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以清末民初的上海为重心,考察近代中国城市在走向现代的历史行程中所产生的急剧变化和所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之中多篇文章皆以“人”为本位,包括城市的管治官员、士绅、商人,以及一般市民,注目点是他们在大时代中所作的调适。除此以外,贯穿《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的还有一个“空间”的概念。在近代各种变迁冲击之下,在上海这个城市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其“公共空间”也相应地出现了很大变化。《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以“衙门”(以上海道台为中心的道署)、“会馆 / 公所”、“局”、“堂”等作为考察的对象,分析新旧、中西、传统与现代、本地及外来各种力量对这些“空间”带来的变化,由此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提出一个较为新鲜的看法。
《晚清上海》以“衙门”、“会馆/公所”、“局”、“堂”等作为考察的对象,分析新旧、中西、传统与现代、本地及外来各种力量对这些“空间”带来的变化,由此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提出一个较为新鲜的看法。书中包括了:上海开埠后广东帮与宁波帮的竞争、清末上海的文化张力与“双视野人”等内容。
我对近代上海历史发生兴趣,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学念研究院的时候。那时我醉心于中国近代史,但学不专纯,好多务杂,而尤喜欢读野史稗史。其后得王师德昭指导,才较为专心学习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并在此一范围寻找硕士论文之研究题目。硕士研究两年的成果,便是我的**本学术著作《林乐知在华事业与(万国公报)》(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林乐知(Young J.A1len)是19世纪中叶由美国到中国去宣教的传教士。他的大半生都在上海度过,主要是传教、兴学和办报,也间接参与清末的洋务运动及百日维新,对中国近代思想的转变及现代教育、出版业的发展与推广有很大的贡献。本书中的一篇有关林氏创办中西书院的文章,就是从当年的研究衍生出来的。
研究林乐知对我个人的学术之路影响甚深,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另一方面就是上海研究。关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以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行程中所引起的一些重要课题,我写过多篇文章讨论和分析,收入《十字莲花——基督教与中国历史文化论集》(香港: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4)一书中,已由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出版。
上海开埠后之官吏对现代化的态度,在此不能逐一叙述,上面只举洋务运动期间的数位上海道台为例,说明在*现代化的都市之中,同时又是官办新兴工业的负责人——上海道台,并非如一般人心目中的“洋务通”。他们有相当强的“保守性”,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执著,且过于斯时许多洋务大官僚如李鸿章、丁日昌等人。
如何去解释这种既“开放”又“保守”的态度?现代化倾向和传统之间有否矛盾?为什么这些人在上海道台任内有“双面人”的表现,但退休后又显出较为单一性的保守——继续做他们的传统绅士或忠臣孝子?
我的解释是“责任”,是作为上海地方*高行政长官的双重责任。作为地方官吏的责任是管理地方上的治安、行政、教育和民生福利,这些责任和传统的文化、道德是互相配合的;但在上海开埠后,上海道台的责任增加了,包括应付外交和管理或监督官方的洋务事业,而这些事务许多是上头或外面加诸地方官身上的,由不得他去选择。意思是他有两重的责任,既有现代化的一面,也有传统性的一面。他要应付上级洋务官僚的要求,也要体恤民情、顺应传统士绅的需要。对于这些官员来说,现代和传统基本上不是可以选择的取向,而是需要兼顾而又能平衡的责任;一旦失去平衡,那么就会有一方面失职,得罪任何一方都难免有丢官去职之祸。从这些道台的折中主义及有时候难以解释的矛盾政策看来,他们*关注的是平衡其矛盾与责任,而非自身对传统或现代的信念、承担(commitment)或爱恶。
梁元生,1949年生于香港, 籍贯广东云浮。1972年毕业于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历史系,获甲等荣誉学士学位,1974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1980年获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及美国加州州立大学,1992年后回港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2004年升任历史学讲座教授, 并于同年8月起出任崇基学院院长及历史系系主任。
中国西部考古记-西域考古记举要-冯承钧译著集 本书特色 《冯承钧著译集:中国西部考古记西域考古记举要》收录了民国时法学者对四川崖墓及川汉墓等考察的《中国西部考古...
《犹太人在哈尔滨》介绍了:19世纪未20年代初,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了躲避迫害纷纷投奔哈尔滨,松花江畔的这座新兴城市一度成为远
孟森讲大清帝国 本书特色 《领导干部读经典》辑选晚近人文精粹,为领导踱索“价值”和“判断”提供治国理政的思想,是一套值得温故知新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丛书。孟森的...
元末明初大变局 本书特色 元朝是一个强大的军事王朝,疆域辽阔,可是因为内部矛盾太尖锐,包括统治阶层内部混乱,民族矛盾激烈,加上天灾人祸双方面对百姓的折磨,民众无...
凋落的昙花-新莽王朝兴亡往事 本书特色 一个被万世唾骂的野心家,一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政治小丑,一个少有的具有多重性格的勤政帝王,一场企图建立上古大同世界的失...
《讷河往事》内容简介:作者以“前警察”和公益基金会创办人的身份,用自己做过警察的体贴之心,采访了数量众多的普通警察,警种涉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内容简介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大家小书》的主旨在于说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在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怎样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创立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来为...
金石铭刻的氹仔九澳史-清代氹仔.九澳庙宇碑刻钟铭等集录研究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通过实物和文献资料的比对,揭示了氹仔、九澳两地人口之...
中国的历史-第七卷:斜阳和黎明.中华的飞跃 本书特色 ?柏杨*为推崇的历史作家——“中国的历史*久,中国的历史书册*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懵懂!不是我们忘本,...
《考古寻踪》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普及型著作,向广大读者介绍考古学和考古研究成果。书中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顺序,比较系统地概括了
最有本事的皇帝1 本书特色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从一个底层农民成为天下雄主的传奇经历:起事后3年称帝,12年扫平天下,开创历史上有名的“光武中兴”。官场领导干部二十...
东北边疆卷-八-柳边纪略-龙沙纪略-宁古塔纪略(外三种) 本书特色 ★ “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
西洋镜:远东杂志记录的晚清(1876-1878) 内容简介 《远东》杂志于19世纪70年代广泛流传于在华的外国人社区,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很主要的出版物之一。作...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内容简介:本书主要从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学科的生成背景、早稻田大学与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初创、近代
《镜头言说:石宏敏摄影作品选》内容简介:《镜头言说——石宏敏摄影作品选》包括六大类作品: 1.情系清华; 2.大美中国; 3.异国风
《小王子》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让人永葆童心的不朽经典。作品讲述了小王子因与心爱的的玫瑰花吵架而负气出走,在星际间游历,后来
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三国两晋南北朝 本书特色 隔叶的黄鹂,无声的草庐,不见了先主老臣。王谢的家燕,秦淮的酒家,浪花淘尽了英雄。旧人七矣,新人复来。胡骑驰走,异...
七十年所见所闻 内容简介 中国笔记杂说,有故事小说类和历史琐闻类,起源于先秦而形成于魏晋。其考据论证类起于汉代而形成于唐宋,历元明清而书益多。我生于1906年,...
漫画36计-下 本书特色 献给青少年的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韬略经验总结,数中有术.术中有数!36条军事计策,36个历史故事。本书将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配...
自1894年始,中国与日本发生了两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崛起为帝国主义强国;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以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