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摩登》掀起上海文化研究及出版的热潮,此次李欧梵的「人生影史」将再带动老电影观赏疯!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电影著作,作者从自传的角度切入,边述边论,把作者个人*钟意的西方电影经典名片,旧梦重温。从中学时代*迷恋的《学生王子》、《美人如玉剑如虹》、《乱世佳人》、《罗马假期》等各种类型名片,到作者旅美后在哈佛大学的布拉陶戏院留连忘返,屡屡重看的《北非谍影》,后来发现的讽刺喜剧、「通心粉」西部片、《齐瓦哥医生》、《大红臂章》等,当然作者*景仰的几位欧洲大导演──特别是楚浮和维斯康堤──也在详细讨论之列。全书内容深入浅出,笔锋常带感情。可与郑树森的《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参照阅读。
《我的观影自传》作者从自传的角度切入,写了一本别开生面的电影著作,以饱含感情的笔锋,将一部部经典名片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陪伴作者一路成长的电影院、动人心弦的电影歌曲、当年倒背如流的电影海报、典雅精彩的电影台词,都让作者念念难忘,那曲终人散空荡荡的影院里留下的是如水般流逝的青春……
插图:香港电影文化需要影痴第二十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即将揭幕,我看到节目单更是垂涎欲滴,几乎部部影片都想看,可惜届时因公不在香港,失之交臂,甚觉遗憾。香港是一个电影的城市,香港的文化也大多是电影蕴育出来的。世界各大国际都市可以与之比拟的恐怕只有纽约、芝加哥、柏林和多伦多。六十年代的巴黎是“新浪潮”鼎盛时期,但年代已过,现在只是“空留纸上声”。洛杉矶是电影工业的集中地,而且是两间以电影研究知名的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和南加大)的所在地,但商业气氛太浓,我住该地四年,碰到满街的“制片家”都想赚钱做生意,缺少我心目中的电影文化。什么是电影文化?它不是电影工业,后者是以消费和生活为主,而电影文化却代表了一种社会风气和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方面,香港可谓开风气之先,足以自豪。也许我的这种说法带有私人偏见的成分,但却和个人经验有关。记得七○年代我初抵香港,在中文大学任教的时候,就立刻受到香港电影文化的影响:那边厢邵氏出品的通俗影片仍然当道,午夜场人为卖座,这边厢却惊见几位年轻的电影爱好者在孜孜不倦地介绍法国的“新浪潮”作品,我也受他们的热情感召,开始写影评,第一篇是骂邵氏“这样的武侠片要不得”(因为太过血腥),接着就大赞杜鲁福的《蛇蝎夜合花》(Missisippi Mermaid)。当年《中国学生周报》,在陆离和罗卡等编辑下,对电影独具慧眼,也逐渐培养了那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和中学生)对“艺术电影”的兴趣。最近读到香港电影学会出版的《我和电影的二三事》一书,爱不释手,内中充满了六代影评人对电影的热情。且让我从书中引述一段随意翻到的证词:“电影是你反省和批判的对象,亦是你心爱和心痛的对象。在书写中,文字将电影的意念、影像及个人情怀完全交融起来。电影给予机会把你自己放进一个抽离世界——不可明释的光影世界。有时再难分出现实/电影的世界来。我是影痴,钟爱电影是无法解释的。”(凤毛(电影丰富了我),第一百十六页)我当年也是一个影痴,觉得人生最愉快的事莫过于和女友一同到中环大会堂“第一影室”(Studio One)去看欧洲电影。我对电影的痴迷,早在台湾念中学时即已养成,每周末皆流连于新竹的四家电影院中,恰如美国影评人Pauline Kael的,Lost It At The Movies,至于这个“它”(It)代表的是什么,则见仁见智,各有说法。后来留学美国八年,对电影更痴,甚至有时会饿肚子省下一餐饭的钱,就是为了看电影。所以当我初抵香港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类令我心动的香港文化就是电影文化。如果说看电影是“第一类接触”的话(我也看过午夜场),第二类应该是风毛在文中所说的“教电影和讨论电影”的社群活动,至今香港还有这种“公共空间”——九龙油麻地的Kubrick咖啡店,就开在百老汇影院旁边,据说每周末都有影痴和影评人在此聚会,畅谈电影。另一位香港影评人舒琪曾在湾仔开过一间影片小店POV(出自电影名词Point of view,指拍摄视角),而且还在周末亲自出马讲解,可惜后来关了门。这一切都是香港“民间社会”中一批人自动自发、默默耕耘出来的园地,弥足珍贵,香港电影文化就在此中生根发芽。当然,香港的电影工业更是世界知名,这两方面的互动才是香港电影文化的特色。但目前香港电影却面临着一个危机,除了市场因素外,有时候也会产生所谓“周期”问题;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期,原因之一就是那些成长于六十年代而又在七十年代涉足电影文化的人成熟了,开始大展宏图,如吴宇森、许鞍华、徐克、方育平等不少导演,都拍出不少名片。然而到九十年代,这批人开始各奔前程,香港的“新浪潮”遂逐渐凋零。这当然和电影市场的商业转型有关,然而拍出好的商业影片照样需要人才,照样需要电影文化的熏陶。然而年轻一代的香港人是否仍有此文化嗜好?我时常鼓励我的香港学生,应多组织电影欣赏会,聚在一起看电影、聊电影(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大批香港八十年代的名片,就是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电影协会),而不是自己租了影碟回家看作为消遣活动,租碟回家看这种“第三类”的接触最不过瘾。如今香港各大学有关电影的课程也愈来愈多,然而学生的影痴程度反而减低了,大多数的香港电影院都是属于联营型,失去了当年各家影院放映不同类型影片的性格,幸亏现在还有一年一度的电影节来补足。据教授电影课程的同行告诉我:香港不少学生对于中外老电影一概没有兴趣,这可能是一个更大的危机。任何文化的成长,都是继往开来的,不看经典名片,如何创新?中国大陆的第五代导演,个个都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喝老电影的奶水长大的。但愿在有心人扶植之下,香港的电影文化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李欧梵,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四川美术出版社星球大战:塑造银河系 本书特色 从1977年电影《新的希望》以帝国歼星舰开场的惊人镜头,到《幽灵的威胁》里的飞梭车赛,再到《西斯的复仇》中火山星球...
2013中国玉器百花奖作品集-(全二册) 本书特色 令人兴奋的是在每次中国玉(石)器“百花奖”的评选中,确有一批年青的有志之士,他们高瞻远瞩、不负众望,在中国玉...
这是一本引领你探索上海百年历史建筑的旅行指南书。它以上海的老房子为主题,以手绘地图和照片的方式,用身临其境般的文字,带你
灵飞经钢笔字帖-楷书 本书特色 此本字帖采用“原帖对照 书法家临写”并行的形式,练字者直接临习碑帖有难度,所以邀请著名书法家卢中南老师临写《灵飞经》,将软...
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理论,并借助艺术人类学、民俗学、文化研究等学科工具,以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为个案,分析其技...
历代名家碑帖临摹丛帖--颜真卿楷书毛笔字帖《多宝塔碑》结字方法 本书特色 书法在知识理论学习之外,*重要的就是狠下苦功,勤加练习。《历代名家碑帖临摹丛帖》本着学...
历代碑帖经典 (册页版):宋 米芾 蜀素帖苕溪诗卷 本书特色 此套碑帖经典是针对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而编的,全书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简述和套书概况...
来楚生草书唐宋词选 内容简介 来先生是推陈出新的智者。智者之为智,往往是对古贤及其绝迹能攫其神理而弃其形貌,心相融而迹相背,所谓貌离而神合。来先生正是这样的智者...
《数据的本质》内容简介:未来没有一家公司,不是数据公司。未来没有一个人,不是数据分析师。大数据时代爆发的喧嚣之后,在大数据
郑孝胥书千字文 本书特色 《郑孝胥书千字文》为郑孝胥楷书千字文,其书风取经欧阳询及其苏轼,得力于魏碑板。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部的成员大...
图形创意 本书特色 《图形创意》: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国规划教材图形创意 目录 **章 解密图形**节 感知图形一、千古洞穴的奥秘...
《中国新疆的建筑遗址》内容从1916年2月开始在俄国《建筑艺术刊》连载,后又汇印成少量单行本。书中叙述中国新疆焉耆、吐鲁番地区
《揭秘Kotlin编程原理》内容简介:Kotlin在今年的GoogleI/O大会上被确定为Android开发的一类语言,从而引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本书
绿肥红瘦(古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和闺阁艺术) 内容简介 《中国女性艺术》系列丛书,从批评家而非史论家的角度,看女性及女性艺术作品在整个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艺术中...
阿凡达的艺术-詹姆斯·卡梅隆的史诗征程 本书特色 在万众企盼的故事长片回归之际,奥斯卡金像奖影片的导演兼编剧詹姆斯卡梅隆——《泰坦尼克号》和《终结者》的缔造者,...
日本电影导论 内容简介 所有这些影片,即使有时被批评界高估了,都表现出了一种对今天的日本发表个人言论的意愿,不管这种言论是犹豫不决还是确信无疑,也不管这个日本是...
熊井启的电影 内容简介 《熊井启的电影》一书是作者从他的《电影和毒药》和《电影的深河》这两部著作中专为中国读者挑选出一批文章编辑修订而成的。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
《建筑绘画及表现图》(精)主要是为高等学校建筑系师生及从事建筑设计的建筑师为学习掌握建筑绘画及建筑表现图的技巧而编写的。书
艺术百科(彩图) 本书特色 袖珍开本,印装讲究,专家撰写,中国特色,知识新颖,版式时尚,图片精美,书价低廉。艺术百科(彩图) 内容简介 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是人类...
董每戡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有我国著名的文学史、戏曲史研究专家董每戡的文章16篇,包括《说我国戏剧体制》、《曹操名誉的演变》、《说“杂剧”》、《说“戏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