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思想文化是一个复杂的难度颇大的研究领域,言其复杂,是因为它包罗的内容非常广泛甚至庞杂,如何取舍便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具体而言,哪些思想、理论、观点,哪些领域的问题和探讨,应该收入或者应该舍去,应该详细评介或者简略提及,令人十分头疼。因为,它或它们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能够反映思想文化宏观走向的问题。这里就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否可取,当然是对写作者学术眼界和功力的考验。更为困难的是,思想文化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教育、经济、政治、法律等众多学术领域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在学科专业划分日趋细密、研究日趋深入的情况下,要对每个领域的问题均有该专业所应有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文化思想史的框架内对某个专业问题的介说有可能(特别是在该专业领域的人士看来)并不周全、准确甚至可能是误读。此外,写入我们文本中的问题,是被认为能够反映整个思想文化走向的观点或探讨。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写入。那么,它们是否真的就不反映思想文化的走向呢?退一步讲,即使不反映思想文化的总体走向,它们是否就没有价值呢?如果有价值,为什么不写入呢?这确实是棘手的问题。由于我们的学识和功力所限,由于我们写作的宏观视角,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只能留下这一遗憾。
《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思想文化卷 1949-2000)》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思想文化卷 1949-2000)》内容简介: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思想文化是一个复杂的难度颇大的研究领域,言其复杂,是因为它包罗的内容非常广泛甚至庞杂,如何取舍便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具体而言,哪些思想、理论、观点,哪些领域的问题和探讨,应该收入或者应该舍去,应该详细评介或者简略提及,令人十分头疼。因为,它或它们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能够反映思想文化宏观走向的问题。这里就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否可取,当然是对写作者学术眼界和功力的考验。更为困难的是,思想文化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教育、经济、政治、法律等众多学术领域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在学科专业划分日趋细密、研究日趋深入的情况下,要对每个领域的问题均有该专业所应有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文化思想史的框架内对某个专业问题的介说有可能(特别是在该专业领域的人士看来)并不周全、准确甚至可能是误读。此外,写入我们文本中的问题,是被认为能够反映整个思想文化走向的观点或探讨。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写入。那么,它们是否真的就不反映思想文化的走向呢?退一步讲,即使不反映思想文化的总体走向,它们是否就没有价值呢?如果有价值,为什么不写入呢?这确实是棘手的问题。由于我们的学识和功力所限,由于我们写作的宏观视角,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只能留下这一遗憾。
这些检讨的共同特点是对个人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人生经历几乎全盘否定,包括价值观、学术艺术成果甚至人格。他们迈出的每一人生脚步、做出的每一重要选择几乎都是个人利益、名利思想、崇洋观念、改良主义、动摇投机、自高自大、自由主义等等驱使下的产物,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来讲没有真正的意义甚至起着阻碍的作用。从这些检讨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那痛苦、悔罪、真诚、希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理,感受到为了新生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知识分子最珍重的起码口头上最推崇的人格与自尊)的决心。大体上是在1952年5月以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进入最后一个阶段——组织清理阶段,高校大多是在暑假前完成了这一工作。到夏秋之交,整个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宣告结束。在组织清理阶段,知识分子必须向政府和组织老实交清自己的历史,并检举自己知道的反革命分子。在这一阶段,大多数知识分子没有再经历批评与自我批评阶段的那种严峻“考验”,因为许多历史问题已经在那个阶段大体讲清了或基本涉及了,所以相比之下可谓“轻松”过关。只是那些在前一阶段没有过关的被怀疑有政治历史问题的知识分子在这一阶段要接受“敌”或“友”的裁判。经坦白和检举,被认定有严重政治问题的人分别受到逮捕、管制和调离教学岗位等处分。虽然,中共中央指示,组织清理工作必须坚持“不追不迫,启发自觉”的原则。但是,有的单位还是发生了乱斗争、乱批判的过火行为,伤害了一些本来没有什么政治历史问题或者有些许问题但实在算不上反动的知识分子。由于组织清理时间较短,高校一般是三个星期左右,某些偏向的纠正亦较迅速,因而造成的消极影响尚不那么严重。
彭明(1924-2008),河南夏邑人。从1950年起,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3年任教授,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组成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黄埔军校史研究会会长等职,是国内公认的五四运动史研究及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学术大家。代表作有《五四运动史》。参与主编的著作有《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通史》、《中华民国史》、《从空想到科学——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等。
吹沙集 本书特色 本书为吹沙集**集,大体记录了作者在中国哲学文化这块丰腴而荒芜的田野里耕耘和探索的足迹。本书包括六个部分,前三部分,多属研究性,探索性的论文,...
西藏生死之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伟大的生死学巨著,一本实用的临终关怀手册;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尤为可贵的它还提供了具体实践的方法...
道德情操论 本书特色 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传世名作!《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从人类的情感和 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
游牧思想 本书特色 《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 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是人文译丛之一。游牧思想 节选 《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 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是法国哲学家...
《资本论》历史典据注释 本书特色 《历史典据注释》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经典著作,是深刻理解《资本论》所必不可少的读物。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资本论》研究会会...
知识论语境主义研究 本书特色 《知识论语境主义研究》介绍了知识论语境的研究。知识论语境主义运动是当代知识论中*重要的运动之一。凭借知识的语境敏感策略,语境主义者...
本书原名Japan:AnAttemptatInterpretation,是小泉八云研究日本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他亦自称为研究日本的最后一份答卷。作者以令人
实在论在中国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实在论、批判实在论、科学实在论三个流派方向,描述和分析了西方实在论哲学在20世纪中国的传播历程。实在论在中国 目录 《20世纪西...
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墨家逻辑和亚里士多德逻辑是人类思维史上两个*具典型意义的逻辑形态,它们分别对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思想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玄门宝典 本书特色 明朝时期道家丹道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高潮,皇帝多崇尚道教,并喜好修炼和养生,朝野为之热衷,经典著述相当丰富。本书即辑录了明中期丹道学经典《性命...
庄子注译 本书特色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出现的道家学说中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全书共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该书形成了以庄周思想为主体,包括他...
《游绪弗伦》等六篇对话,基本属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围绕苏格拉底去世前后的一系列经历展开。这六篇对话的重要性,它们在柏拉图
王阳明心学使用手册 本书特色 本书以王阳明心学实用性的特点,总结其在社会生存中的几大法则,从而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其实这一方法无非是一个字,那就是用“心”。...
梁启超说佛 本书特色 梁启超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国学大师,集政治家、学者于一身,以激情澎湃的开风气文章,为那时处于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
人生的智慧 本书特色 《人生的智慧》取自德国思想家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而实际上是独立成书的,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所讨论的事情与我...
小窗幽记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经典事例,对其蕴涵的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等人生话题作了精辟阐释和论述。小窗幽记 目录 **篇涵容为人容人自觉味和市恩不始报德...
横向思维(上下) 本书特色 创造性思维管理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运用横向思维可以轻松地产生新想法,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惯性。本书打破了创新思维的神秘...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内容简介 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向来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尼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在哲学上提出了一些什么新问题?他和现时代有什么关系……周...
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全面的文献梳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哲学研究的成就,并结合学科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未来需求,阐释了中国教育哲学未...
国学入门 本书特色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陈寅恪国学入门 内容简介 学问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