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作者:方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06-01

评分:5分

ISBN:978730117222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作者在北大开授中国传统建筑通选课的讲义而成,该课程在北大很受欢迎,是历年来*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
本书与通常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著作相比,突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特质,尤其注重思考在当下西方建筑观念和建筑设计占据强势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
与此同时,作者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类型,宫殿、园林、佛塔、桥梁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与精湛的文字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回眸中国历史,我们也许看不见多少“伟大的建筑”,但却绝不能轻率抛弃深藏于内的建筑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目录

引言
**讲中国传统建筑概说
一名辞释义
二要素分析
三建筑空间
四建筑意匠
五建筑师
第二讲建筑背景中的历史与智慧
一欹器与中庸之道
二舜之虞
三“义正”社会的追求
四生物多样化与文化多元化
五“李约瑟难题”与“奇技淫巧”
第三讲新石器建筑的多样化
一南部平原湿地的干栏“长屋”
二西北黄土高原的横窑与竖穴
三中原丘陵坡地的半地穴“大房子”
四东部丘陵坡地的半地穴“排房”
第四讲南北建筑的碰撞与融通
一防洪的圩垸和御敌的城堡
二堆土垒筑与夯土版筑
三结构、构造与设备
四甑鬲觑与鼎豆壶
第五讲两种建筑思想的互动
一全球语境下的讨论
二《周易》中的大壮:壮丽与礼制
三先秦诸子论“卑宫室”
四一姓与万姓
第六讲主流观念在建筑中的反映
一春秋后期:高台榭美宫室
二西汉:非壮丽无以重威
三北宋:时弥近者制弥陋
四余响:清漪园与乾隆帝
第七讲土木结合及其演进
一土窟木巢
二干栏
三窑洞
四土木结合及其演进
第八讲建筑材料的文化选择
一有关木、石两种材料的执着
二石加工技术与艺术
三拱券的适应性与优点
四异类的闽南石构
第九讲阙与观的虚实之辫
一先秦阙的由虚而实
二秦汉阙的辉煌
三阙的后期流变
四华表与牌坊
五阙与司空
第十讲城门城楼与结构的执着
一城门的由虚到实
二城楼下部的支撑结构
三埃菲尔铁塔的花边
第十一讲中西木拱桥的结构比较
一从木梁、石拱到木拱桥
二西方古代的木拱桥
三材料与结构的搭配
第十二讲仙楼佛塔及其向大地的回归
一仙人好楼居
二伽蓝塔影
三回归大地
第十三讲生死观念与墓葬制庹
一鬼神之事
二丘居探源
三燕丘述旧
四古也墓而不坟
五丘垄若山
六骊山与霸陵
七龙脉逶迤
第十四讲园林中的天地与人心
一因借与体宜
二平淡无奇之佳境
三海上神山及其禁忌
第十五讲风水中的理性思维
一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二风水形胜
三攻位于内
四流巽及其补足性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节选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依据作者在北大开授中国传统建筑通选课的讲义而成,该课程在北大很受欢迎,是历年来*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与通常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著作相比,突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特质,尤其注重思考在当下西方建筑观念和建筑设计占据强势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与此同时,作者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类型,宫殿、园林、佛塔、桥梁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与精湛的文字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相关资料

插图:从终极意义上说,全世界都不能不为她们感到悲哀,各国人都应当从中汲取教训。这是一个过于宏大的叙事,但是概而言之,首先可以从“文化多元化”的原则着眼。我们认为,“文化多元化”与“生物多样化”有着相同的合理性,正如“生物”来源于“自然”那样,产生“文化”的温床也是“自然”。因为“文化”的创造者是“人”,而“入”不过是自然中的“高级生物”之一。若将“文化”的源头追溯到开始于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我们就会明了,在研究“生物”的自然学科与研究“文化”的人文学科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在第四纪,北半球的高山出现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的扩进和退缩,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两者的多次交替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气候带的转移和动植物的迁徙或绝灭等事件,这些都对早期人类的体质、文化及居住范围发生过极大的影响。因此,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便成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必不可少的依据。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战争中的多次惨败,中国人开始沉痛的反省。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新文化运动,大体皆为终告失败的慷慨悲歌。在泪眼迷离之中,曾国藩、李鸿章说,中国的器物不如人;康有为、梁启超说,中国的制度不如人;胡适之说得最彻底,要承认我们万事不如人,我们科技不如人,文学不如人,建筑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我们什么都不如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死心踏地地去向别人学习。从如此深刻的反省开始,中国经过长期的全盘西化,直到20世纪末的自我殖民。今天中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上俨然成为世界『生的巨头。但是中华民族是否已经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中国是否真的已经从整体文化上堪称世界强国?事实未必那么乐观!在国土安全不受侵犯、国民生计不再担忧之后,民族信心的重建也许是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民族精神的树立才是一个国家自立自强的基本保证。杨叔子教授说得太对了: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邻居印度的前车之鉴,似乎并未引起国人的重视。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作者简介

方拥,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著名建筑师。198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后长期从事传统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参与主持泉州开元寺、新加坡双林寺等名刹的修缮工程,也是最早研究闽南建筑、客家土楼及中国虹桥的学者之一。调入北京大学之后,一直进行传统建筑保存和复兴的实验,倡导将古代中国的“卑宫室”思想与当代全球的生态理念熔于一炉,探索南北通融、东西交流宏观视野下的古代建筑思想史。出版有介绍北大校园建筑的《藏山蕴海——北大建筑与园林》。目前担任国家项目《清史·图录》的建筑卷主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