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2010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作者: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07-01

评分:5分

ISBN:9787300123523

所属分类:休闲旅游

书刊介绍

2010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内容简介

2010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科目共有四门,分别为政治理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含体育综合、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考试由各招生单位单独组织,时间自行安排;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采用全国联考的方式进行,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各试点单位根据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统一要求组织复试,对笔试成绩、复试成绩综合考察,择优录取。
为便于考生备考,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了《2010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使用一张试卷,满分150分,含英语和体育综合,英语30分,占20%,体育综合120分,占80%。
英语题型:语法选择题10分,每题1分;词汇选择题10分,每题1分;阅读理解二篇英语短文10分,每篇文章5个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30分。
体育综合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15题,每题1分,计15分;判断题15题,每题1分,计15分;主观题包括:论述题3题,每题15分,计45分,案例分析题3题,每题15分,计45分。共计120分。

2010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本书特色

《2010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2010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目录

**部分 体育硕土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篇 运动训练学
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三、运动训练原则
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六、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七、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八、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九、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十、运动训练计划
本篇参考书目
第二篇 学校体育学
一、学校体育总论
二、体育课程
三、体育教学
四、课余体育
五、学校体育管理
本篇参考书目
第三篇 运动生理学
一、绪论
二、肌肉的活动
三、呼吸
四、血液
五、血液循环
六、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七、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八、运动技能的学习
九、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十、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
十一、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十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十三、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十四、环境与运动
本篇参考书目
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样卷
第二部分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学资格全国联考体育综合考试指南
**篇 运动训练学考试指南
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三、运动训练原则
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六、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七、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八、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九、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十、运动训练计划
第二篇 学校体育学考试指南
一、学校体育总论
二、体育课程
三、体育教学
四、课余体育
五、学校体育管理
第三篇 运动生理学考试指南
一、绪论
二、肌肉的活动
三、呼吸
四、血液
五、血液循环
六、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七、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八、运动技能的学习
九、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十、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
十一、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十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十三、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十四、环境与运动

2010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节选

《2010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改革和完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200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北京体育大学等21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又批准了4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

2010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相关资料

插图:依据竞技需要原则的要求,负荷内容和手段的选择是由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与运动员自身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如对举重选手要将主要精力用于发展力量素质,对羽毛球选手要用大部分时间进行技术训练,对手球队员则在许多课次中都要安排双人、多人乃至全队的配合训练。(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总体上讲,负荷的内容是由发展体能的练习、发展技能和战术能力的练习、发展心理能力和智能的练习组合构成的。确定不同负荷内容的比例时,要考虑运动员的年龄、水平、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运动项目等因素。同时,对于同一项目的不同运动员,还要求根据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的特点和对手的特点,安排好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手段。(三)有效控制原则1.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方面或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训练的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节,以使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2.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运动训练这一社会化的活动受着多方面的影响,由多种因素构成,而来自各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又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只有对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使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成为可能。(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运用从训练过程中所采集的大量信息,对训练过程、训练对象及竞技能力发展等不同系统实施程度不同的控制。完整的训练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和条件:施控主体(教练员等)和被控对象(运动员等);控制信息(讲解、示范等)和前向信息控制通路;反馈装置、反馈信息(训练效果等)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3)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