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

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10-05-01

评分:5分

ISBN:9787509714751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 内容简介

口述历史的记录可以成为严谨的历史研究的基础性资料,但还不是历史研究的*终结果。历史学家的觉悟,在于高屋建瓴地审视那一时代,在于认真全面地审视我们自身的历史体验,以“无己”的胸怀看待自己所研究的历史,从中找出经验教训。有心的读者在阅读了本书中那些专家学者的回忆后,一定会深深地体会到中国近代史研究与近代中国历史一样,也经历了相当多的曲折与艰辛,有成就,也有教训;有晴朗,也有阴霾;有喜悦,也有悲伤。前辈的学者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近代史研究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留给我们许多尚待解决和深化的任务。

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 本书特色

现在的这部口述史,是由在近代史所工作过的同志们,特别是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在研究所工作的老专家们口述或撰写的,这里面有对经验的总结,有对教训的反思;有对同事的缅怀,有对友谊的颂扬;有对错误的检讨,有对误解的宽容……。从他们的口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近代史研究所在60年的历程中积累那么多的宝贵治学经验,像“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像“眼勤、手勤”,搜集资料一定要“竭泽而渔”的勤奋态度;像对各种说法仔细考证的“锱铢必较”的原则,等等。

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 目录


编辑说明
上编老专家口述访谈录
丁伟志先生访谈录
丁守和先生访谈录
王仲女士访谈录
王庆成先生访谈录
朱东安先生访谈录
刘志琴女士访谈录
刘敬坤先生访谈录
庄建平先生访谈录
杨天石先生访谈录
李瑚先生访谈录
余绳武先生访谈录
张振鹍先生访谈录
张海鹏先生访谈录
周新民先生访谈录
耿云志先生访谈录
贾熟村先生访谈录
章伯锋先生访谈录
韩信夫先生访谈录
蒋大椿先生访谈录
曾业英先生访谈录
蔡美彪先生访谈录
瞿同祖先生访谈录
下编老专家怀念与回忆
我与近代史所
西藏纪行
我和近代史研究所
耳闻目睹五十年感言
大师凌绝顶晚辈影随形——我与近代史研究所
树立精品意识贯彻精品战略
九十自述
我所知道的“近代史讨论会
沈元,一代知识分子的伤痛
近代史所的磁性
“四清”记
难忘淳淳师友情——我与近代史所
悠然自得三十年
历史家的品格——记黎澍师
缅怀敬爱的范老
忆往事谢同仁
毕生的幸运——近代史所一甲子简记
“右派分子”始末
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
我在近代史所的二十一年
罗尔纲和《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续编》
我的近代史所情结
我与近代史所
《近代史研究》初期工作回忆
回忆范老论学四则
琐事杂记

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 节选

《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内容简介:口述历史的记录可以成为严谨的历史研究的基础性资料,但还不是历史研究的*终结果。历史学家的觉悟,在于高屋建瓴地审视那一时代,在于认真全面地审视我们自身的历史体验,以“无己”的胸怀看待自己所研究的历史,从中找出经验教训。有心的读者在阅读了《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中那些专家学者的回忆后,一定会深深地体会到中国近代史研究与近代中国历史一样,也经历了相当多的曲折与艰辛,有成就,也有教训;有晴朗,也有阴霾;有喜悦,也有悲伤。前辈的学者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近代史研究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留给我们许多尚待解决和深化的任务。

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 相关资料

我的人生其实还是挺平淡的。我出生在河北省望都县尧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本分的农民,我的小名叫江海。我之所以将来要将我的回忆录定名为《江海的碰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的小名就叫江海。几十年过去了,对小时候的事情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但有一件事情到现在还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在村边与小伙伴们玩耍,有人指着一个小土包对我说,那个是你大哥的坟。我很纳闷:我哥哥活得好好的,怎么会是我大哥的坟?后来我才知道,我上面实际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按照农村的习俗,弟兄们将来是要分家的,两个兄弟一人一半。我爹娘给大哥定了个娃娃亲,女方姓宋,在村北的宋家台。他们两个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但自从有了我这个男孩以后,原来由两个儿子分的家财,就要由三个人来平分。我家本来就不富裕,今后要分为三份,我大哥自然就分得少了。于是,女方家里就提出退婚。而我未过门的大嫂感到很难过,就在忧郁之中去世了。不久,我大哥因病离开了人世。后来,两家就给大哥和未过门的大嫂举行“冥婚”,把他们合葬在村子旁边了。再后来我大嫂的妹妹嫁给了我的另一个哥哥,也算是我们丁家与宋家有这个缘分。我这个哥哥叫丁守敬,抗战时期在清苑县教书,做些革命工作。他抗战结束后参加了解放军,在补训兵团任文化教员,后因有肺病和家中缺少劳动力,就回家务农了,解放后到天津工作。有时我就想,要是我不来到这个世上,或许我大哥和我未过门的大嫂就不会离开人世。我其实就是个“多余的人”。我上学比较晚,大概9岁那年,开始是在尧庄小学读书。到12岁那年,八路军从平汉铁路西来到路东,我的家乡望都一带就成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记得八路军来了以后,我就到区中心小学(高小)去读书。那时思想上已经开窍了,加上受到学校的抗日爱国教育,对共产党、八路军和抗日政府有了很好的印象。1941年夏天,我高小毕业后,考上了设在河北唐县的民族革命中学(后改为四中)。记得刚刚考上就放暑假了,并没有去报到。民族革命中学在平汉路西,我家在路东,来往必须经过日伪封锁的平汉铁路。随后,由于平汉路敌人封锁严密,我没有能够过去,只好在家等了一个时期。大概到了1941年底,设在饶县一带的冀中抗属中学招生,我就由我们县政府秘书李浩同志介绍,去那里学习了。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