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封孔子的委托信,信分9章,还附有《论语》的全文与大意,主要讲述了孔子认为这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为何而来。这是一封基本接近孔子真实想法的信,因为信的执笔者是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钱逊先生。
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经很远了,但两千多年来孔子从来没有离开,他一直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也将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承下去……
如果你真诚地读了这封信,你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先哲无法跨越孔子,孔子提供了他认为的一种可能,他自己也那样做了。
《论语》的思想代代相传,它已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中,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中国人,它是中国人“日用而不知”的信仰,是中国文化的“心魂”所在。在当下,我们更需要通过阅读《论语》、了解孔子,找到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
《论语》这本书和孔子这个人
一、《论语》其书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是由孔子的弟子们记载的,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有的从政,有的从事教育,传授孔子的思想学说。他们都是根据自己所听到所记得的来讲,讲授内容有所不同。后来就商量着把各人所记集中起来,编在一起,成为一本,书名就叫《论语》。“论”是编纂的意思,“语”是指与他人讨论应答中所说的话,《论语》就是把孔子在和弟子对答时讲的话编纂在一起。《论语》确切的成书时间,现在已说不清了,有的说是在孔子去世后几十年之内成书,有的说是在孔子去世之后二百年才成书的。现在我们从史书中可以看到的比较确切的记载,是《汉书》所记。《汉书》记载,西汉的时候有几个本子,一个叫《鲁论》,还有一个叫《齐论》。另外还有一个《古论语》。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到汉初,在孔府的墙壁里面发现了一批古书,其中有一部《论语》,就称作《古论语》。这些本子大同小异,都早已佚失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部流传下来的《论语》,它的基础是东汉时候郑玄的一个注本。郑玄根据他当时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成书以后,成为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历代研究《论语》的人很多。有个叫程树德的人对此做过统计,他所做的集释里征引的关于《论语》的著作有680种之多。日本学者著录过一部《论语》年谱,说有3000种。历代《论语》的注本,现在一般认为比较重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朱熹的《论语集注》和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分别代表了不同年代、不同思潮学派研究《论语》的成就。当代学者的著本也有很多。一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本是在大陆出版的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另一本是当时在台湾出版的,钱穆(宾四)先生写的《论语新解》,这本书现在内地也有出版。除了这之外还有很多,反映了不同学者研究的成果和观点。近几年出的书也有很多关于《论语》的,但是这些书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选读的时候要慎重。
二、孔子其人
孔子是2500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和当今世界,起了*重大影响的有四种思潮。一是佛教,一是基督教,一是伊斯兰教,还有一个就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或叫做儒学。孔子生于春秋末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晚于释迦牟尼6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他死后479年而耶稣生;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则更晚一些,在孔子死后1100年。
孔子的先祖是殷商时期王室的成员。殷灭亡以后,西周时把殷朝的后裔分封到宋,孔子的先祖成了宋国的贵族。之后经历了很多代,到了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的时候,因为宋国动乱成灾,孔子的族人就离开宋国,到了鲁国。这时他们失去了贵族的身份,成为平民,属于士族。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e),是鲁国陬(zou)邑(今山东泗水)一位职位不高的武官,力气很大,是有名的勇士。一次,他随军去攻打倡(bi)阳。倡阳的城门有内外两道,一道普通城门,一道闸门。倡阳人打开了城门,攻城的士兵进了城。倡阳人突然放下闸门,把攻城的队伍截成两段,进去了的出不来,在外边的进不去。此时叔梁纥上前,用双手一拉,把闸门拉住,不让闸门落地。被关在里面的士兵才得以退了出来。
叔梁纥娶妻姓施,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一个小妾,生了个儿子,是残疾。后来叔梁纥把施氏休了,娶了颜征在。夫妻俩曾到尼丘山脚下祷告,祈求生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下了孔子。孔子的生日,换算成公历是九月二十八日,2010年是孔子诞生2560年。
因为他父母曾在尼丘山求子,所以就给孔子取名为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史记》说叔梁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为什么说是野合?有各种解释。其中一种说,古代认为圣人是感应于天而生的,往往在传说中给他带上神秘的色彩。关于商和西周的祖先,都有感天而生的传说,说契是母亲吞玄鸟蛋而生,后稷是母亲踏巨人足迹而生。又如后来还有说刘邦是他母亲梦与大蛇相交而生等等。说叔梁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也类似于这些。
孔子出生后不久,叔梁纥就去世了。母亲颜氏去世得也早,确切时间已不可考,《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是在孔子17岁前。父亲去世时孔子年幼,当时的习俗,也不到坟上祭祖,所以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里。母亲去世后,按礼的规定要与父亲合葬。但孔子不知道父亲葬的地点,只好先将母亲临时葬在一个叫五父衢的地方。但这个丧葬事办得很周到,见到的人都认为是正式的。后来有一位参与过叔梁纥葬事的人的母亲,把叔梁纥葬的地方告诉了孔子,孔子才把父母亲合葬了。
孔子生在鲁国的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泗水县。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是平民,所以家境很贫寒。
钱逊,1933年生。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1953—1981年在清华大学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1982年后转攻中国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著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全书副主编、《理论卷》主编)《(论语)读本》《论语初级读本》等。1999年退休。校外学术兼职: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丝路佛境》内容简介: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佛教之路”,它是佛教东传中国的主要线路。千年丝路上的寺院、石窟,不仅成为佛教东传
本书是张岱年先生早期的力作,是关于中国哲学颇具特色的著作。本书以问题为纲,分别叙述其源流发展,展示中国哲学整个的条理系统
晚期马克思主义 本书特色 因对其所谓悲观主义的责备,西奥多阿多诺,声誉遭到贬损,作者把阿多诺从其批评者和虚朋假友的魔爪中解救出来向新一代的不同政见者介绍了阿多诺...
熊十力唐君毅道德与文化思想研究 目录 前言**章熊十力的道德思想**节道德之形而上论说:道德本体论一、道德内涵之揭示二、道德本体论之解析第二节本心之回归:性习互...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在内容上,是从北宋儒学写起,由宋初三先生(胡安定、孙明复、石介)之讲《春秋》与《易》,目的在建立一
敦煌道经写本与词汇研究 内容简介 一、本书所引敦煌文献,主要出自《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俄藏敦煌文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瑜伽书札集 内容简介 本丛书系印度“三圣”之圣哲——室利·阿罗频多之一种。室利·阿罗频多系近代以来印度*著名的精神哲学家之一,其著述不仅在印度具有广泛的教化力,...
《多重视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共收录西方学者有关全真教研究的十四篇专论,时间跨度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们依照论文所涉
古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 本书特色 本书是发现历史走进遥远的年代丛书的一本,全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叙述了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国家的主要情况,内容包括伊斯兰教...
让你受益匪浅的极简西方美学史 本书特色 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初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对于美的探索。古希腊人多以自然理念为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
新中国佛教大事记 本书特色 今年是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来,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都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经历了发展、曲折、挫折、恢复的不平凡历程。今天...
奇门旨归 本书特色 《奇门旨归(故宫藏本术数丛刊)》晚清楚北 兴国朱浩文所著,共三十八卷,乃飞盘奇门之经典。是书之起例诸法,皆各 书所未详。又本太公《军中应验神...
图说美学 本书特色 常宏、朱珂苇编著的《图说美学(精)》采取直观的图文呈现手法,引入“图说”理念。选择了美学发展历程中*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作为端口。众多精彩故...
游心之路-《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 本书特色本书将中国哲学经典《庄子》与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西方思想流派作比较,挑战性地重读《庄子》,阐明了《庄子》中的讽刺批...
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理论.政治与介入 本书特色 《后马克思主?与文化研究》一书对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发,在本书中,保...
明天会怎样:雅克.德里达与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对话录 本书特色 维克.雨果曾在他的诗集《黄昏之歌》中问道:“明天会怎样”他指出“今天,所有的一切,无论是精神还是...
蒋庆与盛洪对话-以善致善-[增订本] 本书特色 本书浓缩了两位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先生与盛洪先生的主要思想,两位思想者共同探讨了政治儒学的王道理想等问题。十年...
步行哲学家 本书特色 对显而易见的事实进行质疑,向深信不疑的事物发出诘问;唯有打破稳定,才能称其为哲学。这与抬脚迈步、阻止跌倒、稳定再前进的行走机制何其相似。行...
宗教的自然史 本书特色 休谟的《宗教的自然史》是近代西方“宗教哲学”领域的开山之作,也是休谟宗教思想的代表著作。本书**次系统考察了宗教信念的起源和演变,标志...
论语研读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本书是作者在2007年给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开设《论语研究》课的基础上写成的。《论语》是中国历史上影响非常大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