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

作者:赵友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0-08-01

评分:4.8分

ISBN:9787010090825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春秋》三传及其注疏为文本研究对象,通过穷尽式的材料分析,横向考察了传、注、疏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纵向考察了书法义例在传、注、疏中的层累发展。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分析了三传及其注疏在阐发书法义例时所运用的不同的说解逻辑。同时,阐明了传、注、疏所阐发的书法义例对后世《春秋》学的影响。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 本书特色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春秋》三传及其注疏
二、书法、义例等概念的分析与说明
三、研究缘起
四、文献综述
五、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章三传书法义例的构建
**节《公羊》书法义例的构建
一、《公羊》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公羊》对书法义例的构建
三、《公羊》的书法义例与《公羊》经义
第二节《谷梁》书法义例的构建
一、《谷梁》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 节选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以《春秋》三传及其注疏为文本研究对象,通过穷尽式的材料分析,横向考察了传、注、疏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纵向考察了书法义例在传、注、疏中的层累发展。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分析了三传及其注疏在阐发书法义例时所运用的小同的说解逻辑。同时,阐明了传、注、疏所阐发的书法义例对后世《春秋》学的影响。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 相关资料

从三传及其注疏的具体阐释看,我认为“属辞比事”作为一种探求书法的方式,它首先是一种比较的方法。利用“属辞比事”这种方法,经过前后比较,以明《春秋》书法之异,这是强调书法的特殊性。如文公七年:“晋先蔑奔秦。”《谷梁》:“不言出,在外也。辍战而奔秦,以是为逃军也。”《谷梁》认为这里不记作“出奔”是书法所在,因为同样是出奔,其他出奔者多言“出奔”,先蔑出奔却不书“出”,这必定蕴含有孔子之义,故《谷梁》解释说,这里不书“出”,是因为先蔑当时在国外,并逃离军队,跑到秦国。其次,利用“属辞比事”这种方法,经过前后比较,以明书法上的共同性,这又是一种归纳法,即经过比较同类事件,加以归纳推衍,揭示其普遍性。如隐公二年:“冬,十月,伯姬归于纪。”何休注:“内女归例月。”徐彦:“即此文冬十月、隐七年‘三月,叔姬归于纪’、成九年‘二月,伯姬归于宋’之属是也。”依徐彦的解释,“内女归例月”这一例,实际上是何休对隐公二年、隐公七年和成公九年等经文,经过前后比较、归纳而得出的,即《春秋》对鲁女出嫁之事,一般都记其月份,因此,何休推衍说,鲁女出嫁,《春秋》都记月份。(四)阐发《春秋》大义的“语义场”语义场本是语言学上的一个概念,它对于词义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义系统中,有一个基本的语义单位,即“义位”(相当于义项)。不同的义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有一定关联的义位,聚合成一个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语义系统,这个语义系统就是语义场。如“说、道、讲、唠、聊、唠叨”这几个义位,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说”的语义场。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 作者简介

赵友林(1970~)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1995年起在聊城大学文学院古籍所工作至今,曾先后讲授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史等主于课程。主要研究经学文献,主攻三传,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曾参加王世舜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系年》、《先秦要籍词典》的撰写工作,参加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儒藏》工程部分内容的点校工作。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