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中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看中国

建言中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看中国

作者:王辉耀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年:2010-05-01

评分:4.8分

ISBN:9787506039222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建言中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看中国 目录

序**部分 中国的人才和教育**章 中国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中国每年都培养全世界上数量*庞大的硕士、博士,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却并非世界人才大国,反而是迫切需要大量高端人才来完成产业升级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国家;更令人惊讶的是,急需高端人才的中国还有大批人才流向了海外……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中国的人才机制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中国需要建立大国型的人才战略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任张旭东:关于“千人计划”设立社会人文科学领域试点的建议美国伊立诺伊理工学院计算机系主任孙贤和:事业是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的关键日本德岛大学信息科学系教授任福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宏:英国和新加坡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二章 聚焦中国的教育改革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使命,而高等教育对国家的未来承担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及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不仅滞后于自身的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且还缺乏国际竞争力。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批量化、大众化、普及化,重技能而轻人文素质,方便培养大量技术过硬的技师,却不利于具备创新意识的科学与人文领域领袖的成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对中国教育和科研体制的初步研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学院院长潘则建:中国教育改革的建议日本法政大学工学研究生院院长李磊:对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私见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特别助理宋伟宏:创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高唯:和国内大学交流合作的体会第三章 中国留学人员与海归潮新中国建立之前,留学生归国主要从事“拯救中国”的事业,建国后,大多数留学生步入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领域,从事“建设中国”的事业。而随着市场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确立,大批归国留学生又投身体制外,在市场经济领域掀起了“创新创业中国”的大潮,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与趋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成:留学归国学者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分析加拿大麦科文商学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魏小军:海归的重返文化休克及相关政策建议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副会长高伟民:海外专业人士以团队的形式为国服务和回国创业第二部分 中国模式与中国形象第四章 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可以细化为中国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甚至这一模式背后的文明价值观。中国模式的特殊性除了形成寻求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模式外,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也渗透其中。同时,中国模式有自身的优势,也同样存在结构性的弱点和硬伤需要未来进行完善与修正。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宋立刚: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机会与挑战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黄靖:中国模式受到根本性挑战美国丹佛大学教授赵穗生:中国模式能否取代西方的现代化模式?第五章 中国的“走出去”与“国际化”对于企业而言,“国际化”更多地意味着去学习、借鉴他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全球化”更强调企业去参与、共享尤其大型跨国企业的市场开发、产品开发、产业链融合与对接;“走出去”则意味着企业在海外的寻求发展与成功。涉及“国际化”、“全球化”、“走出去”的主体也不只是企业。中国以及中国企业在如何利用全球资源、直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赚取全球财富方面还有待激发活力。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总裁张红力:坚定不移走出去 战略性获取资源加拿大亚太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张康清:西方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喊“不”的原因分析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教授赵红心:中国企业国际化中的市场进入与人才培育的探讨建议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副主席黄惠燕:重视海外华人社团 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第六章 国家形象与软实力输出一个强大的国家,不应只有经济、科技以及军事方面的表现,还需要以软性的思想、文化、精神、观念作为载体。国家形象的意义,对内在于能够凝聚人心,使国民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对外在于能减少国家发展的外部阻力,对全球各地的人才产生吸引力。而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发挥作用,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真实国情的基础之上,并符合国民与世界的认知。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史天健:重视传统文化对提升政府信任度的积极作用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教授王坚:关于中国对外传播工作的若干思考与建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陶庆华:中国需要符合国民认知的国家形象宏道资讯公司董事长陈丕宏:物竞“人”择,适者生存第三部分 经济转型与对策第七章 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中国商务中心主任刘洪: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挑战、战略要素和政府政策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挑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与其家电下乡,不如藏富于民加拿大鲁珀特市政府官员程乃立:中国应注意发展创意性经济第八章 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高盛集团亚洲区主席胡祖六:如何看待金融监管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李一:金融海啸与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加拿大怀雅逊大学管理学教授林小华:加拿大的经验教训与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美国华人银行家协会理事会主席刘恒中: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与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房地美公司风险控制部主任王雪松: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建议后记

建言中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看中国 本书特色

《建言中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看中国》: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a&Globalization)是由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所发起和海内外六家知名研究机构和学会参与支持的新型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智库。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吸引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专家参与,致力于研究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重要课题,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战略性、可行性、及时性的建议和政策研究,成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高端国际智库,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力争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提供独立、客观和有建设性的研究。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的研究重点包括:建言献策,国际问题,国际人才,可持续发展,企业国际化,华侨华商等领域。中心通过研究、出版、讲座、圆桌午餐和论坛等一系列的方式,研究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研究和政策对策,供国家和有关部门和机构采纳,成为中国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高层次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建言中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看中国 节选

《建言中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看中国》主要收集了35篇主要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撰写的有关文章,围绕国内近年来一系列的热点和重要话题,分了三大部分。**部分是有关中国的人才和教育的话题,涵盖中国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留学人员与海归潮。第二部分是有关中国模式与中国形象,包括中国模式,中国的走出去与国际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输出。第三部分是中国经济转型与对策,其中涉及了经济转型及对策,对付金融危机挑战等。

建言中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看中国 相关资料

插图:人们说科技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技术与知识由人而来,为人所掌握,不过是人的创新和创意而已。人们说“货币战争”至关重要,掌握财富分配的金融最为根本,然而,所有的货币、资金以及实物,都掌握在人的手里,金融衍生物不过是聪明人的游戏。人们说能源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然而弹丸之地、四面受敌、不产几吨石油的以色列能够对抗中东石油国家半个世纪……许多国家还为落后寻找了人口过多、土地与资源均量少、国家发展起步晚、自然灾害多、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等种种借口,然而,同样是起步较晚、非世界交通咽喉位置、人多地少、多火山地震同时资源贫瘠的日本,却依靠能揽全世界资源为己所用的人才资源,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收人一度高居世界第一。人才战争所争夺的对象,正是那些能够左右全世界经济、军事、金融、能源、科技等所有重要领域命运的顶尖人才。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大国首先是人才大国。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力。世界银行一份报告就指出,当前世界工厂、土地、工具以及机械所凝聚的财富日益缩水,而人才资本对于一国的竞争力正变得日渐重要,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美国,人才资本“与实物资本相比,重要性要高出三倍多”。也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争夺高端人才的竞争才会日益激烈。截至2005年,全世界已经约有1.91亿人在出生国以外工作,地球上每3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是移民。在安哥拉、布隆迪、肯尼亚、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塞拉利昂、乌干达、坦桑尼亚,33%—55%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已经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工作。而海地、斐济的比例超过60%,加纳达到83%。在中国、印度、俄罗斯,甚至都有超过50万以上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流失到西方发达国家。与此同时,美国仅仅在1990年到2000年间就接受了415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移民,欧盟当时15个成员国10年间也接受了200多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印度媒体就把这种“培养阶段”由本国投入成本、“产出阶段”却去了外国贡献的情况称为“奶牛现象”:牛的嘴巴在印度,吃的是印度的草,挤奶的却是外国人。很显然,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去增强了对手,不仅仅是人才教育、培养、培训、替代成本的不可收回,还意味着经验、理念、技术、知识、资金的损失,最严重的是自身因此错过重要的发展机遇。一位加拿大经济学教授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掠夺最有才华的人,尤其是从小国、穷国吸引有智之士,可能会损及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出于最糟糕的考虑,可能会让这些国家一败涂地。”美国是全球人才竞争中最大的人才流入国,时至今日,美国大学37%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并非美国公民。在2006年美国专利申请备案当中,外籍居民在发明者或合作发明者中的比例已经达到24.2%。到20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美元的产值和45万个就业机会。

建言中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看中国 作者简介

王辉耀,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商会创始会长及2005委员会创始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北京市政协顾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兼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加拿大西安大略 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的董事长。 曾任国家对外经贸部官员,加拿大驻香港领事团首席商务经济参赞,全球最大工程咨询公司SNC-Lavalin国际公司董事经理和世界第三大项目管理公司AMEC-Agral国际公司副总裁,并担任过GE、西门子、ABB、三菱、阿尔斯通等多家跨国公司的高级顾问。 在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上被誉为“新华商的代表人物”,被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杂志评为中国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其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奋斗经历和发展轨迹,堪称开放式人生成功者的代表,《嘹望》周刊评价说:“王辉耀从北京到海外的远征,无疑是中国更加开放所产生的独特现象之一。” 在东西方沟通、国际商务管理和国际人才方面有着广泛的实践和研究,发表相关著作和畅销书多部,包括《我在东西方的奋斗》、《新华商之路》、《MBA通才之道》、《海归时代》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