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

作者:吴琛瑜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0-07-01

评分:4.5分

ISBN:9787208094086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 目录

序绪论一 选题缘由二 学术史回顾(一)苏州评弹研究概况(二)空间研究与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研究三 概念界定与资料情况(一)书场、书场空间(二)资料情况四 方法与思路(一)新社会文化史的借鉴(二)书场“小社会”与苏州“大社会”**章 晚清以来苏州社会变迁下的书场发展一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苏州书场(一)明清时期的苏州社会与苏州评弹(二)从露天书场到茶馆书场(三)苏州城市近代化与观前的兴起(四)晚清时期茶馆书场的发展二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苏州书场(一)“海上之路”:苏州评弹的新发展(二)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苏州书场(三)民办商业电台的创办与广播书场的诞生(四)书场功能的演变:从茶馆书场到专业书场三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苏州书场(一)一元化体制下的苏州评弹(二)茶馆书场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章 晚清以来书场的空间构成与经营运作一 书场的布局与设施(一)布局(二)设施二 书场的人员构成(一)场方(二)艺人(三)听客三 书场的经营运作(一)开办书场(二)聘请艺人(三)书场收益四 书场的竞争第三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空间的形塑与人际交往一 共生与互惠二 传播与反馈(一)艺术传播与经验之谈(二)听客的“扳错头”三 “相知”与“相惜”(一)“过房爷”与“干儿”(二)君子之交(三)“捧”与“不捧”四 矛盾与冲突(一)地方乡绅与艺人(二)帮会与艺人(三)书场与艺人(四)艺人之间第四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内的日常生活与感官文化一 书场内听客的感官体验(一)聆听的享受(二)赏阅的刺激(三)品尝的乐趣(四)沙发的诱惑(五)感官体验的单一化二 书场内评弹艺人的演艺生涯(一)艺术上的“千日之功”(二)生活中的“身心俱疲”(三)书台上的“正襟危坐”与书台下的人世变迁三 书场生活经验的文学再现(一)文人笔下的“说书人”(二)小说中的“女弹词家”(三)“儿时的乐园”与“儿童时代的娱乐”(四)书场内外的两个“阿二”第五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的重组与权力更迭一 空间的平衡:清代至民国初年光裕社与评弹商业体系的运作二 平衡的打破:民国时期传统评弹商业体系面临的新挑战(一)艺人多元化:光裕社、润余社、普余杜的利益竞争(二)书场独立化:茶馆书场业公会的成立(三)政府的社会管理三 “光裕书场”事件:书场空间权力的更迭(一)引子:龚、潘艺人的光裕书场演出(二)升级:公安局、文化局的介入(三)分析: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四)落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社会“剧变”结语附录附录1 苏州市区书场分布图(清道光一光绪年间建立)附录2 清代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苏州书场一览表附录3 1930年至1949年苏州广播电台一览表附录4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场东情况一览表附录5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股东情况一览表附录6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工作人员情况一览表附录7 民国时期部分报刊中苏州城乡书场及广播书场广告一览表附录8 1955年苏州书场行政管理支出一览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 本书特色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 节选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主要内容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在我国蓬勃兴起,学者们以整体史的新视野重新审读历史。不再满足于政治史和精英史,而是将目光向下,关注长时段的文化、心态、习俗、信仰、仪式、组织、结构、区域、普通人的生活、地方社会对国家的制衡等等。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 相关资料

插图:书未开场,座客任意纵谈,不异茶楼酒肆,兹将见闻,摘录于左。邻座三客,甲手披一新体小说,阅读似颇有味。乙问之曰,新文学是什么东西?甲即停阅,详述新文学是革命者,是创作者,在为新文体张目,议论滔滔不绝。乙即与之辩难,言文字吾国所固有,新于何有,并极言六书五音四声之精。此种非驴非马,不伦不类,实不足当文学两字之名。甲乙各不相下,质之于丙。丙笑曰,新文体者,一洋装中国文也,字句仍是中国之字句,不过文体模仿西洋,加上几个洋文符号。中国文援引先圣先贤,现在新文体,则换上援引几个西洋大亨。西洋文专尚描写景物,洋装中国文,也竭力注意描写景物。其实此种改革,并不曾彻底,犹之中国人穿洋装。那洋装的衣料,自然少不了呢绒,自然总也要量体裁衣,穿上了才得伏贴。倘就把旧有的皮棉绸缎长袍,改做洋装,无论如何妙手,做成了穿上身,总不免怪模怪样的难堪,无论是中国人、外国人,瞧见了就要失笑。现在的新文体,也是这个样子,真要革命,真要创作,不如另创一种新字母,也是拼音,并且拼音成字,也要有特定之意义,彼此不能移易,不要如注音字母之有音无义也,那才是彻底的革命,彻底的创作。呢绒之洋装,不是旧衣改制之洋装。甲乙闻言,皆大叹服。此时书已开场,全场寂然,余因洋装中国文名词新颖而确切,归即记之。①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