909年,C.S.C.A.正式成立,这不仅是青年会运动在留美教育运动中的一段历史插曲,更是考察留美中国基督徒群体如何寻索和实践基督教信仰价值的一条历史主线。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将重点交代C.S.C.A.的创会背景和初期发展。对该组织历史考察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一段历史空白,也旨在说明基督教信仰价值如何凝聚和模塑留学生群体,以及这一群体在怎样的历史处境中投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 作者简介

梁冠霆,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甲级荣誉毕业,2004年及200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分获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该系名誉副研究员,并任职于香港基道出版社,近期主要研究兴趣为香港基督教出版史。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