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渊雷医书合集

陆渊雷医书合集

作者:陆渊雷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0-05-01

评分:4.7分

ISBN:978753085619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陆渊雷医书合集 目录

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现代文章研究中医新论汇编陆氏论医集四卷

陆渊雷医书合集 本书特色

《陆渊雷医书合集》:陆氏学识广博,蜚声医界,提倡中西医汇通,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且推陈出新.疗效显著。陆氏著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等书,以近代医学评述医经,独具见解。

陆渊雷医书合集 节选

《陆渊雷医书合集》内容简介:陆渊雷为近现代医家(1894-1955年)。字彭年,江苏川沙县人。自幼聪颖,攻习经学、小学、天文、历算,于医学亦多所涉猎,尝师事恽铁樵,并协助其举办函授学校,又执教于上海多所中医院校。后又与徐衡之、章次公等人创办上海国医学院,自任教务长。后又任学术整理委员,并创刊《中医新生命》及遥从(即函授)部。1949年后,又历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陆氏在学术上参汇中西两种医学,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之代表人物之一。

陆渊雷医书合集 相关资料

陆渊雷(1894-1955),名彭年,江苏沙县(今上海市川沙县)人。早年师从朴学大师姚孟醺治经学、小学,通诸子百家,工书法、金石,熟悉近代数、理、化、天文等近代科学,尤精于天文历算,并通晓英、法、德、日诸国文字。1919-1925年先生曾执教于多所大中院校,讲授天文、航海、国学等,授课之余,研习中医学术。其父震甫公,亦儒亦医,故陆氏早年就阅读古医籍,早岁问学于章太炎先生,1925年师从恽铁樵先生,并协助创办函授学校。1927年悬壶沪上,1928年先后任教于中医专门学校和上海中国医学院,1929年,与徐衡之、章次公一起创办上海国医学院,聘请太炎先生为院长,自任教务长。1932年办遥从部,创办《中医新生命》杂志,1931年后任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学术专任委员会委员等职。一直致力于整理和发扬中国医学,著述甚多,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籍》、《中医生理术语解》、《生理补正》及《病理补编》等。丹波氏云:温针,诸注欠详。王纶《明医杂著》云:问: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多取效。答:古者针则不灸,灸则不针,未有针而加灸者,此后人俗法也。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经通气而已。仲景楚人,此岂古温针之遗法耶。柯氏云:坏病者,即变证也。若误汗,则有遂漏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证;妄吐,则有饥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等证:妄下,则有结胸痞硬、协热下利、胀满清谷等证;火逆,则有发黄清血、亡阳奔豚等证,是桂枝证已罢,故不可更行桂枝汤也。桂枝以五味成方,减一增一,便非桂枝汤,非谓桂枝竞不可用。丹波氏云:坏,成氏读为古坏切,云为医所坏病也,乃似于义不稳,有太阳病为医所坏,转为少阳、为阳明者,则不得谓之为坏病也。《巢源》云:或已发汗吐下,而病证不解,邪热留于腑脏,致令病候多变,故日坏伤寒。《外台秘要》引文仲云:伤寒八九日不差,名为败伤寒,诸药不能消。又引《古今录验》云: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唯欲饮水。为败伤寒,医所不疗。《千金方》作坏伤寒,所谓败伤寒,盖是坏败之义。即坏病耳,当互证也。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不知者。伤寒因皮肤汗腺及浅层动脉之紧张,热血不得达于肌表,故恶寒而脉紧。紧者紧张,与弦脉稍近,非急速之谓。中风反之,故恶风而脉缓。恶风由肌腠疏松,不耐风袭之故。脉缓谓宽柔,非谓迟缓。伤寒之体痛,亦因发热汗不出所致(详二卷三十六条)。呕逆则为兼见之或然证,非正证,然亦可见正气有上逆之势焉。成无己《明理论》云:恶风则比之恶寒而轻也。恶寒者。啬啬然憎寒也,虽不当风而自然寒矣。其恶风者。谓常居密室之中,帷帐之内,则舒缓而无所畏也,一或用扇,一或当风。淅淅然而恶者,此为恶风也。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云:人之感邪气,其表虚泄而汗出者,名为中风,其表实闭而无汗者,名为伤寒。其实,受邪之风寒,不知果何如,只就其表虚表实,有汗无汗,而立其目,以为处疗之方耳。故不日此伤寒也,此中风也,而下名为二字,其意可自知也。渊雷案:风与寒皆为六淫之一,古人以为外感病之病原。考其实际,风乃空气流动之现象,寒乃人体之感觉,初非真有一种物质名风名寒者,人而客于人体也。所以名为中风,名为伤寒,亦自有故。《内经》之法,以寒属冬,以风属春,春主舒散,冬主敛藏,此固征诸外界事物而可信者也。热病之无汗者,肌腠收缩,有似乎冬之敛藏,且大多数发于冬日,故名之为伤寒。其有汗者,肌腠疏缓,有似乎春之舒散,且大多数发于春日,故名之为中风。《伤寒论》虽非《内经》嫡胤,要亦有其因袭之处,后人误以为真有风寒之邪。入而客于人体,非但违背事实,抑亦不知古人命名之意矣。此两条。言太阳病又分中风、伤寒两种,即所谓子目也。此所谓中风。绝非猝然倒地、口眼喁斜之中风,此所谓伤寒,亦非书名《伤寒论》之伤寒。猝然倒地之中风是脑病,此中风是外感热病,犹俗所谓伤风耳。书名《伤寒论》之伤寒,是广义的,包括多数急性热病而言,此伤寒是狭义的,亦是外感热病。故《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虽系伪书,然伤寒之中又有伤寒,即是广义狭义之别。可见伤寒之名,自古相传有广狭二义也。夫俱名中风,而有迥然不同之两种病,俱名伤寒,而有广狭不同之两意义。虽似漫无准则,但此等名称,有长时间之历史沿革,若欲率然重为订定,则尚非易易也。中风与伤寒,皆是太阳病,故皆见脉浮发热恶寒之证。太阳既必脉浮,可知中风之脉缓,是浮而缓,伤寒之脉紧,是浮而紧也。抑缓之与紧,是脉象,是指端之触觉,初学者骤难辨析。凡鉴别诊断,当取显然易见之证候,故中风伤寒之鉴别法,不在脉之缓紧,不在热之已发未发,不在恶风恶寒之异,不在体痛呕逆与否。而在病人之有汗无汗。且缓脉常与自汗并见。紧脉常与无汗并见。中风条固明言汗出,伤寒条则未言无汗,然而知其无汗者,以其言脉紧也。凡无汗之病人,其皮肤必干燥,若皮肤略觉潮润,或时时微汗出,即为有汗。中风伤寒,皆因抵抗病毒而发热。发热者体温过高,不适于生活。于是出汗以放散其热。是中风虽已发热,而调节体温之机能,犹未失生理常态也。伤寒则发热而不汗出,此必因毒害性物质影响,使皮肤汗腺失其调节之职,有以致之,故伤寒之毒,当盛于中风。临床上,伤寒之热度,亦高于中风。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