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作者:黄俊凌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2010-06-01

评分:4.5分

ISBN:9787510805233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民国时期的档案出发,重点研究了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台湾籍民的聚居缘由,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心态变化。本研究认为,“亚细亚孤儿”意识确实是存在的,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就是主要的历史原型,但他们多数人*终克服了迷惘、失落的“孤儿”心态,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台湾义勇队的抗日活动,并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本书分为九章,**章绪论部分解释了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阐述了心态史学的概念、理论及方法,提出了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介绍了本著述的史料特点,并对本研究的突破和不足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章系统考察了1895年至1937年这四十二年间福建地区台湾籍民的基本状况。文章从厦门、福州等地警务部门的案例记载出发,详细叙述了福建省台湾浪人违法犯罪的情况及其恶劣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少数台湾浪人制造事端,以达到“以华制华”和离间两岸民众情感的罪恶目的。
第三、四章介绍了抗战爆发后福建省台湾籍民的基本动向,分析了非沦陷区台湾籍民被集中迁移崇安县的原因及其心态变化。文章认为,台籍浪人在福建胡作非为所积累的民怨,加上金门、厦门沦陷中台籍浪人的助纣为虐,引起福建民众的愤慨和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迫使国民政府将福建省内台湾籍民集中迁移至崇安县。福建省政府的不信任对多数饱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籍民而言,无形中造成了心理伤害,成为“亚细亚孤儿”意识形成的肇始。
第五章至第七章详细论述了1938年至1947年间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心理情绪。文章从崇安县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台湾籍民的自身情况展开分析,认为他们的生活较为困苦。虽然国民政府对崇安县的台湾籍民进行了系列安置和赈济,例如阶段性生活费补助、安排垦荒和独立谋生、对老弱妇孺进行救济等,但受限于抗战时期的紧张局势、经济动荡以及崇安恶劣环境因素的影响,台湾籍民的生活难有根本的起色。生活的困顿,使他们产生焦虑情绪;当局严密的监管举措,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他们原有的失落感和苦闷心理,这是此阶段台湾籍民的主要心态。
第八章阐述了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台湾义勇队的基本情况,分析多数台湾籍民克服“亚细亚孤儿”意识,投身抗战的原因。文章叙述了台湾义勇队的组建经过和大致活动,指出崇安县台湾籍民*终克服“亚细亚孤儿”意识的消极影响,在抗战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肯定了多数台湾籍民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外侮的民族“气节”,赞扬了他们不畏艰苦挫折、勇于追求“自我实现”和民族解放的精神。
*后一章再次揭示了福建台湾籍民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以崇安县台湾籍民为中心,对“亚细亚孤儿”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升华进行简要的回顾。笔者强调“以史为鉴”,吸取“亚细亚孤儿”意识产生的历史教训,主张客观理性地看待这段特殊的历史,为化解两岸同胞问的历史“心结”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本书特色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是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章绪论
**节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
第四节研究的突破与局限
第二章福建早期台湾籍民的状况与问题(1895—1937年)
**节福建台湾籍民的概况
第二节福建部分台湾籍民的违法犯罪问题
第三节福建台湾籍民引发的社会观感及其影响
第三章抗战初期福建省政府的台湾籍民政策(1937—1938年)
**节抗战初期福建台湾籍民的返台情况
第二节抗战初期福建省政府的台湾籍民政策
第四章福建省台湾籍民集中迁移崇安县(1938年)
**节福建台湾籍民集中迁移崇安县之过程
第二节台湾籍民迁移中的问题及其心态分析
第五章迁居崇安县台湾籍民的初步安置(1938年)
**节崇安:台湾籍民生活区域的背景描述
第二节台湾籍民初期的安置与管理
第三节崇安县台湾籍民初期的生活状况
第六章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产活动(1938—1947年)
**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垦荒工作
第二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独立谋生
第七章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活状况及归宿
**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活状况
第二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终归宿
第八章彷徨中的奋起: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的心态解析
**节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的概况
第二节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行为的心态分析
第三节抗战胜利与台湾义勇队的归宿
第九章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节选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有关内容简介:有关台湾籍民的学术研究,近年来尤为热络,成果也极为丰硕。开启研究行河的首推日本学者中村孝志,中村先生充分利用了日本外务省、台湾总督府以及日本驻华领事馆等机构的档案、文书和内部报告,初步介绍了华南地区台湾籍民的基本情况、台湾总督府在中国华南地区兴起办学校、医疗机构的报纸事业的三大政策,对台湾籍民与台湾总督府“南进政策”之间的关系有比较细致的阐述。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相关资料

根据省政府的训令,“除一部分由垦务所接管从事垦荒外,其余准从事独立自由职业,惟工作地点以本县境内为限等因奉此。查际此非常时期,该项台民虽准独立自由,但仍须严密注意,切实防范,以杜意外”①,县政府向有关的区长、主任以及各保甲长做了相关指示,台湾籍民的工作、生活范围在大多数情况下限定于崇安县,防备“轨外行动”,而管理员作为台民的直接监督人,更是肩负重大的监管责任。实际上,除了不能离开崇安县外,台湾籍民并没有其他的行动限制,当然赴郊外或其他区、镇时,需要打笺条给管理员,以便领取外出证明。②如果台民外出打工或者临时离开,而没有事先向管理员报告的话,就会被当成潜逃,一旦被管理员、宪兵或警察追回的话,台民一般要被拘禁。翁秀煌在1939年12月24日,“承赤石茶叶改良场工头吴国准佣雇,前往为工人,开垦茶园”,这属台民自谋工作,原本是崇安县政府允许及鼓励的,但由于翁秀煌“未曾向管理员声情许可,然后前往”,结果被当成潜逃,“致取罪戾,追回拘禁”,其妻陈日请茶叶改良场的吴姓工头出示证明书,希望县政府能够释放翁秀煌。③类似的情况还有陈东崎,他曾在崇安县城区警察所充当伙役,后来“因病收差”,继而“暂代电报局分送电报或干劳工”,但可能更换工作后没有及时向管理员汇报,后被当成潜逃而“羁押狱中”。④对于外逃的台湾籍民,如想申请保释,一般要“觅具连环妥保”,才可获得释放。当然,如果台湾籍民真的失踪或者外逃成功,管理员算是严重失职,要受到相应的处罚。1941年5月,台民王亦嫩、吴乃珪,临时被电厂雇佣装置电话杆,结果“去后据报行踪不明,潜逃无踪”,县政府“查该管理员吴口管理疏忽”,“由本府予以撤职”⑤,显然台民如失踪或外逃,管理员是要被追究责任,甚至被撤职处分。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作者简介

黄俊凌,1977年生,福建漳州人。200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海峡两岸关系史、光复后台湾历史。在《台湾研究集刊》、《社会科学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数篇论文,出版两部编著。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