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

作者:董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07-01

评分:4.5分

ISBN:978703028061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也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近代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变迁,系统研究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形态。本书对大量实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考证之后,运用建筑语言学、建筑形态学及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追溯了教会大学所开创的中西合璧建筑式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了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中的异质关联和文脉关系,进而论证了中西合璧建筑式样建筑在历史时空交汇中的文化价值及离异与回归规律。
本书是国内目前较为完整、较为系统的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建筑史、建筑史学史、建筑文化学、城市建设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亦可为近代史学和教育史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史料帮助和研究思路,还可供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建筑学专业师生及广大的近代史学爱好者阅读。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教会大学建筑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追溯和重构了这一段近乎湮灭的历史过程,从不同侧面分析了教会大学建筑形态所内含的社会意义及其存在价值,着重讨论了教会大学建筑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演绎出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对建筑形态构成的决定性作用。如同勉强发起的教会学校*终发展成高等学府一样,从教会大学所起始的中西合璧建筑新式样*终演进成一种蜿蜒至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态,现存的教会大学建筑已成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汇的历史见证。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 目录

前言
**章失衡的中西建筑文化交汇
一、仆役的劳作——难以弥补的文化观念偏差
二、吸收与同化——汉唐以降的理想模式
三、夕阳的余晖——明末清初的有限交流
四、幻影之破灭——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悲喜剧
五、教会大学建筑——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复兴的起点
第二章教会大学建筑的文化背景
一、传教士——西学东渐的先行者
二、文化的偏见一一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古典建筑
三、契机之缘起——从“布道者”到“教育家”的角色变换
四、教会大学建筑——中西建筑文化交汇的历史产物
第三章相对温和的碰撞——金陵大学典型案例考察
一、华东地区近代教会学校的社会背景与发展概况
二、面对历史沉淀的*初选择
三、创办、经过与早期规划
四、金陵大学建筑形态之评析
第四章顽强西进的回报——华西协合大学典型案例考察
一、西南地区近代教会学校的社会背景与发展概况
二、建筑新式样的确定
三、早期规划方案的演变
四、华西协合大学建筑形态之评析
第五章目标迥异的和谐——岭南大学典型案例考察
一、岭南地区近代教会学校的社会背景与发展概况
二、未曾奢望的礼遇
三、岭南大学校园规划的演变过程
四、岭南大学的校园建筑艺术
第六章在“中国化”中走向“宫殿化”
一、初创期的探索
二、新形势下的对策
三、“宫殿化”倾向的代表人物墨菲和格里森
四、“宫殿化”的定型作品——金陵女子大学
五、“宫殿化”的艺术典范——燕京大学
第七章教会大学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征
一、形态构成的符号特征
二、区域分布与场所文化特征
三、校园规划的文化概念冲突
四、形态对比与文化隐喻
结语
致谢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 节选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内容简介: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也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近代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变迁,系统研究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形态。《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对大量实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考证之后,运用建筑语言学、建筑形态学及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追溯了教会大学所开创的中西合璧建筑式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了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中的异质关联和文脉关系,进而论证了中西合璧建筑式样建筑在历史时空交汇中的文化价值及离异与回归规律。《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是国内目前较为完整、较为系统的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建筑史、建筑史学史、建筑文化学、城市建设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亦可为近代史学和教育史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史料帮助和研究思路,还可供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建筑学专业师生及广大的近代史学爱好者阅读。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 相关资料

插图: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核心是宗法等级观念。政教分离,王权凌驾于宗教之上,这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国的宫殿建筑集当时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之大成,历代的封建君主无不倾天下之财以示皇威所在。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尚无自己的宫室,刘邦很想大兴土木,又担心重赋激起民变而重蹈秦朝的覆辙,汉丞相萧何很能揣摸刘邦的心理,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一句话便使刘邦坦然自释了,可见帝王修建雄伟壮丽的宫殿是符合当时道德伦理规范的事情。帝王的德高望重,需要有与之地位相称的建筑来展现出来,使万民仰之,百官畏之。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对厅堂的结构和大小,梁栋斗拱的多少,色彩装饰的种类,甚至大门和门环,都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规定,稍有僭越便会带来杀身灭族之祸。因此,中国的古典建筑文化表现了将建筑的审美价值等同于伦理道德价值的特点。缺乏了建筑文化意识观念,当然会缺乏建筑创作激情,因此,中国的古典建筑在形态和技术及材料方面的探索几近停滞,再加之中国的自然资源日渐匮乏,已不足以支撑木结构建筑的长期存在,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衰退是在所难免的。更何况,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更迭频繁,每一次改朝换代无不伴随着战火浩劫和剧烈的社会动荡,一旦登上龙廷又容不得前朝宫室侧立,往往付之一炬,焚毁殆尽。多少璀璨壮丽的都城,多少金碧辉煌的宫殿。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