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封孔子的委托信,信分9章,还附有《论语》的全文与大意,主要讲述了孔子认为这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为何而来。这是一封基本接近孔子真实想法的信,因为信的执笔者是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钱逊先生。
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经很远了,但两千多年来孔子从来没有离开,他一直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也将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承下去……
如果你真诚地读了这封信,你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先哲无法跨越孔子,孔子提供了他认为的一种可能,他自己也那样做了。
《论语》的思想代代相传,它已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中,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中国人,它是中国人“日用而不知”的信仰,是中国文化的“心魂”所在。在当下,我们更需要通过阅读《论语》、了解孔子,找到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
《论语》这本书和孔子这个人
一、《论语》其书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是由孔子的弟子们记载的,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有的从政,有的从事教育,传授孔子的思想学说。他们都是根据自己所听到所记得的来讲,讲授内容有所不同。后来就商量着把各人所记集中起来,编在一起,成为一本,书名就叫《论语》。“论”是编纂的意思,“语”是指与他人讨论应答中所说的话,《论语》就是把孔子在和弟子对答时讲的话编纂在一起。《论语》确切的成书时间,现在已说不清了,有的说是在孔子去世后几十年之内成书,有的说是在孔子去世之后二百年才成书的。现在我们从史书中可以看到的比较确切的记载,是《汉书》所记。《汉书》记载,西汉的时候有几个本子,一个叫《鲁论》,还有一个叫《齐论》。另外还有一个《古论语》。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到汉初,在孔府的墙壁里面发现了一批古书,其中有一部《论语》,就称作《古论语》。这些本子大同小异,都早已佚失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部流传下来的《论语》,它的基础是东汉时候郑玄的一个注本。郑玄根据他当时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成书以后,成为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历代研究《论语》的人很多。有个叫程树德的人对此做过统计,他所做的集释里征引的关于《论语》的著作有680种之多。日本学者著录过一部《论语》年谱,说有3000种。历代《论语》的注本,现在一般认为比较重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朱熹的《论语集注》和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分别代表了不同年代、不同思潮学派研究《论语》的成就。当代学者的著本也有很多。一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本是在大陆出版的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另一本是当时在台湾出版的,钱穆(宾四)先生写的《论语新解》,这本书现在内地也有出版。除了这之外还有很多,反映了不同学者研究的成果和观点。近几年出的书也有很多关于《论语》的,但是这些书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选读的时候要慎重。
二、孔子其人
孔子是2500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和当今世界,起了*重大影响的有四种思潮。一是佛教,一是基督教,一是伊斯兰教,还有一个就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或叫做儒学。孔子生于春秋末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晚于释迦牟尼6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他死后479年而耶稣生;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则更晚一些,在孔子死后1100年。
孔子的先祖是殷商时期王室的成员。殷灭亡以后,西周时把殷朝的后裔分封到宋,孔子的先祖成了宋国的贵族。之后经历了很多代,到了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的时候,因为宋国动乱成灾,孔子的族人就离开宋国,到了鲁国。这时他们失去了贵族的身份,成为平民,属于士族。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e),是鲁国陬(zou)邑(今山东泗水)一位职位不高的武官,力气很大,是有名的勇士。一次,他随军去攻打倡(bi)阳。倡阳的城门有内外两道,一道普通城门,一道闸门。倡阳人打开了城门,攻城的士兵进了城。倡阳人突然放下闸门,把攻城的队伍截成两段,进去了的出不来,在外边的进不去。此时叔梁纥上前,用双手一拉,把闸门拉住,不让闸门落地。被关在里面的士兵才得以退了出来。
叔梁纥娶妻姓施,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一个小妾,生了个儿子,是残疾。后来叔梁纥把施氏休了,娶了颜征在。夫妻俩曾到尼丘山脚下祷告,祈求生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下了孔子。孔子的生日,换算成公历是九月二十八日,2010年是孔子诞生2560年。
因为他父母曾在尼丘山求子,所以就给孔子取名为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史记》说叔梁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为什么说是野合?有各种解释。其中一种说,古代认为圣人是感应于天而生的,往往在传说中给他带上神秘的色彩。关于商和西周的祖先,都有感天而生的传说,说契是母亲吞玄鸟蛋而生,后稷是母亲踏巨人足迹而生。又如后来还有说刘邦是他母亲梦与大蛇相交而生等等。说叔梁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也类似于这些。
孔子出生后不久,叔梁纥就去世了。母亲颜氏去世得也早,确切时间已不可考,《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是在孔子17岁前。父亲去世时孔子年幼,当时的习俗,也不到坟上祭祖,所以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里。母亲去世后,按礼的规定要与父亲合葬。但孔子不知道父亲葬的地点,只好先将母亲临时葬在一个叫五父衢的地方。但这个丧葬事办得很周到,见到的人都认为是正式的。后来有一位参与过叔梁纥葬事的人的母亲,把叔梁纥葬的地方告诉了孔子,孔子才把父母亲合葬了。
孔子生在鲁国的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泗水县。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是平民,所以家境很贫寒。
钱逊,1933年生。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1953—1981年在清华大学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1982年后转攻中国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著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全书副主编、《理论卷》主编)《(论语)读本》《论语初级读本》等。1999年退休。校外学术兼职: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当代形而上学导论(第2版)》主要内容:形而上学是哲学领域内最为高深晦涩的分支,但《当代形而上学导论》却以较为通俗的语言深入
读懂心理学的第一本书-乌合之众 本书特色 本书深刻的指出:群体中的个体表现与他们一人独处时的表现有明显差别的真正原因。读懂心理学的第一本书-乌合之众 内容简介 ...
查接图斯特拉如是说 本书特色 本书是尼采的里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招语宣讲“超...
天理暨人欲 内容简介 俗语曰:天上星多月亮少,地上人多君子稀。由于人欲的驱使,世间“小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当个真正的“君子”难之又难。《天理暨人欲》向人们讲...
启蒙时代哲学家的天城 本书特色 卡尔·贝克尔是20世纪前半期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家协会主席。本书旨在研究启蒙运动思想的基本特色。作者提出,启蒙思想...
禪修一定要正襟危坐,才能與妄念抗衡嗎?其實只要打開對自我的設限,隨時隨地皆在動中修行!本書共分七個段落,從佛陀悟道的故事
中国华严宗脉络 本书特色 本书在充分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从史实出发,以时间为经,人物、事件为纬,仔细梳理了中国华严宗的发展脉络。包括杜顺和尚、云华智严、贤首法...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修订版):老子全译 内容简介 本书对《老子》进行了译注和解读。 老子,即史书所载春秋时期楚人老聃(dan),生卒年月不详。与孔子同时而年长...
自在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是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是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
《降伏其心》作者万行早在中学时代,即为其深深吸引。皈依佛门进入佛学院之后,研习佛、道、儒等传世经典,兴致日浓,百学不厌。
走我自己的路 本书特色 ★ 本书是关于李泽厚的自我剖析之书,直率、亲切、真实,捕捉历史深层问题,勾勒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图景。★ 作者李泽厚,为中国著名哲学家、美...
日讲礼记解义 本书特色 任宏点校的《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清圣祖玄烨命儒臣将《五经》、《通鉴》等传统典籍作为进讲教材,并将日讲教材先后刻印成书。《易》、《书...
清醒思考的艺术 本书特色 *严谨、*哲学的德国人,都在用这本书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本书在德国畅销40万册(相当于中国650万册),率先击败《乔布斯传》登畅销榜...
唯识的结构 内容简介 本书选作者20年来的15篇论文。内容分属科学哲学、归纳逻辑、科学史、当代新儒学和佛家诸学术领域。唯识的结构 目录 自序数学哲学中的直觉主义...
幸福的哲学: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本书特色 人*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这当然须免去物质之忧,但并非物质越多...
柏拉图法义的论辩与情节 本书特色 《柏拉图〈法义〉的论辩与情节》是施特劳斯晚年的主要作品。他以对柏拉图的毕生思索、以对《法义》的特殊兴趣写就了本书。施特劳斯对《...
本书论述先秦诸子学术,有三个特点:第一,全面分析先秦学派的源流,除道、儒、法、名、墨、阴阳等六家之外,兼及纵横家、兵家、
太炎文录续编-章太炎全集 本书特色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著的《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续编)(精)》收录《太炎文录续编》7卷。《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续编)(精)》囊括章...
国学经典:庭训格言(精装) 本书特色 是编以圣人之笔记圣人之言,传述既得精微;又以圣人亲闻于圣人,授受尤为亲切。垂诸万世,固当与典谟训诰共昭法守矣。——《四库全...
本书是对柏拉图哲学进行整体论述的一个尝试。确切地说,就是从“图宾根学派”(TübingerSchule)的基本立场(强调柏拉图的口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