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

作者:熊易寒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0-08-01

评分:5分

ISBN:9787208094437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 内容简介

以往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关注阶级、阶层、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等客观因素对于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而本书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对他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首先,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不同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后,如果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会对他们政治观念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围绕身份差异而形成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分化究竟有多大?农民王子女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者,抑或形成了一套相对自主的底层文化?如此一来,看似后现代的“认同政治”就与政治学的传统议题一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阶级再生产——紧密地勾连在一起。
研究表明:**,家庭、学校、国家(包括基层政府和意识形态的国家)、社会干预(ngo、志愿者)是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农民工子女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包含建制化的政治学习与事件化的政治学习两种机制,前者主要型塑他们的价值观,后者则更多地影响他们的知识库存。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事件在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 本书特色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当代中国的身份政治与儿童政治社会化
**节问题的提出:城市化的孩子及其理论意义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与身份认同:两种研究进路的分殊与合流
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真的过时了吗?
二、身份认同研究i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视角
三、狭路相逢:将身份认同嵌入政治社会化研究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文献法
二、内容分析
三、深度访谈
四、参与观察
五、问卷调查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 节选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以当代中国城市化浪潮中出现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份认同这一重要公共政策问题为分析对象,基于政治学理论与田野调查,研究这一主题及其背后所存在的学术问题。作者通过对个案的调研发现,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对于他们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揭示了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深层机制,另一方面也补充和修正了政治社会化的一般理论。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 相关资料

插图:政治社会化这个词在1954年之前从未出现在正式出版物上,1959年,当海曼的《政治社会化》出版时,这个术语对于人们来说依然是陌生的[1 3l。1961年,第4版的《美国政治学会年鉴》(BiographicDirectory of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并没有将政治社会化作为政治科学的一个专业(Specialization),而1968年的第5版将Political Socialization提升到一个领域(Field)的地位,与宪法学、国际政治等古老的分支学科相并列。此外,有多达767名会员将“政治社会化”作为他们的专业,势头盖过了风靡一时的民意(Public Opin-ion)研究。可以说,整个20世纪60、70年代都是政治社会化研究的黄金年代。一方面,这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的兴起密切相关,学者们将研究兴趣从法理和正式制度转向政治行为及其根源。从研究方法上看,这种转向也是政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融合交汇的结果。有学者指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人类学与政治科学之间短暂而又不易的联姻所产生的分支学科。也就是说,如果社会有文化,政体也应该有文化。以此类推,所谓的“政治文化’’就可以在经验上加以确认,并且应用到政治研究中去。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 作者简介

熊易寒,1980年生,湖南衡阳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基层社会与政权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先后就读于湘潭大学(1999.9—2003.9)和复旦大学(2003.9—2009.1),获管理学学士学位与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为移民政治、基层治理、政治社会化,在《读书》、《社会》、《开放时代》、《二十一世纪》(香港)、《中国农村观察》、《Chinese Educat,ionand Society》(SSCI)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合作出版译著一部,人选上海市“晨光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各一项。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