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选取传统的有代表意义的文化亮点和主要元典重点介绍,揭示中国文化的精髓、要义,意在顺应中国文化复兴的新形势。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经典与传统分为政治文化经典、史学传统、先秦诸子和总集别集等四章,下编文化与文人生活包括三教合流、宗法与郡县、职官科举、琴棋诗酒、天文地理和古代医学传统等六章。本书以中文和英文双语编写出版,面向国内、国际各类读者推介和普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书适合作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英语、中文、对外汉语等)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也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及英语爱好者学习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选取传统的有代表意义的文化亮点和主要元典重点介绍,揭示中国文化的精髓、要义,意在顺应中国文化复兴的新形势。《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经典与传统分为政治文化经典、史学传统、先秦诸子和总集别集等四章,下编文化与文人生活包括三教合流、宗法与郡县、职官科举、琴棋诗酒、天文地理和古代医学传统等六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以中文和英文双语编写出版,面向国内、国际各类读者推介和普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适合作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英语、中文、对外汉语等)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也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及英语爱好者学习阅读。
插图:汉末,刺史成为郡守的长官,兼行政、军事、监察于一身,至此,郡县两级制正式转换成了州、郡、县三级制。三级制沿用到清末。期间虽有名称改动,但本质没变。只有元代例外,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州牧、郡守可以和朝中公卿一样具有自择僚属的权力,诸如都官从事(掌察举百官犯法)、主簿(各种掌管财务簿册的统称簿曹从事,主簿即主管簿曹的官)、参军(相当于秘书兼参谋)、别驾(刺史巡行时的高级陪从,管理各种事务)、治中(管理重要文书)等,均由长官自行征聘,被举用的僚属和自己的长官是君臣关系,如果不再入朝为官,他就不直接隶属于汉天子。因此,汉末群雄争霸,名士择主而仕,忠于主公(对举荐人的尊称)而不必忠于皇帝。东晋和南朝时期,出现了“侨州”、“侨郡”。晋室南渡,望族怀念故土,尊尚昔日门第。为了笼络这些门阀士族,朝廷予以特别恩宠。就以北方州郡之名命名江南各地,并封给这些南渡望族。实际上,有的侨州或侨郡徒有虚名,并无实际地盘。三国时期,曹魏占据东汉13州中的9州,孙吴统领扬州、荆州和交州,蜀汉只得益州。魏、蜀、吴各国内部,并无州牧实际执政,地方行政仍实行郡县制。西晋全盛时有19州,除汉代13州外,新设平、秦、宁、梁4州,又将司吏校尉部改称司州,州刺史主管地方军事和监察,兼理部分民政。西晋是我国历史上州、郡、县三级制最为完备的时代,但西晋诸侯王势力往往覆盖州郡,刺史的实际权力很有限,对全国行政的影响难以和郡守相提并论。东晋和南北朝的州郡设置很混乱,或交叉重合,或有名无实。北朝只有州刺史和县令任职理事,郡守往往只领取俸禄,并不到任理政,三级制实际上是两级制。总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州、郡、县三级行政组织中,真正配合中央集权制行使地方管理权的是郡、县两级组织,州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军区管理和监察百官的作用。因此,这个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只是郡县制在一定范围上的扩展。汉末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及其官制一直沿用到隋朝。隋开皇三年,隋文帝认为三级制机构重叠,取消郡级建制。隋炀帝继位后,又改州为郡,恢复郡县制。唐太宗又改郡为州,太守改成刺史,僚属多称参军,名称变了,实际上仍是郡县两级制。唐朝与隋朝一样,州、郡两名曾经迭相改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了统辖便利,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其后,唐玄宗再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监察州县官吏。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后,采访使改称观察使,兼理民政,僚属有行军司马、判官、推官、掌书记等。此时,唐代地方行政实际上已经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安史之乱”后,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掌兵权的节度使兼作地方长官,辖区也称道,或称镇,辖两三州或十余州。元和时,全国共有48镇,逐步形成镇、州、县三级制度。原先的观察使逐渐撤消,但十五道作为地名仍然使用。唐朝在边境设都护府,在重要地区设都督府,与节度使统辖的镇相当。开元以后,一些重要的州升为府,如京兆府、太原府、成都府等,全国共有10府,长官称府尹,僚属有别驾、长史、司马等。北宋继承唐制,实行路、州、县三级制。宋代的“路”相当于唐代的“道”,主要掌管监察。兼理民政。州的长官称知某某州事,简称知州,可以直接与中央朝廷沟通,和汉代郡守的权力相近。与州相当的还有“府”和部分“军”。军,原是军事区,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大的军与州、府同级,小的军与县同级,长官称知军。宋代有比一般的府更重要的“四京府”:东京开封府。北宋首都:西京河南府,治所在洛阳;南京应天府,治所在今商丘;北京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四京府长官也称府尹。
陈江风,湖南宁乡人,1953年出生,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先后执教于河南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和郑州轻工业学院。主要学术著作有《大文与人文》、《天人合一》、《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古俗遗风》、《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价值论》等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
语言与心智(第三版)(影印) 内容简介 this is the long-awaited third edition of chomsky' s outstan...
认知语言学导论 本书特色 《西方语言学前沿书系·认知语言学丛书:认知语言学导论》分别从理论层面回顾了认知语言学坚持的两大承诺和五大假设,并归纳、总结得出认知语言...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内容简介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主要讲的是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始自80年代初期,时间不算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却相当快。学术杂志发...
民俗文化-偶戏 内容简介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
闲情文化 本书特色 1.新版“雅俗文化书系”第2辑2013新春隆重上市!“雅俗文化书系”于1995年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赵朴初题字,季羡林作序;看今朝,新版“...
「我想你們因為我一直沒有現身,不安也差不多快瀕臨極限了,所以特地像這樣為各位登場,感激涕零吧!」神‧榎木津禮二郎回來了!痛快冒險大混亂活劇第二彈!另一個京極堂系...
中国姓名史 本书特色 何晓明所著的《中国姓名史》为《中国专门史文库》之一。本书通论中国姓名的发生、发展历史,对中国姓名的构成,源流,文化内涵,姓名与政治、习俗、...
启功韵语集:注释本 内容简介 这本小册子,是我从十几岁学作仄仄平平仄的句子开始,直到今年,许多岁月中偶然留下的部分语言的记录。何以说是「部分」.因为青年习作,幼...
《构成物质的元素从哪里来》内容简介:“大历史”概念由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提出,后经比尔·盖茨大力资助,得以在全
跨文化的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末清初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为媒介,研究16世纪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全书围绕天主教和儒学的关系,讨论在当时学者之...
僵尸生存指南-如何在活死人出没的黑暗世界求生 本书特色 末日将近,僵尸横行 是选择生存还是自甘毁灭? 这绝不是一个幻想或者玩笑 这是一本关键时...
侠心剑胆(唐代诗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 内容简介 唐诗与唐代诗人研究,历来谜团重重,分歧多多。从大的方面来讲,诸如对“盛唐气象”的认识问题,对唐诗时代的分期问...
《社会法论丛(2016年卷/总第2卷)》内容简介:本书既从理论层面上,对影响反歧视法实施的因素、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工伤认定标准、
语言学概论 本书特色 《语言学概论》是作者根据教大学生的经验写成的教科书。全书共有9章以及两个附录。《语言学概论》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是语言学初学者的入门必...
解密失落的符号 本书特色 一部关于秘密团体、隐蔽符号和神秘主义的巨作!以百科全书式的风格助你了解欧美神秘主义中的特色元素秘密团体?神秘传统?神秘实践?深奥的符号...
西部裕固语描写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五章,语音结构、词汇、构词法、形态学、句法。内容包括:元音、辅音、音节结构、固有词特点、借词特点、词汇的发展与变化等。西部...
《近代国字号事物的命运》内容简介:以西学、东学、中学为支点,打破分科治学的局限,不以变化为进化,不以现在为现代,从多学科的
中国古代的类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我国类书的性质、起源、类型和作用,以及魏晋南北朝至北宋时期的二十多种类书的编纂经过、体例、版本、流传情况和各种书的价值和作用...
汉语变声构词研究 本书特色 《汉语变声构词研究》写到,汉语音义学是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由来已久。变声构词是利用语言中声母的转换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
清代《仪礼》文献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写作体式上看,该书的研究对象不是《仪礼》原文,而是有清一代以《仪礼》原文为研究对象所产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