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以清末民初的上海为重心,考察近代中国城市在走向现代的历史行程中所产生的急剧变化和所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之中多篇文章皆以“人”为本位,包括城市的管治官员、士绅、商人,以及一般市民,注目点是他们在大时代中所作的调适。除此以外,贯穿《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的还有一个“空间”的概念。在近代各种变迁冲击之下,在上海这个城市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其“公共空间”也相应地出现了很大变化。《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以“衙门”(以上海道台为中心的道署)、“会馆 / 公所”、“局”、“堂”等作为考察的对象,分析新旧、中西、传统与现代、本地及外来各种力量对这些“空间”带来的变化,由此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提出一个较为新鲜的看法。
《晚清上海》以“衙门”、“会馆/公所”、“局”、“堂”等作为考察的对象,分析新旧、中西、传统与现代、本地及外来各种力量对这些“空间”带来的变化,由此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提出一个较为新鲜的看法。书中包括了:上海开埠后广东帮与宁波帮的竞争、清末上海的文化张力与“双视野人”等内容。
我对近代上海历史发生兴趣,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学念研究院的时候。那时我醉心于中国近代史,但学不专纯,好多务杂,而尤喜欢读野史稗史。其后得王师德昭指导,才较为专心学习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并在此一范围寻找硕士论文之研究题目。硕士研究两年的成果,便是我的**本学术著作《林乐知在华事业与(万国公报)》(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林乐知(Young J.A1len)是19世纪中叶由美国到中国去宣教的传教士。他的大半生都在上海度过,主要是传教、兴学和办报,也间接参与清末的洋务运动及百日维新,对中国近代思想的转变及现代教育、出版业的发展与推广有很大的贡献。本书中的一篇有关林氏创办中西书院的文章,就是从当年的研究衍生出来的。
研究林乐知对我个人的学术之路影响甚深,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另一方面就是上海研究。关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以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行程中所引起的一些重要课题,我写过多篇文章讨论和分析,收入《十字莲花——基督教与中国历史文化论集》(香港: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4)一书中,已由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出版。
上海开埠后之官吏对现代化的态度,在此不能逐一叙述,上面只举洋务运动期间的数位上海道台为例,说明在*现代化的都市之中,同时又是官办新兴工业的负责人——上海道台,并非如一般人心目中的“洋务通”。他们有相当强的“保守性”,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执著,且过于斯时许多洋务大官僚如李鸿章、丁日昌等人。
如何去解释这种既“开放”又“保守”的态度?现代化倾向和传统之间有否矛盾?为什么这些人在上海道台任内有“双面人”的表现,但退休后又显出较为单一性的保守——继续做他们的传统绅士或忠臣孝子?
我的解释是“责任”,是作为上海地方*高行政长官的双重责任。作为地方官吏的责任是管理地方上的治安、行政、教育和民生福利,这些责任和传统的文化、道德是互相配合的;但在上海开埠后,上海道台的责任增加了,包括应付外交和管理或监督官方的洋务事业,而这些事务许多是上头或外面加诸地方官身上的,由不得他去选择。意思是他有两重的责任,既有现代化的一面,也有传统性的一面。他要应付上级洋务官僚的要求,也要体恤民情、顺应传统士绅的需要。对于这些官员来说,现代和传统基本上不是可以选择的取向,而是需要兼顾而又能平衡的责任;一旦失去平衡,那么就会有一方面失职,得罪任何一方都难免有丢官去职之祸。从这些道台的折中主义及有时候难以解释的矛盾政策看来,他们*关注的是平衡其矛盾与责任,而非自身对传统或现代的信念、承担(commitment)或爱恶。
梁元生,1949年生于香港, 籍贯广东云浮。1972年毕业于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历史系,获甲等荣誉学士学位,1974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1980年获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及美国加州州立大学,1992年后回港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2004年升任历史学讲座教授, 并于同年8月起出任崇基学院院长及历史系系主任。
17世纪,动荡、变幻莫测的欧洲政治生活和混战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对宪政主义的攻击被现代政治所取代。16世纪中叶围绕欧洲主要国家
宋史研究论丛(第十四辑) 本书特色 《宋史研究论丛(第十四辑)》内容包括:宋代视朝活动探研:以时间和班次为中心;北宋中期士大夫集团的分化:以濮议为中心;北宋时期...
运筹帷幄——张良 本书特色 对于西汉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张良,有一句经典性的评价,即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句话简洁地概括了他为创立西...
柯杨卷-陇上学人文存 本书特色 柯杨是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我国知名的民俗学家,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教学与理论研究,出版...
丝绸之路西域文明文化精粹:元明时期的新疆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元明时期的新疆,内容包括:蒙元时期的西域、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时期、元明时期的西域文化。丝绸之...
《国语》选评 内容简介 当来自戈壁滩的沙尘暴吹袭首都北京时,当克隆技术已达到可以复制人本身时,当生产技术的种种发展造福人类而又反过来每每危及人类时,我们总会不由...
李后主(帝业兴衰话南唐) 内容简介 著者在全面掌握和充分吃透史料的基础上,生发合乎情境、合乎语境的联想,敷衍铺陈,细致描绘李煜值国家板荡、风雨仓皇之际,进退失据...
1927-1937-民国首都南京的营造政治与现代想象 本书特色 本书从上古城市产生开始,梳理1927~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政府和政治因素,再现当时作为民...
《武则天传》内容简介:本书是“四川历史名人丛书·传记系列”之一本。本书极为翔实地记录了武则天从入宫到统治结束,乃至韦后之乱
本书是法国年鉴学派的批评史,考察了这一史学研究群体自《年鉴》杂志1929年创建之日起六十年的发展历史。毫无疑问,年鉴学派是20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合聘教授。汪榮祖: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美國俄勒
《黑镜头:中国这100年(20周年纪念版)》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罗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布鲁诺·巴贝、史
再造与复古的辩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整理国故论争的历史考察 本书特色 《再造与复古的辩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整理国故"论争的历史考察》是由黄山书社出版的。再造与复...
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共八篇,分为五大块,分别叙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始,五十年来中国思想的演...
决战上高-抗战中最精彩的保卫战 本书特色 国内首部全面讲述“上高会战”的纪实作品。讲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蒋介石称其为“空前胜利”,白崇禧称其“创造战例”...
《人间正道是沧桑》内容简介:本书适合用作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培训读本,高校师生理论学习辅助教材,展现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波澜壮阔的
《妈妈家,爸爸家》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生命的励志作品,里面有生命、亲情、离别、和成长。本书通过讲述鱼儿和小鸟之间的故事,帮
中国近代史基本理论问题文献汇编-(全三册) 本书特色 《中国近代史基本理论问题文献汇编(上中下)》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五十余年来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理论问题探索...
天文考古通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考古天文学专著。作者以考古学的方法和手段,全面系统地考察了红山文化祭坛、满城漏壶等丰富的天文文物,论证历代天文文物的科学成就和...
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 本书特色 ★ 16开皮面精装,文物出版社出版★ 为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80华诞而特别编辑的纪念文集★ 收录宿白先生不同年代学生的论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