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在本书中,斯密继承了以《沉思录》为代表的斯多葛学派的道德哲学思想,把“内心平静”而不是“物质享乐”看作人生幸福的重要标志,将人性中利他和利己这两种本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之后出版的《国富论》奠定了道德哲学的基础。《道德情操论》相比《国富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它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享誉西方学术界的奠基之作
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如果你知道亚当•斯密,那你一定要读《道德情操论》,因为它与《国富论》同样精彩。
本书先后修订过六次,是亚当•斯密心目中*重要的作品,也是温家宝总理的枕边书。
它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继承了以《沉思录》为代表的斯多葛学派的道德哲学思想,把“内心平静”而不是“物质享乐”看作人生幸福的重要标志,将人性中利他和利己这两种本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之后出版的《国富论》奠定了道德哲学的基础。《道德情操论》相比《国富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它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第一章 论适宜第一节 同情我们常用“怜悯”和“体恤”来表达我们对于他人不幸的同感。虽然“同情”原意与前两者几乎相同,然而现在我们用它来表示人们对各种情绪的同感。在有些情况下,一旦我们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就会产生同情。即便并不了解其中的原委,激情还是会迅速由当事人传递到我们身上。如果一个人将悲喜之情明显地挂在脸上,看到他的人便会有所共鸣。这就是为什么一张微笑的面庞能带给人愉悦,而悲苦的面容则总是令人黯然的原因。但事情却并不总是如此,有些情绪,在人们弄清它从何而来之前,非但不会取得人们的同情,反而会招致厌恶和鄙夷,甚至会触怒人们因而遭到攻击。一个人在盛怒之下的狂暴举动,在我们不了解原因时,我们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其着想,也就不能体会到他的感受。于是,对于那些在发怒者震怒之下瑟瑟发抖的人——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很可能会受其伤害——往往会得到同情。这样一来,我们便与他们处在同一阵营来反对胡作非为的发怒者。因为我们能感受到人们悲伤或高兴的表情之下的痛苦或幸福,正是这些表情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使我们产生了相似情绪,但是只有去感受的人才会受到影响。而愤怒却不同,它强加在每个面对它的人身上,它会使我们联想到那些我们所关心的人和正受到它威胁的人。正因如此,由于我们对痛苦或幸福的感知会使我们对他人的命运产生由衷的关切;然而出于对愤怒情绪本能的反感,暴怒者很难博得人们的同情。在知道发怒的原因之前,我们对此大都会持反对态度。在真正了解到别人悲伤或愉快的原因之前,我们的同情总是显得十分有限。显然,一个人的痛哭流涕也不过只是表现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对此我们也只能产生去关心的意愿,比如询问“你怎么了?”,这只是我们想要去同情,而并不算得上真正的询问。在我们弄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之前,虽然我们会因为模糊地意识到他人痛苦而感到些许不安,甚至不惜折磨自己费尽心思地去揣测他人的遭遇,但是就算如此,我们的同情仍然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与其说同情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情绪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了解到激发这种情绪的情景而产生的。在我们同情别人时,当事人往往全然不知。这是因为我们将自己设身处地地摆在他人的境遇时,同情之感自然就会出现,而当事人对此却并无知觉。对于别人愚昧粗鲁的行为,我们往往会替他们感到羞愧,尽管他们并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合适,这是因为我们想象到自己如果做出那样的行为将会是如何的尴尬。第二章 各种合适的激情第一节来自于思维定式的激情我们有一些感情是完全自然的,却往往不被理解。因为他人没有以受难者一样的角度去理解,所以就无法产生认同。虽然这种激情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其他人的眼中却是那么可笑。一对恋人相互之间强烈的依赖感就是如此。旁观者的情感是不可能依照他们的思路来发展的,所以旁观者不可能体会他们那种希望迫切融合的心情。相反,我们的朋友遭到伤害或者误解或者得到恩惠时,我们都可以很好地同情和理解,我们会对我们朋友的恩人或者敌人表现出类似相同的感情,但这不代表我们也会对他热恋的对象产生同样的感情。虽然人们到了一定年龄产生男女之情是人之常情,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它的人来说,这种感情总会被拿来作为饭后谈资。对于旁观者或没有相同感情的人而言,那些真诚的情话是多么地可笑。“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不可能适用于外人,就算处于热恋当中的人他们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通常情况下会用一种调侃的口吻来讲述自己的感情。因为对于第三方而言,他们可能更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来谈论、聆听这种感情,我们也喜欢这样去讨论爱情。其实正是因为我们这种对待爱情的态度,我们才会慢慢讨厌考利和佩特拉克那样严肃又臭长的爱情诗歌,因为他们总是叙述到爱情的缠绵时就没完没了,反而像奥维德和赫拉斯那样爽朗明快的方式更容易受到欢迎。即使我们不会有这种真正的同情,即使我们从来都没有通过想象来爱上哪个人,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去设想这种激情,我们很容易就能体会到那些由爱所产生的对幸福的渴望,当然还有失恋的痛苦。其实真正吸引我们的是爱情衍生的东西,那些希望、那些恐惧和悲伤,正如同在读航海日志中,吸引我们的是饥饿所带来的恐惧一样。虽然说我们无法完全进入情人们的感情世界,但我们却能很轻易地了解他们对浪漫幸福的期望。我们都很清楚,对于一个被爱情折磨的灵魂来说,这种期望一旦被满足之后,便会对平静产生渴望,想象着一种田园生活,即提布鲁斯的文雅温和的方式;一种像诗人们所描述的“幸福岛”中的生活,充满友情、自由和安逸,远离烦躁、勾心斗角和忙碌。即便我们很清楚它只是对理想的描绘而不是现实,但是这种环境仍让我们神往。那些交杂在爱情之中的肉欲,或者说它们就是爱情的基础欲望,如果感觉不到可以满足这种肉欲的希望,那么它们就会消失,但是一旦看见机会,觉得唾手可得,那么又会招来人们的厌恶。所以,快乐与幸福对我们的吸引力远远不及恐惧与痛苦。人们惧怕这种合情合理的希望消失,因此便能够体谅陷入情网中的人们所拥有的焦虑不安、痛苦的情绪。因此,在很多现在的悲剧与浪漫主义故事当中,爱情展现出了致命的吸引力。在悲剧《孤儿》当中,扣人心弦的与其说是卡斯塔里艾与莫尼弥艾的爱情,不如说是这种爱情引发的痛苦。如果说作者安排他们在一个没有危险的环境中相爱,观众只可能会感到这根本就是毫无新意而不会产生一点点同情。在一场悲剧当中,爱情的发生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场景会一直吸引着观众,因为观众会为主人翁担忧,基于那些可预见的灾难。社会法律强加于女性身上的约束使得她们在爱情之中显得特别痛苦,但是也正因如此,它才更深切更感人。尽管《菲德拉》中女主人公的爱情伴随着放纵和罪行,但却让我们为之如痴如醉。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她的恐惧,她的怨恨,她的羞愧,她的憎恶,她的放纵使我们为之兴奋。这些由爱情所衍生的情感注定会变得更加狂热,而我们所同情的东西,确切的说正是这些爱情的衍生情感。然而,在所有的激情当中,爱情是唯一显得美好而又让人愉快的一种激情,甚至对于那些软弱的人亦是如此。首先,就爱情本身来说,虽然它有些荒诞,可它并不招人厌烦;虽然时时伴随着痛苦与一些厄运,但它本身并无恶意。其次,虽然爱情它本身很少能将激情控制的很合适,但它所衍生的那些情感却大有不同。爱情之中有着大量的人道、宽容、友谊、仁慈、尊重,这些情感就算有了什么过分之处也可得到些许同情。我们对它们的同情使得随之而来的爱的激情并不会让我们讨厌。就算会有许多罪恶过错相伴而来,我们在想象中还能忍受。爱的激情有时会导致一个人的毁灭或者声名狼藉,但是另一个人虽然不会遭受如此灾祸,但也往往会失去工作,视名誉如儿戏;但是,在我们的心目中与爱并存的敏感与宽容,仍然可以让它成为我们所追逐的梦想。一旦我们成为了爱情的俘虏,我们也会故作轻松,装作可以预见不好的将来。像对待爱情一样,我们在谈论自己朋友的时候,也要有所保留。其实在很多方面,我们不能太过于期待朋友与我们自身的兴趣相同。我们只有很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对感情有所节制,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才不会显得那么困难。不然哲学家只能和哲学家做朋友,俱乐部成员也只能和这个圈子的人们交际。
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
《画禅》讲述了:禅是什么?禅是生命的减法,而且是彻底的减法,直说之,它就是生命的归零。既然是归零,一切都放下,禅其实也就
彼岸人文译丛:精神生活 意志 本书特色 汉娜·阿伦特,20世纪*伟大、*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她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
走进伦理学 本书特色 本书为“走进人文社科丛书”之一,以简洁、生动而不失学术原味的方式介绍了伦理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价值论概览;道德的起源与目的;道德评价;...
頂果欽哲法王DilgoKhyentseRinpoche,1910-1991。頂果欽哲法王室最後一代在西藏完成教育與訓練的偉大上師,是古老的寧瑪巴傳承的
佛典选读 内容简介 《佛典选读》宗旨是帮助读者阅读佛典,将阅读对象定为一般读者,故“注释” 和“导读”大多以简洁明了为特征,尽量化繁琐为简约、化晦涩为明了、化深...
张文江,1956年生,上海人。1978-1982年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5年师从施蛰存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
心灵超越与境界 内容简介 我们在冲突中封闭,我们在冲突中开放,我们在冲突中矜持,我们在冲突中对话,我们在……“我们是谁?”罗蒂这样问,以终结一个“我们是什么?”...
佛法.社会.人生 内容简介 收入《佛法·社会·人生》中的文章,主要部分也可以概括地称之为“佛教与传统文化”。它通俗地阐述了“佛法与人生”、“佛法与做人”、“佛法...
杨树达讲周易、老子 本书特色 《领导干部读经典》辑选晚近人文精粹,为领导踱索“价值”和“判断”提供治国理政的思想,是一套值得温故知新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丛书。 ...
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 本书特色 1.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2.中国宋明理学的提纲挈领之作。3.“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吕思勉的哲学著作4.本书作为剪裁得宜的...
宗教的自然史 本书特色 《宗教的自然史》面世于近两百年前的1757年,但是尽管有这一可敬的地位,它的历史意义却往往没有被人们所了解。可以说,休谟的两部相辅相成的...
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自后汉以来传入中土的几部重要的,代表佛教各派禅法的禅经,进行了剖析,揭示出由小乘禅到大乘禅再到禅宗*上乘禅的禅法与禅理的...
伦理篇-稻盛和夫的关怀-如何确定21世纪新伦理观 本书特色 全人类迫在眉睫的生存与毁灭,全社会迫在眉睫的持续与崩溃,每个人迫在眉睫的坚守与沦丧;首次以东方文明的...
中国的道教 内容简介 《中国读本》系列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该系列中的一本,介绍了中国的道教史,书中包括了:东汉时期道教的创立...
唐太宗李世民得天下之后,为了坐稳江山,召集魏征、虞世南等,把从上古到唐朝所有关于修、齐、治、平的知识集合到了一起,林林总
《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国学”一词*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其中所谓“国学”实际上是...
ThismoderntranslationoftheAbhidhammatthaSangaha(ManualofAbhidhamma)offersanintro...
古籍举要 本书特色 一、丛书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学术上开新之作,或为文化上奠基之作。二、丛书之收书范围,原则上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
儒道释疏观 本书特色 作者以古文写作的形式,梳理出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隐藏脉络。以大量的文献材料为支撑,让人读来过瘾。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国学大餐。儒道释疏观 内容简...
国学经典:六祖坛经(精装) 本书特色 凡言禅,皆本曹溪。——唐·柳宗元由六祖,才把佛教的真髓深深地打入中国人的心坎中。不仅于佛教的功绩是如此,即隋、唐以来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