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国土面积*大的国家,一个是人口数量*多的国家;一个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双头鹰,一个是雄居亚洲大陆的东方龙;一个深受东正教文化的熏陶,一个传承着儒家文化的精华……俄罗斯和中国比邻而居,却又迥然不同;各谋发展,而又共为强者。双头鹰究竟如何看待东方龙?本书从历史源头入手,深度探讨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既注重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的思考,也不乏对历史资料和文化现象的分析。
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可分为三种套话:“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和“兄弟之邦”,它们是俄罗斯自我意识的外化形式。本书着重研究这三种套话形成的政治文化等内在原因,进一步探讨了在俄罗斯现代精神结构中中国形象究竟有何意义?中国形象是否触及了现代俄罗斯文化自觉中的核心问题?此外,本书还重点分析了丹尼列夫斯基的中国观和格奥尔吉耶夫斯基的汉学研究。
《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内容简介: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出现了三种套话:“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兄弟之邦”。“哲人之邦”的形象类型出现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西欧启蒙思想中美化、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进入俄罗斯。现代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多受西方的影响。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同样在俄罗斯思想界获得反响。俄罗斯文化界,不管是西欧派还是斯拉夫派,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是一致的:中国形象从道德高尚、制度开明的“哲人之邦”转向停滞腐败、专制无能、野蛮堕落的东方帝国。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俄罗斯的中国形象素来与俄罗斯帝国特有的文化政治传统相关,是俄罗斯文化身份确认与地缘政治想象的产物。研究俄罗斯的中国形象,无论如何不能忽略贯穿俄罗斯历史的扩张主义思想与激情。“衰朽之邦”是现代俄罗斯扩张主义思潮的产物,分享着西方现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东方主义想象;而苏联时期的“兄弟之邦”形象,则是“红色帝国”苏联的全球战略格局的想象性实现,甚至继承了“第三罗马”与“斯拉夫帝国”的文化传统。在从十月革命到中苏交恶的近半个世纪里,中俄之间的政治友谊代替了文化敌意,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一度成为“兄弟之邦”。
上述俄罗斯自我意识在另一层面上可以理解为荣格所说的集体图像(Collective Image)。①它具有两种不容忽视的功能:(一)它具有不断外化的功能;(二)它是一种俄罗斯建构中国形象的解释系统,具有解释功能。先讨论第一点,作为集体图像的俄罗斯自我意识具有不断外化的功能。荣格的集体图像的提出和延伸有一个过程,略为梳理该过程有助于理解俄罗斯自我认识的外化作用。1945年荣格作系列讲座的第四讲,讨论具有普遍意义的梦,他提出:“对一个意味深长的梦的讨论,比如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个,如果只停留在个人范围内,是绝不够的。这种梦包含着一种原型(Archety pallmage),这总是表明,做梦者的心理状态决不是只局限在个人的无意识中,他的问题不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了,而是触及到一般人类的问题了。鬼怪的象征就说明了这一点。”②1936年荣格还提出了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概念,他认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必然会自发地出现在个人的心理中,尤其是藉梦、幻觉、妄想等消极想象和创造性的积极想象而显现出来。③荣格的集体图像说的意义在于,他指出在人类(当然也包括在单个的民族)中某种集体图像是会通过一些单个的人不断表达出来。俄罗斯人的关于世界想象和其在世界中的位置的使命的集体图像,不断以各种方式出现在历史文献、个人著作和言论中,成为影响俄罗斯与其它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的潜在因素。比如关于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想象,首先以书信的形式出现在15世纪末,其后经过普希金、波戈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演化,到20世纪依然具有其强劲的外化力量;比如在勃洛克著名的长诗《十二个》中彼得格勒街头的赤卫队员宣称:“我们要叫所有的资产阶级吃吃苦,我们要煽起世界的大火。”
孙芳,女,1980年生,山东淄博人。2008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俄罗斯社会与文化。曾于2000-2001年、2006-2007年分别在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和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留学进修。曾在《国外社会科学》、《国外理论动态》、《中国俄语教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伯利亚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并参与了译著《当代翻译学》的翻译。陈金鹏,男,1979年生,山东德州人,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历史学博上,南开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为中俄文化交流史、俄国汉学史。
清代县级政权控制乡村的具体考察:以同治年间广宁知县杜凤治日记为中心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清代地方行政及广东实况;清代县以下行政编组及广东实况;清代知县与...
公共管理案例(公共管理案例系列教材) 本书特色 《公共管理案例》: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建设项目成果。公共管理案例(公共管理案例系列教材) 目录 走向新的地...
《清史论丛(2017年第1辑/总第33辑)》内容简介:《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
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一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本书特色 你想知道党中央、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伟大战略决策的具体运筹过程吗?你想知道毛泽东与彭德怀夜以继...
《中国梦(修订版)》内容简介:从孙中山的强国梦,到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大智慧;从中国性格的魅力,到中国道路的自信;从国际关系的
凤凰文库人文与社会系列--战争与和平的权利 本书特色 《战争与和平的权利:从格劳秀斯到康德的政治思想与国际秩序》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凤凰文库人文与社会系列--战争...
哈贝马斯政治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哈贝马斯政治思想的源流、当代社会的批判思想,以及如何解决当代社会的弊端、实现政治理想等。哈马贝斯主要吸收了马克思、弗洛...
唐代州级官府与地域社会 本书特色 《唐代州级官府与地域社会》: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研究丛书唐代州级官府与地域社会 目录 引言一 研究旨趣二 前贤研究概况三 概念界...
美国的困局与出路-新世界的无序状态与谎言 本书特色 “……彼得展现了美国的一些容易被人们忘却的真实情况。读起来引人入胜。” ——何志平“彼得·德克拉塞尔简直是疯...
中日战争第十二册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目录 台湾抗战始末记一、台湾民主国(一)中日战争与台澎(二)唐景崧就任总统(三)日军登陆澳底(四)日军南攻(五)刘...
暴力的衰落 内容简介 《暴力的衰落》中,詹姆斯·希恩记录了欧洲史上也许*剧烈的一次变迁的前因后果:从一片破碎的战场到一个和平繁荣的社会。战争曾定义了欧洲几个世纪...
《狙击生死线》主要内容:国际经济论坛将在滨海市举行年度会议,何氏集团总裁何世昌亲率一批高层人士前来参加会议。然而,就在何
近代中国慈善论稿 本书特色 慈善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回顾中国慈善事业演进的历史,对于认识今天社会慈善状况的文化源流和社会条件,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中...
美国的底气 本书特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从1620年“五月花号”抵达美洲算起,其历史也不到四百年。而美国人却凭借他们所深信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精神,使美...
美国国际形象建构-美国之音新闻报道 本书特色 宋颖编写的这本《美国国际形象建构:美国之音新闻报道》是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全面梳理美国之音历史的**次尝试,涉及美国之...
以色列-中国驻中东大使话中东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向中国读者介绍以色列概况,让读者对以色列进行深入了解,增进中序以合作与交流。书中着重从概况、国内政情、经济与贸易...
全球卫生时代中非卫生合作与国家形象 本书特色 鲁新等编著的《全球卫生时代中非卫生合作与国家形象》共收录十三篇文章,不仅系统回顾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国家、特别是与...
齐如山作品系列:华北的农村 内容简介 王世襄先生推荐。从前,贾思勰写了《齐民要术》,徐光启写了《农政全书》,今天就惟有《华北的农村》可以一飨天下。这本书除了以希...
周恩来在50年代 本书特色 20世纪50年代是艰难的十年,开国总理周恩来在这十年间,与中国人民一起,在摸索中前进。本书以详实信息和简洁明快的文字,真实形象地再现...
日本的选择-大国战略丛书 内容简介 第1章“世界大转折”概述了日本曾享受泡沫繁荣,又陷入泡沫破裂后经济大萧条导致的悲观主义和自闭情绪蔓延的90年代危机,以及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