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

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

作者:李修建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0-08-01

评分:5分

ISBN:9787010090184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 节选

《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内容简介:魏晋名士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集政治、经济、文化特权于一身。社会背景的混乱,儒家思想的式微,魏晋玄学的兴起,道佛两教的影响,凡此种种,塑造了魏晋名士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意识,同时也塑造了他们特有的生活风貌。作为名士,他们的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意义,常常引领着社会的风尚潮流。《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即围绕着风行于魏晋名士之间的文化活动展开,包括人物品藻、服饰、清谈、饮酒、服药、赏竹、弈棋、文学艺术等。这些活动具有浓厚的美学情韵,构成中国文化史上…段流光溢彩的生活美学。

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 目录

导论第1章 谁是名士:魏晋名士概论魏晋士人,基本出身于世家大族,具有绝好的文化教养,却又生逢乱世,志向既不得伸展,生命又常难保全,于是饮酒服药,清谈啸歌,任诞放达,不理世事,竞成名士。1.1 魏晋以前的士1.1.1 “士”的渊源1.1.2 西周士人:底层贵族1.1.3 先秦士人:游士1.1.4 秦汉士人:文吏与儒生1.1.5 汉末士人:勇儒1.1.6 建安士人1.2 名士初义与名士类型1.2.1 名士初义1.2.2 后汉名士及其类型1.2 .3魏晋名士及其类型1.3 魏晋名士的出身与谱系1.3.1 魏晋世族的形成1.3.2 魏晋时期主要世族及名士列表1.3 .3魏晋名士的分期1.4 魏晋思想与魏晋名士1.4.1 玄学1.4.2 佛教1.4.3 道教第2章 人物品藻:魏晋名士的形神之美人物品藻,就是对人评头论足,进行审美鉴赏,这在魏晋蔚然成风身材高瘦,皮肤白皙,眼睛明亮,一种女性化的身体形象成为魏晋名士的审美标准。而其背后,更体现着对人物神情之美的重视。2.1 相人术与人物品藻2.1.1 相人术2.1.2 《人物志》2.2 秀骨清相:形貌之美2.2.1 审美标准:高、瘦、白、丽2.2.2 以玉比人2.2 .3审美理想:姑射山神人2.3 神明英发:风神之美2.3.1 神的意义2.3.2 神重于形2.3 .3神的体现2.3.4 神的描述、第3章 奇装异服:魏晋名士的服饰风尚有些名士喜好打扮,傅粉施朱,佩戴香囊,更有甚者爱穿女装,顾盼自喜;有些名士不事雕琢,崇尚简易,粗服乱头;更有甚者赤身裸体,百无所忌。他们都将名教礼法抛置脑后,追求自我,标举个性。3.1 三种服饰风尚3.1.1 褒衣博带3.1.2 傅粉之风3.1 .3粗服乱头3.2 三种服饰元素3.2.1 巾3.2.2 恰3.2.3 木屐第4章 清谈析理:魏晋名士的语言游戏做个简单的类比,清谈就像现在的辩论赛。清谈是名士*为热衷的一大活动,不懂清谈,难成名士。在探讨哲学义理的同时,清谈更多成为名士的一种语言游戏。在清谈中,名士们展示着自己的哲学理论素养与口头表达能力。4.1 清谈概论4.1.1 清谈的定义4.1.2 清谈的起源4.1.3 清谈的形式4.1.4 历史分期与清谈内容4.2 正始清谈4.2.1 正始清谈概论4.2.2 正始清谈人物4.3 竹林清谈4.3.1 竹林七贤的清谈能力考4.3.2 竹林清谈的影响4.4 西晋清谈4.4.1 西晋清谈概论4.4.2 西晋清谈人物4.5 东晋清谈4.5.1 东晋清谈概论4.5.2 东晋清谈人物4.6 风雅麈尾4.6.1 形制与功能4.6.2 风流的标志4.6.3 隐逸的象征4.6 .4唐代的遗风附:魏晋清谈士人录第5章 饮酒服药:魏晋名士的诗意人生有个名士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聚在一起只为喝酒。服药(五石散)是名士的又一爱好,何晏、嵇康、王羲之等名士莫不服药。五石散的毒性很大,却也具有美容、养生、炫富等多重功能。5.1 饮酒5.1.1 饮酒的文化意义5.1.2 饮酒与放达之风5.1 .3饮酒与享乐之风5.1.4 饮酒与诗意人生5.2 服药5.2.1 五石散的源起、配方、药效等问题5.2.2 药与魏晋名士形象附:魏晋服药士人录第6章 东篱采菊:魏晋名士的雅趣爱好王子猷好竹,陶渊明爱菊,和尚支道林喜欢养鹤,魏文帝曹丕擅长弹棋,更有大量名士热衷下围棋。凡此种种;一经魏晋名士之手眼,都被赋予了高雅的文化意味。6.1 自然6.1.1 竹6.1.2 鹤……第7章 广陵绝响:魏晋名士的文艺才情第8章 流风余韵:魏晋名士形象的历史接受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 相关资料

插图: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可上溯至鲁迅先生1927年在广州所作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宗白华先生的《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1940年)一文,冯友兰先生的《论风流》(1944年)一文,都是较早的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鲁迅先生的研究对后来的相关研究产生了不小影响,王瑶先生的《中古文人生活》-书即深受其影响。此外,鲁迅先生提出的“魏晋风度”这一概念被后来研究者广泛接受。宗白华先生的文章对后世美学研究更是影响巨大,文中提出的诸多观点,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经典论述。这三篇文章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讨论,这里暂不展开。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界陆续出版了数本与本论题有所关联的研究著作,如罗宗强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该书从时代思潮与文人心态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以历史分期将玄学分为正始、西晋、东晋三个时代,探讨了玄学思潮下相关士人所具有的心态及精神风貌,如将嵇康认定为“悲剧的典型”,将阮籍视为“苦闷的象征”。该书重在士人心态的研究,并开启了一条士人心态史的研究思路。宁稼雨的《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2年),该书从魏晋门第观念、南北文化差异、人物品藻、魏晋学术思潮、魏晋人物个性、魏晋文艺、魏晋风俗等几个方面对魏晋风度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展示,其目标是“描述一幅活的魏晋文化风貌图”①,内容很为丰富,作者重在描述史实。范子烨的((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考察人物品藻,中篇论述魏晋清谈,下篇分析了嵇康、阮籍的游仙诗、《世说新语》的语言与人物、挽歌、啸等审美风尚,该书重在史料丰富,论述较为深入。宁稼雨的《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以(《世说新语》为研究中心,从精神史的角度对魏晋士人人格进行了考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