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封孔子的委托信,信分9章,还附有《论语》的全文与大意,主要讲述了孔子认为这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为何而来。这是一封基本接近孔子真实想法的信,因为信的执笔者是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钱逊先生。
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经很远了,但两千多年来孔子从来没有离开,他一直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也将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承下去……
如果你真诚地读了这封信,你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先哲无法跨越孔子,孔子提供了他认为的一种可能,他自己也那样做了。
《论语》的思想代代相传,它已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中,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中国人,它是中国人“日用而不知”的信仰,是中国文化的“心魂”所在。在当下,我们更需要通过阅读《论语》、了解孔子,找到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
《论语》这本书和孔子这个人
一、《论语》其书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是由孔子的弟子们记载的,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有的从政,有的从事教育,传授孔子的思想学说。他们都是根据自己所听到所记得的来讲,讲授内容有所不同。后来就商量着把各人所记集中起来,编在一起,成为一本,书名就叫《论语》。“论”是编纂的意思,“语”是指与他人讨论应答中所说的话,《论语》就是把孔子在和弟子对答时讲的话编纂在一起。《论语》确切的成书时间,现在已说不清了,有的说是在孔子去世后几十年之内成书,有的说是在孔子去世之后二百年才成书的。现在我们从史书中可以看到的比较确切的记载,是《汉书》所记。《汉书》记载,西汉的时候有几个本子,一个叫《鲁论》,还有一个叫《齐论》。另外还有一个《古论语》。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到汉初,在孔府的墙壁里面发现了一批古书,其中有一部《论语》,就称作《古论语》。这些本子大同小异,都早已佚失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部流传下来的《论语》,它的基础是东汉时候郑玄的一个注本。郑玄根据他当时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成书以后,成为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历代研究《论语》的人很多。有个叫程树德的人对此做过统计,他所做的集释里征引的关于《论语》的著作有680种之多。日本学者著录过一部《论语》年谱,说有3000种。历代《论语》的注本,现在一般认为比较重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朱熹的《论语集注》和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分别代表了不同年代、不同思潮学派研究《论语》的成就。当代学者的著本也有很多。一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本是在大陆出版的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另一本是当时在台湾出版的,钱穆(宾四)先生写的《论语新解》,这本书现在内地也有出版。除了这之外还有很多,反映了不同学者研究的成果和观点。近几年出的书也有很多关于《论语》的,但是这些书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选读的时候要慎重。
二、孔子其人
孔子是2500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和当今世界,起了*重大影响的有四种思潮。一是佛教,一是基督教,一是伊斯兰教,还有一个就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或叫做儒学。孔子生于春秋末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晚于释迦牟尼6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他死后479年而耶稣生;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则更晚一些,在孔子死后1100年。
孔子的先祖是殷商时期王室的成员。殷灭亡以后,西周时把殷朝的后裔分封到宋,孔子的先祖成了宋国的贵族。之后经历了很多代,到了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的时候,因为宋国动乱成灾,孔子的族人就离开宋国,到了鲁国。这时他们失去了贵族的身份,成为平民,属于士族。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e),是鲁国陬(zou)邑(今山东泗水)一位职位不高的武官,力气很大,是有名的勇士。一次,他随军去攻打倡(bi)阳。倡阳的城门有内外两道,一道普通城门,一道闸门。倡阳人打开了城门,攻城的士兵进了城。倡阳人突然放下闸门,把攻城的队伍截成两段,进去了的出不来,在外边的进不去。此时叔梁纥上前,用双手一拉,把闸门拉住,不让闸门落地。被关在里面的士兵才得以退了出来。
叔梁纥娶妻姓施,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一个小妾,生了个儿子,是残疾。后来叔梁纥把施氏休了,娶了颜征在。夫妻俩曾到尼丘山脚下祷告,祈求生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下了孔子。孔子的生日,换算成公历是九月二十八日,2010年是孔子诞生2560年。
因为他父母曾在尼丘山求子,所以就给孔子取名为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史记》说叔梁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为什么说是野合?有各种解释。其中一种说,古代认为圣人是感应于天而生的,往往在传说中给他带上神秘的色彩。关于商和西周的祖先,都有感天而生的传说,说契是母亲吞玄鸟蛋而生,后稷是母亲踏巨人足迹而生。又如后来还有说刘邦是他母亲梦与大蛇相交而生等等。说叔梁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也类似于这些。
孔子出生后不久,叔梁纥就去世了。母亲颜氏去世得也早,确切时间已不可考,《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是在孔子17岁前。父亲去世时孔子年幼,当时的习俗,也不到坟上祭祖,所以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里。母亲去世后,按礼的规定要与父亲合葬。但孔子不知道父亲葬的地点,只好先将母亲临时葬在一个叫五父衢的地方。但这个丧葬事办得很周到,见到的人都认为是正式的。后来有一位参与过叔梁纥葬事的人的母亲,把叔梁纥葬的地方告诉了孔子,孔子才把父母亲合葬了。
孔子生在鲁国的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泗水县。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是平民,所以家境很贫寒。
钱逊,1933年生。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1953—1981年在清华大学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1982年后转攻中国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著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全书副主编、《理论卷》主编)《(论语)读本》《论语初级读本》等。1999年退休。校外学术兼职: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禅修次第-跟释迦牟尼禅修 本书特色 西方著名禅修大师艾雅?凯玛从禅境的九个层次依次讲解,厘清修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详细解答了如何禅修,在每个禅定阶段会遇到...
本辞典共列条目2000余条,分作3大篇18类,旨在从整体上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我国古代神秘文化轮廓。各类条目大至可独立成章,是对某
神圣人生论(上下) 内容简介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誉,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久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低具有定评的各派代...
宗白华中西美学论集 本书特色 在我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无疑是一位令人赞叹而钦慕的人物。虽然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相比,他的著作算不得很丰厚,甚至他也没有一部真正意...
易学应用 本书特色 作者被称为现代易经**人,主要特点是把易经与现代生活实际相结合。他的易经研究理论被称为“生活易经”。曾有学生在华尔街股市运用张氏易经卦法取得...
境由心生 本书特色 《境由心生(精)/大家写给大家》收录了熊十力的学术专论、随笔、短论、讲词、语录等,涉及到中国学术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所讨论的问题,如哲学与科学...
激进民主-典藏版 本书特色 本书力图通过重新建构民主观念,使民主重新有利于人民和左翼的反资本主义运动。作者认为,自由主义往往将民主等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
明代王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本体与工夫的关系这一王学核心问题为线索,重新解读了王学的产生,发展,分化的历程,并根据这一问题对王学分化及流派划分提出了新见解。明...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
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作者这些年所写的有关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的一个选集。本书在《(庄子)寓言与现代思想》之后附了一篇并非中国古...
马礼逊回忆录:全译本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大象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基督教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马礼逊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他是近代首位来华宣教的传教士,又是中国...
楞严经文句 本书特色 本书为古籍整理点校类图书。《楞严经》十卷,唐般剌密帝译,自中唐以迄近代,此经备受推崇,成为修学佛法的必读书。明•智旭《阅藏知津》...
胡塞尔 本书特色 本书首先介绍了胡塞尔的生平经历,便于读者理解其思想的形成过程,然后则按照不同角度,分别从“意向分析”、“现象学方法”和“超验现象学”等方面,全...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思想史(新校本) 内容简介 所谓真理,则可有两种看法:一认真理为超越而外在,绝对而自存。一认真理印内在于人生,而仅为人生中之普遍与共同的。此二...
诸子与理学-蒋伯潜讲国学 内容简介 “五四”以来,朱自清、蒋伯潜等著名学者在国学的普及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其著作也成为国学入门的经典读物。其中朱自清《经典常...
巴特比.或论偶然 本书特色 《巴特比或论偶然》适合向思想类、文艺类书店推荐,也适合向高校及图书馆推荐。众所周知,乔吉奥·阿甘本先生有着深厚的古典学、语文学功底,...
《晚明思潮》(增订版)一九九四年曾由里仁书局徐秀荣兄刊印。岁月如矢,转瞬书亦售罄,因补续作数篇,改由学校发行,爰志感言数语
修剪生命的荒芜 本书特色 本书是“星云大师人生修炼”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星云大师在本书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谈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应积极看待生命、正确对待金钱与财...
先秦哲学的意蕴(中国哲学早期重要概念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就在于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与西方有别,就在于中国哲学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概念...
朗朗书房·文化要义丛书 文化与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岱年先生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公开发表的一些关于中西文化比较问题的论文与讲话的合集,主要从哲学思想入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