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品读三千年2

名篇品读三千年2

作者:徐心华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2010-06-01

评分:4.8分

ISBN:9787802571754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名篇品读三千年2 目录

前言**讲 从《孟子》看儒家的仁学第二讲 “内圣外王之道”第三讲 《左传》及其思想第四讲 百善孝为先第五讲 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第六讲 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第七讲 曹氏父子与建安风骨第八讲 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第九讲 盛唐“诗佛”第十讲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第十一讲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第十二讲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第十三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第十四讲 怎样做人、做官、做文第十五讲 为有源头活水来第十六讲 以史为鉴知兴衰第十七讲 留取丹心照汗青第十八讲 只有香如故第十九讲 词人中的英雄第二十讲 话说《金瓶梅》第二十一讲 中国古代的交友之道后记

名篇品读三千年2 本书特色

《名篇品读三千年(第2辑):中国历代文化经典讲座》:呈现中国文学精品,浓缩古典文化精华。此书博采众家之长摒弃艰深晦涩的文字表达语言通俗质朴宛如亲见各位文学名师之貌恍似在抑扬顿挫之解读中一品文学饕餮盛宴。关乎天文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下。——《周易·贲篆》

名篇品读三千年2 节选

《名篇品读三千年(第2辑):中国历代文化经典讲座》内容简介:中国古典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闪烁着绚烂的光芒,中国古典文学更是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其中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加具有深刻的影响力。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往往体现在其经典中,而中国古典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国人若非只知其一二,便是略晓皮相,实难得窥全景。当此国学研究氛围日益浓厚的今天,没有底蕴的人极易在浮生中产生骄躁;而对于古典文化的心得和感悟,则会使心灵沉淀。生命虽然有限,但智慧却无有穷尽。提高生活的品质,善用闲暇充实自己,将是迈向幸福人生的必经之途。在此,《名篇品读三千年(第2辑):中国历代文化经典讲座》的出现,便显示出其独特意义。《名篇品读三千年(第2辑):中国历代文化经典讲座》由曾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心华先生主编,集结了我国文化、教育、学术界的有关专家学者的文化经典讲座,这些主讲人无一例外均为文化研究领域中的资深学者。**辑出版以来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名篇品读三千年2 相关资料

插图:二、柳宗元的游记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倡导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人物。所谓古文是跟骈文相对的,骈文讲究平质音韵、字词对仗,这对准确表达文意会带来局限。柳宗元早期的时候是以骈文为主,后来就倡导文体革新,提倡古文运动。柳宗元文章成就最大的是他写的游记,最有名的是永州八记。“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这个八记是写在不同时间的,前面四记是同一年写的,后面是不同年份写的。前面四记是他贬到了永州第四年写的游记,他在《与李翰林书》中说: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这是他游记里时时体现的思想和感情,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慨。他在永州八记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自余为伤偿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就是说他在流放到这里后总是惴惴不安,是在有空的时候去游玩的,而且也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永州八记里最有名的一篇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他的描写非常经典:“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骊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他未见其潭先闻其声,隔着竹子听见了水声,如同佩戴在身上的玉骊之声。顺着这样的一个水声去寻找这个潭,看到这个潭的底是整块的一个石头。写得最好的一段就是下面的对潭水的描写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就是说潭里面的鱼有一百多头,潭水很清,清到几乎看不见有水,鱼好像是“空游无所依”。日光照在鱼身上,鱼影落在潭底石头上,怡然不动。一会又看到鱼往来游动,“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写山水游记的时候,擅长用比喻,后面写的“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都是用得很贴切的。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