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摩登》掀起上海文化研究及出版的热潮,此次李欧梵的「人生影史」将再带动老电影观赏疯!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电影著作,作者从自传的角度切入,边述边论,把作者个人*钟意的西方电影经典名片,旧梦重温。从中学时代*迷恋的《学生王子》、《美人如玉剑如虹》、《乱世佳人》、《罗马假期》等各种类型名片,到作者旅美后在哈佛大学的布拉陶戏院留连忘返,屡屡重看的《北非谍影》,后来发现的讽刺喜剧、「通心粉」西部片、《齐瓦哥医生》、《大红臂章》等,当然作者*景仰的几位欧洲大导演──特别是楚浮和维斯康堤──也在详细讨论之列。全书内容深入浅出,笔锋常带感情。可与郑树森的《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参照阅读。
《我的观影自传》作者从自传的角度切入,写了一本别开生面的电影著作,以饱含感情的笔锋,将一部部经典名片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陪伴作者一路成长的电影院、动人心弦的电影歌曲、当年倒背如流的电影海报、典雅精彩的电影台词,都让作者念念难忘,那曲终人散空荡荡的影院里留下的是如水般流逝的青春……
插图:香港电影文化需要影痴第二十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即将揭幕,我看到节目单更是垂涎欲滴,几乎部部影片都想看,可惜届时因公不在香港,失之交臂,甚觉遗憾。香港是一个电影的城市,香港的文化也大多是电影蕴育出来的。世界各大国际都市可以与之比拟的恐怕只有纽约、芝加哥、柏林和多伦多。六十年代的巴黎是“新浪潮”鼎盛时期,但年代已过,现在只是“空留纸上声”。洛杉矶是电影工业的集中地,而且是两间以电影研究知名的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和南加大)的所在地,但商业气氛太浓,我住该地四年,碰到满街的“制片家”都想赚钱做生意,缺少我心目中的电影文化。什么是电影文化?它不是电影工业,后者是以消费和生活为主,而电影文化却代表了一种社会风气和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方面,香港可谓开风气之先,足以自豪。也许我的这种说法带有私人偏见的成分,但却和个人经验有关。记得七○年代我初抵香港,在中文大学任教的时候,就立刻受到香港电影文化的影响:那边厢邵氏出品的通俗影片仍然当道,午夜场人为卖座,这边厢却惊见几位年轻的电影爱好者在孜孜不倦地介绍法国的“新浪潮”作品,我也受他们的热情感召,开始写影评,第一篇是骂邵氏“这样的武侠片要不得”(因为太过血腥),接着就大赞杜鲁福的《蛇蝎夜合花》(Missisippi Mermaid)。当年《中国学生周报》,在陆离和罗卡等编辑下,对电影独具慧眼,也逐渐培养了那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和中学生)对“艺术电影”的兴趣。最近读到香港电影学会出版的《我和电影的二三事》一书,爱不释手,内中充满了六代影评人对电影的热情。且让我从书中引述一段随意翻到的证词:“电影是你反省和批判的对象,亦是你心爱和心痛的对象。在书写中,文字将电影的意念、影像及个人情怀完全交融起来。电影给予机会把你自己放进一个抽离世界——不可明释的光影世界。有时再难分出现实/电影的世界来。我是影痴,钟爱电影是无法解释的。”(凤毛(电影丰富了我),第一百十六页)我当年也是一个影痴,觉得人生最愉快的事莫过于和女友一同到中环大会堂“第一影室”(Studio One)去看欧洲电影。我对电影的痴迷,早在台湾念中学时即已养成,每周末皆流连于新竹的四家电影院中,恰如美国影评人Pauline Kael的,Lost It At The Movies,至于这个“它”(It)代表的是什么,则见仁见智,各有说法。后来留学美国八年,对电影更痴,甚至有时会饿肚子省下一餐饭的钱,就是为了看电影。所以当我初抵香港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类令我心动的香港文化就是电影文化。如果说看电影是“第一类接触”的话(我也看过午夜场),第二类应该是风毛在文中所说的“教电影和讨论电影”的社群活动,至今香港还有这种“公共空间”——九龙油麻地的Kubrick咖啡店,就开在百老汇影院旁边,据说每周末都有影痴和影评人在此聚会,畅谈电影。另一位香港影评人舒琪曾在湾仔开过一间影片小店POV(出自电影名词Point of view,指拍摄视角),而且还在周末亲自出马讲解,可惜后来关了门。这一切都是香港“民间社会”中一批人自动自发、默默耕耘出来的园地,弥足珍贵,香港电影文化就在此中生根发芽。当然,香港的电影工业更是世界知名,这两方面的互动才是香港电影文化的特色。但目前香港电影却面临着一个危机,除了市场因素外,有时候也会产生所谓“周期”问题;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期,原因之一就是那些成长于六十年代而又在七十年代涉足电影文化的人成熟了,开始大展宏图,如吴宇森、许鞍华、徐克、方育平等不少导演,都拍出不少名片。然而到九十年代,这批人开始各奔前程,香港的“新浪潮”遂逐渐凋零。这当然和电影市场的商业转型有关,然而拍出好的商业影片照样需要人才,照样需要电影文化的熏陶。然而年轻一代的香港人是否仍有此文化嗜好?我时常鼓励我的香港学生,应多组织电影欣赏会,聚在一起看电影、聊电影(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大批香港八十年代的名片,就是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电影协会),而不是自己租了影碟回家看作为消遣活动,租碟回家看这种“第三类”的接触最不过瘾。如今香港各大学有关电影的课程也愈来愈多,然而学生的影痴程度反而减低了,大多数的香港电影院都是属于联营型,失去了当年各家影院放映不同类型影片的性格,幸亏现在还有一年一度的电影节来补足。据教授电影课程的同行告诉我:香港不少学生对于中外老电影一概没有兴趣,这可能是一个更大的危机。任何文化的成长,都是继往开来的,不看经典名片,如何创新?中国大陆的第五代导演,个个都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喝老电影的奶水长大的。但愿在有心人扶植之下,香港的电影文化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李欧梵,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一生为农:共和国功勋申纪兰》内容简介:本书讲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60余年来如何秉持初心,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
杜琪峰与香港动作电影 本书特色 张建德,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广播与电影研究系主任。他2003年由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200...
《蜂鸟摄影学院新手学摄影(人像篇)》内容简介:《蜂鸟摄影学院新手学摄影(人像篇)》是蜂鸟网根据摄影初学者的要求和实际学习情
聚元号弓箭 本书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聚元号弓箭》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知识性与艺术性并重。作者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某一领域中的权威、知名专家及一线工...
作品目录序章《问丹朱·壹》引子第一章 归来少女第二章 故技重施第三章 铁面将军第四章 家国忠孝第五章 所谓吴王第六章 天子使者
王羲之十七帖 本书特色 《十七帖》,晋·王羲之书。其书继承了古代优 秀的笔法,并吸取了张芝、钟繇两家之长,创造了妍 美流畅的今体,在书法发展进程中,具有继往开来...
《衛報》新人作品獎入圍,BBC撒繆爾.強森獎入圍揉合編年史、寓言和神話,描寫建築的愛、失去與時光,挑戰建築書寫的一鳴驚人之作
艺术的历史 内容简介 《艺术的历史》从原始洞穴艺术讲起,直至现今的装置艺术,涵盖时间超过三万年以上;横跨全球五大洲,介绍各地区*具特色的艺术形态,从某种程度上克...
林徽因(一九0四~一九五五),这位近百年来曾数度灿烂的建筑学家、文学家,直到她身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印出她的第一本文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 内容简介 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昊均以书信形式,创作出一篇《与朱元思书》。此文仅用一百四十余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美丽风光,被后人称誉为...
通识中国书画 本书特色 不单是“通俗”,更是“融会贯通”,不单是“常识”,更是“有见识”中国书画集历代文人思想品味的精髓,是仅人的世界文化遗产。让我们一同来分享...
电影电视歌曲·音乐剧和经典歌剧选曲 本书特色 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德)贝多芬音乐,是人生*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
微建筑—精装 本书特色 ★ 24开本,金城出版社出版★ 囊括公共领域、社区空间、移动式建筑、精简生活、增建空间五大建筑类型★ 不论你是从事建筑设计行业,或是就读...
作品目录序 自序 上编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言意与形神——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
《加德纳艺术史》(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艺术史入门读物。它曾屡次获得全美最佳教材奖,并在哈佛、耶鲁、斯...
中国伶人性别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一、内容简介本书是在作者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扩写而成的,导师为余秋雨教授。本书**次将中国伶人性别文化这一海内外学术界...
日常设计经典100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保拉·安东尼利(pa0iaantone…)作为世界著名的设计专家.特地选取了100件日常生活中的经典设计,如铅笔、回形针、...
《实用影视剪辑技巧》的精彩之处在于对蒙太奇的理解谓深刻而独到,因此,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而且还总结了一整套具体操作的规律
《社会招聘》内容简介:社交招聘已经成为很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开展招聘工作时优先选用的招聘方法,并将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
柳公权玄秘塔碑临写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玄秘塔碑》概述、用笔、间架结构、偏旁练习和临池心解五章内容。柳公权玄秘塔碑临写指南 目录 **章《玄秘塔碑》概述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