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作者:晁福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06-01

评分:5分

ISBN:9787300122236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目录

**章 绪论
**节 我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研究夏商西周社会的基本资料和基本理论
第二章 社会政治历史的演进
**节 传说时代与夏朝概况
第二节 商族的兴起和商代方国联盟的发展
第三节 周王朝的强盛和衰落
第三章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生活的进步
第四章 社会性质的演变
**节 文明时代初期社会发展道路问题
第二节 夏代的氏族封建制
第三节 殷商时代氏族封建制的发展
第四节 周代的宗法封建制
第五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变动
**节 夏王朝的国家机构
第二节 商代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状况
第三节 商代社会制度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特征
第五节 西周时期的阶级与国家
第六章 社会文化的发展
**节 占卜、祭祀与甲骨卜辞
第二节 殷代文学和史学的萌芽
第三节 彝铭与西周时期的史学
附录 作者论著目录
再版后记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考察了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性质,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一些看法。本书认为,夏商两代的社会性质应当是氏族封建制,而西周则是宗法封建制社会,到了东周时期,宗法封建制逐渐解体,至秦以后则步入了地主封建制社会。此外,本书还对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面貌及先秦史研究中的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阐述,希望能为学界专家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节选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主要考察了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性质.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一些看法。《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认为,夏商两代的社会性质应当是氏族封建制,而西周则是宗法封建制社会,到了东周时期,宗法封建制逐渐解体,至秦以后则步入了地主封建制社会。此外,《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还对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面貌及先秦史研究中的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阐述,希望能为学界专家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相关资料

插图:南方地区多有稻作农业的遗物。河姆渡遗址普遍发现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的堆积,最厚处超过工米。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除了石器以外,还有骨器、木器、陶器等多种,许多工具采用复合形式,如带木柄的石斧和石锛,装柄的骨镰和蚌镰,有柄的鹿角镐等。属于仰韶文化的河南临汝阎村遗址的沙质红陶缸和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山东莒县陵河遗址的灰陶陶缸,分别绘有石斧、石锛图像,还显示了这类器物的捆扎组合方法。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山东胶州市三里河遗址所发现的粮仓,是当时农业生产情况的实物例证。编号为F201号的粮仓,略呈椭圆形,长径3.06米,短径2.56米,门向东,西北部有一个椭圆形窖穴,体积约为2.80立方米。窖穴底部用黄褐色土掺红烧土末筑成,厚10厘米;穴壁先抹3厘米厚的黄褐色土,表面再涂黄褐色泥浆,这样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隔潮的作用。发现这座粮仓的时候,其窖穴底部还遗留1.20立方米的灰化或炭化粟粒。窖穴上有椭圆形的半地穴式房屋,室内除了窖穴之外勉强能容一人进去存取粮食。这类粮仓或窖穴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多有发现,甘肃秦安大地湾第一期遗址编号为F374号的一个圆形窖穴,底部发现有炭化的油菜籽。属于马家窑文化的甘肃东乡林家遗址的F19号窖穴内发现有成把的黍穗。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F115号窖穴,发现有许多粟的朽灰。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发现工89座长方形窖穴存留有粮食朽灰,部分朽灰经鉴定为粟。这些粮仓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所以才能有许多的粮食储存。家畜饲养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后来逐渐发展,当时的家畜有狗、猪、羊、牛、鸡、马等多种,其中以猪的数量最多。猪不仅供食用,而且用作祭品或显示财富的一种标志。属于龙山文化的邯郸涧沟遗址的一个灰坑中就有作为祭品的21个猪头骨,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山东胶州市三里河遗址的一座墓葬随葬有32个猪下颌骨。渔猎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龙山文化尾部带孔的双倒刺或三倒刺的鱼镖,牙质鱼钩,以及角镞、网坠等渔猎工具都很精良。许多遗址所发现的飞禽走兽骨骼就是当时猎获物的遗骸。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作者简介

晁福林,男,1943年生,河南杞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先秦史。代表作有《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先秦民俗史》、《先秦社会思想研究》等,并发表论文多篇。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