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

作者:王毅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10-05-01

评分:5分

ISBN:9787509714195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 内容简介

基于现实观察和理论思考,本书提出描述和分析流动儿童与城市主体社会问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思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背景下。这一关系可用“社会融合”来进行分析,并可从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两个维度对其测量。研究发现。这一融合并非单向、静态的,而是双向的、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城市社会中的社区、学校及家庭中的各种因素,都会作用于作为行动者的流动儿童的生活实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社会融合的进程。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 本书特色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 目录

**章导论
**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文献回顾
第二章研究思路与方法
**节研究思路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三章城市社会的接纳
**节城市社会的特质
第二节城市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大众传媒中的流动儿童形象
第四节市民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距离
第四章家庭环境
**节研究回顾
第二节家庭基本情况
第三节不利于社会融合的家庭条件
第四节小结
第五章学校环境
**节学校类型
第二节办学条件与校园活动
第三节师资与教学
第四节学生
第五节小结与思考
第六章“差生”的形成
**节研究架构
第二节差生的学校生活
第三节差生的家庭生活
第四节差生的“另类生存”
第五节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城市社会交往
**节社会交往概况
第二节社会交往逻辑
第三节信任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第四节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
第八章社会认同
**节相关研究
第二节社会认同的图景
第三节生活情境中的认同建构逻辑
第四节社会认同的策略性选择
第五节小结
第九章结论与展望
**节社会融合状况
第二节生活情境
第三节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儿童生活问卷
附录2家长生活问卷
附录3市民调查问卷
后记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 节选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基于现实观察和理论思考,《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提出描述和分析流动儿童与城市主体社会间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思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背景下。这一关系可用“社会融合”来进行分析,并可从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两个维度对其测量。研究发现。这一融合并非单向、静态的,而是双向的、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城市社会中的社区、学校及家庭中的各种因素,都会作用于作为行动者的流动儿童的生活实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社会融合的进程。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 相关资料

插图:正因有上述因素的多重掣肘,流动儿童在城市社会的入学上依然存在不少障碍,如公办学校的择校费、借读费(李祎,2004:284)和高门槛(如要求独生子女证等五证齐全)现象,相关政策未有效执行,使流动儿童教育的总体隔离局面虽被打破,但仍处于一种局部隔离状态(甘满堂、郑燕娜,2009)。“初中升普通高中难、初中升重点高中更难、高中升大学难上加难”现象(冯帮,2007),流动儿童中辍学现象(吕绍青、张守礼,2001)和童工现象(韩嘉玲,2000;段成荣、梁宏,2004)等比比皆是。因此,虽然国家现行政策规定流动儿童入学以“流人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但由于出台时间较晚(2001年),同时在资源配置、财政支持及政策执行等方面存在问题和限制,仍有一些流动儿童就读于民工学校或简易学校。在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中,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与城市儿童分开,进行单独编班,还有一种是这所公办学校中城市儿童所占比例不大,多半成为教育部门指定的接受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尽管对民工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学术界和管理界有颇多微词,但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开办民工学校是应对流动儿童入学难的最经济、最快速的解决措施,对它的认识应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虑。据记载,国内第一所民工学校创办于1993年9月1日,是安徽一位名叫凤良山的小学教师,弃教到上海打工后,受老乡不断劝说才决意开办的,当年只有28个学生,教室是垃圾山上的两间棚子(马良、孙宝瑞,2007)。此后,各类民工学校如雨后春笋,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北京行知民工子弟学校。这些民工学校由于规模小、成本低,又被学界称为简易学校,因为收费低廉,且部分学校还针对流动儿童家庭的特点,推出随时入学、分期付款、校车接送等便利措施,受到不少流动儿童家庭的欢迎(崔传义,2004,312,闫丽君,2007,曾恒,2008)。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 作者简介

王毅杰,社会学博士,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等领域的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国家博士后基金“大坝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研究”、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流动儿童基础教育公平研究”、团中央规划课题“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及其对策”、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在《社会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03年、2005年)、省高校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6年)、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2006年、2008年)。高燕,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项目社会评价等领域的研究。曾主编《社会学概论》及《社会研究方法》,主持和参与多个省部级研究课题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研究项目。发表农村社会学领域研究论文多篇。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