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作者:(美)肯尼斯·克利斯汀 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0-08-01

评分:5分

ISBN:9787539938752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

书刊介绍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内容简介

一本世界级的自我突破工具书!
独家披露改变全美150万人的“极限潜能计划”!
你是不是这样的人:
凡事力求简便,只做*低程度的努力,即使是很重要的事情。
做事不持久,常常徒劳无功。
无法乐在其中,即使是面对你人生中重要的活动或人际关系。
“订立”计划、“谈论”计划,但就是无法“贯彻”计划。
接近成功的时候,就萌生放弃的念头。
只参与低于你真正能力的工作,因为这样不必全力以赴。
总是害怕无法达成自我或他人的期望。
无法力争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因为你不想失望或失败。
老是分不清“机会”和“冒险”的差异,习惯性承担无谓的风险,或是太过害怕失败,或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或是他人过失,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总有一种“快没时间了,自己却还没开始”的感觉。
常陷入沮丧的情绪中。
如果你在这份清单中看见了自己,并不代表你*终一事无成,或是被判出局,你可能是某种类型的“自我设限族群”。作者在研究“低成就”人群时发现,很多小时颇具天赋的人,长大后却变得庸碌无为,这些人身上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就是习惯于“自我挫败”,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只让它维持在*低限度,他们似乎觉得拥有梦想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比较倾向捣毁梦想,而不是追求梦想。对于个人不足的地方,他们勇于承认,但却不敢面对内心真正的向往。
本书将是一张地图、一套计划,也是一整组的工具,独家披露改变全美150万人命运的“极限潜能计划”,提供15个实用、有效的方法,让你可以突破障碍,了解自己的极限潜能!它被媒体誉为20年来*有影响力的自我突破工具书!
什么是“极限潜能计划”?
这项运动由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家肯尼斯•克利斯汀创立,目的是帮助所有被习惯性障碍困扰、潜能无法发挥的人,使他们能够建立新习惯,突破人生的瓶颈,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项运动被普华永道、摩托罗拉、沃尔玛、通用电气等世界500强广泛推行,用于激发员工潜能,提振士气。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本书特色

一个人的悲剧不在于他输了,而是他差点就成功了。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长了翅膀,却飞不起来的人!
·作者为美国企业培训界*知名的大师
·世界潜能激励领域*重要的创始人
·《出版家周刊》强力推荐
·《波士顿环球报》好书奖
·《今日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纽约时报》一直保持排行榜第1名
·《华尔街日报》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出版人周刊》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book sense年度好书奖
·连续蝉联金石堂、诚品书店排行榜第1名
·亚马逊网络图书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美国巴诺连锁书店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打破美国励志类销售榜记录,加印120次
·畅销美、日、英、意、法、德等30多国的经典之作
你,到底怎么了?
我正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周末刚参加完朋友小马的婚礼,在他们家待了整晚叙旧。我上大一时就认识小马了,这些年来大家的感情也日渐深厚。
那个下午,我们衷心祝贺小马和他的新娘苏珊,但我却老想着小马的小弟彼得退缩的模样。认识彼得时他才六年级,但大家都认定他将来会成就非凡。那时,他聪明伶俐,好动活泼,骨子里满溢对生命的激情,让家人和朋友深深着迷。他上学时连跳几级,功课门门优异,一年到头都有时间在篮球场上厮杀。
自从彼得家搬到东岸之后,我和他渐渐失去了联系。虽然如此,我还是从小马那里得知了彼得不如意的生活——以差强人意的成绩从高中毕业,之后又从大学休学,只因他挣扎着想“追寻自我”。这场婚礼,是多年后我**次再见到他,原本还期望看到一个满脸朝气、光芒四射的青年,但我压根没想到,见到的会是这样一个委靡不振的彼得——笼在他身上的那道光芒已经消失了。
在排演婚礼晚宴时,彼得始终与众人保持距离。我试着找他说话,他却以有事要张罗为由躲进了房间。隔天他出席了无法推脱的结婚典礼,在接待时他象征性地应酬交际,却一直避开我的视线。以往总是众人焦点的他,现在看起来既僵硬又了无生趣。他表面依然谈笑风生,但当他跟亲朋好友谈到未来的计划和自己的近况时,却给人一种力不从心之感。
我心里知道,他并没有长大。随着时间的飞逝,他身上的光芒已经消失了,但他还假装世界就在他脚下,而我却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心死”的状态,或许是因为我意识到,这个世界已经遗弃他了。那个野心勃勃、极富想象力、总是令人惊艳的小孩,那个在夏日夜晚陪我到湖边散步、一起去吃冰淇淋、在我还没拿到学位就开始叫我“博士”的小孩,已经不见了。
婚礼隔天,我把彼得叫到一旁,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一开始他言辞闪烁,当我把对话转移到这几年的生活时,他紧咬着嘴唇,低头强忍住泪水,终于说出了实情。
“我知道自己完蛋了!没想到我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彼得支支吾吾地道出了他的故事。他们搬家的前一年,他决定不再做个“完美的学生”。他深信只要自己愿意,随时都可以在中学时将功课搞定。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我老是告诉自己,明年再好好念书,但总是做不到。”他说,“明年来到时,又觉得全身心念书很不值得。一段时间后我干脆告诉自己,结果糟透了,但我根本不在乎。”
彼得不明白的是,当一个人放弃某件事之后,想要回头是如此不容易。当他决定不再当个乖学生后,便开始偏离常轨,没过多久就不记得自己姓甚名谁了。“篮球”是他唯一还在乎和拿手的东西,但他再也无法靠天赋从比赛中脱颖而出。高三时,和他一样优秀,却比他更努力的对手出现了。尽管如此,当年他还是郡内得分排名第三的主力球员。
但是后来,他竟然眼睁睁让一件毁灭性的事情发生。高中的球队晋级州冠军赛时,彼得这位主力前锋却因为成绩不佳,政治课挂了红灯。他的老师破例给他一次机会,只要他写出两页任何和宪法有关的文章,就让他及格。
可惜的是,他却无动于衷。
“*让我痛苦的是,我并没有决定不写,但莫名其妙地就让期限过去了,之后自己也无法解释原由。教练找人替代我,但球队在**轮就被刷了下来。我让每个人失望——球队、家人,还有我自己。”
篮球失利之后,彼得变得畏惧、退缩,但没有试图振作自己。
他**次直视我的眼睛。“告诉我,医生,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种蠢事?”
我回答不出来,只能深吸一口气,继续聆听。
整段谈话中,彼得始终显得相当困扰。我开始建议他接受治疗——虽然这是制式的回应,但我还是感到很不自在。身为一个心理医生,我了解这样的情况,认为治疗并不会有什么帮助。现在,连我也感受到那种痛楚了,他的绝望感染了我。
在你空虚枯竭之前……
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回忆了像彼得这样的案例,其实大有人在。我想到前年来接受治疗的文森,他的故事和彼得的不尽相同,但本质上一模一样。
文森不是众所瞩目的明星,他不像彼得那样拥有天生的魅力。他虽然聪明伶俐,但看起来却很迷惘,跟彼得一样垮着张脸。此外,他身上似乎还有些什么东西,是我无法触及的部分。我记得他温顺地陷在躺椅中,注视着地毯,年纪轻轻,神情看起来却非常老态。他诉说着破碎的梦想和自己的不顺遂——他做的事,没一件成功的。他错失了许多机会,一切都迂回往返,徒劳无功。
我还想到了跟我谈过心的爱丽丝。她原本生活一帆风顺,但进入法学院的**年,她突然认为一切都没有继续的价值,因为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放弃学业之后,她以为花点时间旅行,可以帮助自己理出一点头绪。但后来她发现,自己一无所长,也找不到想去做的事。很快地,爱丽丝感到生活毫无目标,对自己产生极大的怀疑,她觉得自己已经过了人生的高峰,正在走下坡路了。
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回到公司开始翻阅旧档案。一个个像彼得、文森和爱丽丝这样的人,来找我时都是一样的失神憔悴。为了找出这些人的关联性,我开始寻找他们童年生活的相似度,然后,我想到了克蕾莉莎。她是我女儿的幼儿园同学,对学校生活充满热情,虽然讲话有点结巴,但她很聪明,并没有任何学习上的障碍。身为康复中心的咨询顾问,我见过很多有严重学习障碍的案例,而克蕾莉莎没有这样的情况,我也找不出任何事会影响她的热情和专注。但像彼得、文森和爱丽丝一样,她就是退缩了,也不想做任何努力。
我浏览了一堆案例,包括小孩以及他们的父母,并了解我所看到的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现象。我的对象是由大人、夫妻和家人组成的。80%的父母将他们十来岁的孩子带来,大都是担心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他们有些就像彼得,潜力十足却渐渐天资荒废。我成功帮助了一些儿童,但有些结果我并不满意。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他们需要什么?我不知道,我想别人也无从知晓。
合上档案时已经很晚了,我并没有找到彼得的答案。除了对彼得以及其他人的关心之外,他们的挣扎也触动了我,我决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然而,我知道从表面着手,大都徒劳无功,于是我想要和这些人——这些和我档案里的案例一样处境的人一一接触,在他们变成像彼得、文森那样空虚枯竭之前,将他们从泥沼里拉出来。但是,该从何处着手呢?
接下来的数周,我试图从科学研究调查里寻找答案。以前我曾做过关于自我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集中于人们所重视的东西,还有他们用来衡量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信仰,以及周遭环境对这些目标和行动的影响。我相信这些议题是层层关联的。
然而,我发现之前关于“低成就”(underachievement)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外在行为或学业成绩的表现,而不是个人内在的体验。大家对这类主题的兴趣,于上世纪70年代曾经达到一个高峰。理论上的概念和方法交互影响,日趋成形,心理治疗的标准模式也应运而生。但是因为没有确实可信的结论,影响力很有限。“团体治疗”效果不错,但关于“家庭群体治疗”,并没有成功的先例。
我将搜寻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后找到社会心理学上的“自我挫败行为”(self–defeating behavior):有些人会有种莫名的倾向,面临机会时故意放弃努力而招致失败。终于,我找到了一丝线索。
潜能无法发挥,这是一个大议题。只要父母、老师、治疗师,大家一起努力,就可以找出希望和解决之道。我从“自我挫败行为”研究开始延伸,发展出一套关于低成就的全景视点,希望能找出各种导致低成就的诱因。为了完成这项实验,我们把小孩放到心理研究机构中,父母则到家长互助团体中,全面展开家庭治疗,并在四个半月当中,和学校以及老师密切联系。以此方法,我提出了“极限潜能计划”(maximum potential project),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孩子们改变了对生活和学校的基本认知,他们变得活力十足,并且能够全心投入。
想改变,但不知该怎么做
我在旧金山国家公共广播网接受专访,谈论这个“极限潜能计划”。我本来以为关切这个议题的会是家长,但听众的发言却渐渐变成“您刚才描述的人就是我,我就是那种不交作业、喜欢跟学校作对的学生,直到现在还是浑浑噩噩。我想要改变现状,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那天晚上打进热线的听众,有一半以上并非求救的父母,而是想要改变自己的成人。接下来几天,我和同事开始研究如何帮助彼得、文森、爱丽丝,以及像他们一样无法发挥潜力的成人。我想要看着他们从槁木死灰,变得活力十足,全心投入新的生活。
我当然知道很多成就低的人,是甘于平凡庸碌的。但更多的人就跟彼得、文森和爱丽丝一样,坠入漫长而自我折磨的过程,深深感到失望、痛楚和后悔。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问题之后,我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些人身上出现的问题,几乎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通病。
我发现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生活设限。事实上,人们似乎觉得拥有梦想是很尴尬的一件事;他们比较倾向捣毁梦想,而不是追求梦想。对于自己不足的地方,他们勇于承认,但却不敢面对内心真正的向往。明明心里想做得更多,但还是消极以对。而且,越来越多人定好计划后,很快又以各种形式退缩。总之,低成就是日常生活中“惯性堕落”的延伸,例如看不完一本书、老是拖延减肥计划、无法按时回信,等等。
更糟的是,这个世界并不怎么重视在逆境中力争上游,或是坚持个人理想、长远奋斗这类的价值观。我们更喜欢有趣、快速和容易的事情。我们对天才和奇人比较感兴趣,而不是一步步朝向目标迈进的人。电影电视剧中的超级英雄,也都是靠时髦科技或超能力取胜,从不需要吃苦耐劳。
为了避免辛勤耕耘的劳苦,于是我们降低了标准。从公司机构到公共政策,甚至细微到日常生活,我们任由这样的低标准俘虏自己。广告商老是告诉我们,要年轻并跟得上时代,就不要去管什么历史、文学或世界大事,而且要提防所有对这些知识有兴趣的家伙。在一届美国参议院大选时,一位毕业于长春藤盟校的参选人说他从没听过怀特(e. b. white,美国20世纪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评论家),用这招来凸显自己的“平民”特质。
一个“放水”的文化
*后一个可以看出纵容低成就的地方,就是学术界。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一百年来在学院常规教育上逐渐衰微,几乎所有知名大学对于学士学位的标准都有“放水”的倾向,如很多大学的英文系不再需要研读莎士比亚。更荒谬的像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规定大一英文系的新生每周写一篇散文,主题有两种选择,除了指定文学之外,就是他们“*爱的电视节目”。学校公开谴责学位泛滥的问题,但是尔湾分校的教授们被告知,不管学生表现如何,尽量让他们通过考试,不然他们可能会进不了研究院——你应该猜得到为什么,因为,其他大学也在“放水”。
在低标准的环境中,我们理所当然地降低对生活的期待和情感上的向往,降低对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学识教养,以及个人成就的期待和需求,几乎无人不受影响。
大众文化崇尚时髦科技,凡事给你省时省力的承诺,远大的理想将变得不值钱,连英雄也开始追求流行。当我仔细检视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有时也会拖延一些曾经很重要的事,把它们延到“未知的将来”,压抑自己的梦想。
于是我意识到,不论人们*后多么成就非凡,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所有人在成功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到犹豫怠惰或是其他障碍。事实上,成功者和失败者*大的不同,就是他们选择面对困难的态度。无法突破个人障碍或社会氛围的人,渐渐变得麻木疏离,安于较低的品质,习惯于“有就好”的妥协。就如柏拉图所提到的“无知群众”,满足于和内心认知相似的暧昧阴影。
很不幸,有潜力创造成就的人,通常会遭到低成就人群的非议、批评,结果不只是个人受伤害,更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低成就现象可能导致吸毒、暴力举动或是其他重大问题,但它潜在的影响才是我们*大的损失,远胜于表面所见的乱象。我们流失了多少哲学家、艺术家和发明家?有多少多才多艺的人因而放弃了自己?
谁来评断你的“成就”?
有人会问:“何谓‘成就’?由谁来评判?是谁说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就?评判一个人‘低成就’的标准又是什么?还有,是谁说‘低成就’就是个问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提供了几种方法,让大家思考由于潜力无法发挥可能引发的问题。我承认这个过程是主观的,因为成就的高低多少牵涉到等级问题,而且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
掌握这些要素之后,我和同事将一些低成就者组成一个焦点小组(focus group),方式包括上课、实用技巧传授、团体成员交流,以及自我探索。结合上述这些方法,由我同时担任指导员和心理治疗师的角色,就如同一家拥有数百名员工的工厂,由我来引导他们提高产能。这整个过程,就是本书的基础。
如果上述提到的行为,对你来说似曾相识,或是你在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任何人身上见到的话,我强烈建议你继续看下去。你选择了这本书,表示你想要改变,或是希望你亲近的人能有所改变。改变是可能的,然而光是“想要”改变是不够的,你至少需要表明决心,并且承诺会持续努力一段时间。
很不巧,会自我限制成就的人,通常会习惯性地避免这种承诺。为了发挥*大潜能,你一定要摒除积习,学习新的技巧。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依计划循序渐进,就一定会成功。否则,就像一直撞玻璃的苍蝇一样,永远都会遭遇无形的障碍。
本书是一张地图、一套计划,也是一整组的工具。它是“极限潜能计划”所有技巧的精华呈现,包括了研究成果,以及超过20年的临床经验。它提供了实用、有效率的方法,让你可以突破障碍,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
不想发挥自己的潜力,只让它维持在*低限度,这就是一种退缩,也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大权益。相对来说,“成就自我”不只是人生的主要任务,它也可能是你一生中*惊险刺激的探索旅程。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目录

你,到底怎么了?
在你空虚枯竭之前……/想改变,但不知该怎么做/一个“放水”的文化/谁来评断你的“成就”?
i 这是你要的自己吗?
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
你是不是这种人?/不跳舞的舞者,没写作的作家/逃避,真的可以换来永远的自在吗?/放弃机会,你敢保证将来不后悔?/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就这样,你困住了自己/勇敢面对人生的问号
孕育平庸的摇篮
培养出一种新的“惯性”/一个迷人的微笑,就能争取到便利/你觉得你是谁?/离家,学习到怎样的**步/这样的教育,败事有余/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别被标签害了你/故意“不尽力”的人/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
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
魔法不再的时刻/关于工作的12个愿望/你该追寻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当业务员/自己当老板,在家当soho/选择走自己的路/8种上班族,有没有你的影子/总是彩排中的人生/什么?朝九晚五?溜吧/关键,就在细节/理财一团糟,没耐性也不切实际/老是累得跟狗一样/美好的人际关系/你是不是个好情人?/小心“后悔”这种感觉
ⅱ 你变了!
谁说本性难移
放下你心中的抗拒吧/改变的秘密真理/三个管家的故事/珍惜改变的代价/你正在哪个改变的阶段?
改变,就是这么简单
地上的一条线/四脚朝天又怎样/咦,你怎么搞的?/找个可以商量的人/学习新知,会让你活力十足/想象一下,假如你是鲁滨孙/秩序,将带给你惊喜/太规律,就不好玩了?/失序会让你的生活一团糟/劈柴、提水的艺术/真正的效率,就是正确地“投资”时间/床这种东西,就留给睡眠与做爱吧/故意做些让你很烦的事/时间,以及“5分钟定律”
你准备好了吗?
任务1:先找乐趣,快乐是不能省的东西/任务2:一件梦想很久,却没有付诸行动的事/任务3:下定决心,并且坚定到不近人情/任务4:在洪流中学习规划时间/任务5:想清楚,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任务6:自己有这些“弱点”吗?
6000次!你敢不敢!
任务7:从现在起,别再自我设限/任务8:重复6000次,建立新习性/任务9:改变你说话的模式/任务10:看一看,自己进步了吗?/任务11:打造一份梦想计划书/任务12:订立目标,别再“这样就可以了”/任务13:失误率不可能是“零”,拟好备用方案吧/任务14:使出浑身解数,选择并完成一个计划/任务15:终极大跃进
ⅲ 成长的惊异之旅
与挫折面对面
放心,挫折是一定会发生的/坚持走在“正轨”上/别让自己故态复萌/太棒了,我进步了!/别被“意外的成功”吓到/不要光想着“美化”你的人生/极端目标/利用延迟的力量/慎防“没有智慧的野心”
生命,就是一所学校
活出自己的风格/专注每分每秒的每件事/尊重时间,就是提升生活质量/你是不是个“出卖时间”的人?/让自己充分休息与睡觉/学习,能带来不凡的能力/理财,得抛开“乞丐变富翁”的怪念头/没天分又不会怎样/让你的心,有个可以“呼吸”的空间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相关资料

◆心灵成长领域最重要的一本书之一。——英国《卫报》◆一本伟大的书,会带给你正念的力量,让你混沌的人生获得指引。——美国《纽约时报》◆如果你想身体、精神、心智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该书就是你的枕边之物,必须日日研读。——法国《世界报》◆如果你不想平庸地游走于社会边缘,把理想当成无关紧要的点缀,陷入绝望又动弹不得,就来看看这本真正的“行动之书”。——日本《读卖新闻 》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作者简介

肯尼斯·克利斯汀(Kenneth W. Christian)享誉国际的心理医生和企业咨询顾问,创办了“激发潜能计划”(Maximum Potential Project),致力于帮助那些自我设限、无法发挥潜力、惯性堕落、想改变却不得其门的人,“我想看着他们从槁木死灰,变得活力十足,全心投入生活。”多年来协助多无数人突破低成就的障碍,将潜力发挥到极致,顺利在事业和生活上成功起飞。这项计划改变了150万人的命运,他也经常受邀于美国、欧洲等国家演讲。本书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书中提出的15个克服惯性障碍的法则,是他累积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出版后,引起极大的反响。被媒体誉为“2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自我突破工具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