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学

新理学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0-08-01

评分:4.7分

ISBN:9787539937526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新理学 内容简介

数年来即拟写《新理学》一书,因杂事多未果。去年中日战起,随学校南来,居于南岳。所见胜迹,多与哲学史有关者。怀昔贤之高风,对当世之巨变,心中感发,不能自已。又以山居,除授课外无杂事,每日皆写数千字。积二月余之力,遂成此书。

新理学 本书特色

本书名为新理学。何以名为新理学?其理由有二点可说。就**点说,照我们的看法,宋明以后底道学,有理学心学二派。我们现在所讲之系统,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我们说“大体上”,因为在许多点,我们亦有与宋明以来底理学,大不相同之处。我们说“承接”,因为我们是“接著”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而不是“照著”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因此我们自号我们的系统为新理学。就第二点说,我们以为理学即讲理之学。普通人常说某某人“讲理”,或某某人“不讲理”。

新理学 目录

自序绪论(一)新理学与哲学(二)哲学与科学(三)思与辩(四)*哲学底哲学(五)哲学与经验(六)哲学之用处(七)哲学之新与旧**章 理太极(一)实际与真际(二)类(三)全(四)理(五)形上形下(六)太极(七)“物物有一太极”(八)“理一分殊”第二章 气两仪四象(一)气及真元之气(二)道家所说之道(三)“无极而太极”(四)所谓气一元论(五)时空及理气先后问题(六)两仪(七)四象第三章 道天道(一)道及天道(二)道之六义(三)十二辟卦圆图(四)先天后天(五)反,复,日新(六)循环底日新(七)进退底日新(八)损益底日新(九)变通底日新(十)“未济第四章 性心(一)性与命(二)义理之性,气质之性,气质或气禀(三)正性,辅性,及无干性(四)性善性恶(五)人性是善是恶(六)情,欲(七)道心,人心(八)心(九)“心统性情”(十)宇宙底心(十一)宇宙底心及宇宙的心第五章 道德人道(一)道德之理(二)社会之理及各种社会之理(三)不道德底道德行为(四)君子小人(五)革命之道德底根据(六)仁(七)义,中,经权,王霸(八)礼(九)智,良知(十)信第六章 势历史(一)势与因之而成之事物(二)社会制度与思想(三)社会制度之好坏(四)无为(五)历史第七章 义理(一)何为义理(二)是非(三)本然命题与实际命题(四)本然系统与实际系统(五)哲学系统与各种哲学系统(六)从哲学看宇宙及从宇宙看哲学(七)哲学与道统第八章 艺术(一)技与道(二)比,兴,风格(三)艺术作品之本然样子(四)本然样子之一与多(五)对于艺术作品之实际底评判(六)艺术之教育底功用第九章 鬼神(一)张横渠所谓鬼神(二)鬼(三)鬼神之际(四)魂魄(五)神(六)以鬼为神(七)命运(八)宗教(九)祭祀第十章 圣人(一)才人(二)才人与圣人(三)格物,致知,知天(四)穷理,尽性,事天(五)道家之浑沌(六)宇宙底心

新理学 节选

数年来即拟写《新理学》一书,因杂事多未果。去年中日战起,随学校南来,居于南岳。所见胜迹,多与哲学史有关者。怀昔贤之高风,对当世之巨变,心中感发,不能自已。又以山居,除授课外无杂事,每日皆写数千字。积二月余之力,遂成此书。

新理学 相关资料

事物人手,由分析实际底事物而知实际,由知实际而知真际。由此则哲学是以真际为其研究之对象。但若此章所说,则哲学又有其本然系统,则似哲学又以其本然系统为其研究之对象。此二说恐有冲突。关于此点,我们可以说,于此章中,我们并没有说,哲学以其本然系统,为其研究之对象。我们于绪论中,是在哲学内讲哲学,于本章中,是在哲学外讲哲学。我们在本章所讲者,仍是哲学,不过此哲学是在哲学外讲哲学之哲学。在绪论中,我们在哲学内,讲哲学所以别于其他学问者,并说其研究之对象,下手之方法。在如此说时,及以后,我们讲理讲气时,我们是从哲学的观点看宇宙。在本章中,我们的观点,完全不同。在本章中,我们是从宇宙的观点看哲学。从宇宙的观点看,哲学亦是一类物,人之哲学底活动亦是一类事。哲学之一类物,亦有其理,此即哲学之所以为哲学者,即哲学之本然系统。哲学之一类物中,又可分有许多别类,此即哲学中之各派别。此许多别类又各有其理,即各哲学派别所代表或所拟代表之各种本然哲学系统。每一派别中之哲学家所讲之哲学系统,即依照其派别之本然系统者,亦即其本然系统所有之类之实际底分子。每一类哲学,皆依照“哲学”,但有依照多者,有依照少者。我们于绪论中说,我们的哲学是最哲学底哲学,意即是说,我们此派的哲学,是最依照“哲学”者,最依照哲学之本然系统者。我们的新理学与程朱的旧理学,俱属于此所谓我们此派,但我们的新理学,较旧理学更依照此派哲学的本然系统。

新理学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字芝生,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被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教授誉为“真正学者的材料”。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和教授,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以及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知言》、《新原道》、《新原人》、《新世训》、《新事论》等。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