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与周易

中国建筑与周易

作者:程建军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2010-09-01

评分:4.9分

ISBN:978751170368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中国建筑与周易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与周易》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形式和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非科技性影响因素一一周易哲学与传统建筑的关系。周易哲学是中国文化思想源头之一,对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形式和内涵更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先天八卦图式与建筑模式,后天八卦与建筑的法天象地构图,《易经》的“时中”与建筑的“择中”等等无不表明中国传统建筑和周易哲学具有着各种内在联系;从更深层来看,周易哲学里的立人之道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建筑学,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建筑有别于西方等其他建筑体系的决定性依据。当然,《易经》筮占与堪舆术的迷信成分也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辩证对待的。

中国建筑与周易 本书特色

《中国建筑与周易》不是一本系统地研究《周易》与建筑关系的专著,而是就八卦与建筑关系较密切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阐释《周易》八卦的图式和哲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旨在展开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讨论,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中国传统建筑所特有的种种文化现象,作为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之关系的一个尝试,并期望能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中国建筑与周易 目录

序引言**章 八卦演易《周易》简说/(1)八卦生成/(3)第二章 先天八卦图式与建筑模式燮理阴阳/(7)故宫的阴阳构图/(11)Stupa的中国化/(18)建筑仿生与刚柔之道/(25)第三章 后天八卦图式与建筑的法天象地构图月令图式/(42)明堂格局/(46)从秦都到北京/(54)天坛的象·数·理/(58)楼阁两例/(63)东岳殿彩画/(74)第四章 《易经》“时中”与建筑“择中”《易经》“时中”/(80)“天子中而处”/(82)“金井”——陵墓的中心/(97)九宫图与王城规划/(103)井田制与大同理想模式/(105)八色——八旗一一八卦阵/(111)第五章 《易传》立人之道与社会建筑学仁义礼序/(117)建筑的礼制化/(120)住宅中的“礼”/(129)规天矩地/(134)第六章 易数与建筑的“纪”、“堵”之变卜辞卦数与八九之替/(139)阴阳观念与偶数开间/(141)从“八纪”到“九堵”的开间变化/(146)第七章 《易经》筮占与堪舆术八卦筮占/(151)堪舆术源流/(153)堪舆术理论简介/(161)“八宅明镜”剖析/(178)风水宝地/(193)第八章 八卦纳甲与压白尺法炼丹术与八卦纳甲/(210)“压白”简说/(214)传统建筑方位/(220)传统建筑用尺/(223)压白尺法的主要控制尺度/(230)压自尺法的源流/(237)堪舆术批判/(246)结束语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建筑与周易 节选

《中国建筑与周易》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形式和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非科技性影响因素一一周易哲学与传统建筑的关系。周易哲学是中国文化思想源头之一,对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形式和内涵更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先天八卦图式与建筑模式,后天八卦与建筑的法天象地构图,《易经》的“时中”与建筑的“择中”等等无不表明中国传统建筑和周易哲学具有着各种内在联系;从更深层来看,周易哲学里的立人之道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建筑学,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建筑有别于西方等其他建筑体系的决定性依据。当然,《易经》筮占与堪舆术的迷信成分也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辩证对待的。

中国建筑与周易 相关资料

插图: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东汉张衡时代的360年间(张衡,公元78年~139年),收录在《汉书》、《史记》中的地震记载就有44条,平均不到10年就有一条地震记载。东汉时的地震相当频繁,张衡在世61年就经历了12次地震,这促使他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第一台地震仪。人们在频繁的地震破坏中逐渐积累了对付其破坏的建房经验,尽管中国在东汉以前就掌握了砖石结构的技术,但地震灾害却减缓了其发展进程,终始中国人选择了木结构的建筑体系。汉代正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的成熟期。木材是一种质轻、力学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比较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内又有恢复变形的能力。木构架中的所有节点又普遍使用榫卯结合,也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再加上传统木构架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柱网平面和梁架布置,配合檐柱的侧脚和生起做法,使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柔性(可变有限刚度)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系。当地震袭来时,建筑便通过自身的变形消化地震力对结构的破坏能量,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中,许多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混合结构的现代建筑都倒塌了,但在烈度为8度的蓟县独乐寺内,辽代(公元984年)所建高达二十余米的观音阁与山门两座木构建筑却完整无损。在1975年2月4日的辽宁海城地震中,一些水泥砂浆砌筑的混合结构的建筑多数震塌,但城内三学寺和关帝庙等古建筑却基本保持完整。这些例子足以说明传统的木构架建筑的确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当然,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也处于世界强烈地震分布带,破坏性地震也频频发生。但与中国境内地震不同的是,该地震带地震时常伴随着火山的爆发。大量的火山灰遇到地中海经常带来的大量雨水,便凝结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材料。受这种自然现象的启发,古罗马人在公元前2世纪就发明和使用了天然混凝土。在公元前22年由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中,就有专论火山灰做建筑材料的章节,其中提到了意大利拿波里湾巴伊埃火山和维苏威火山的火山灰的利用情况。现代水泥的发明与运用正是始于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灰的利用。而在中国,直到清末才有水泥的产生,钢筋混凝土的使用也不过是近代的事。这样,西方人依靠这种粘结材料,解决了大跨度拱券技术和高耸建筑技术问题,以刚性的砖石结构也成功防御了地震的破坏,他们选择了砖石结构的刚性体系并不无道理。

中国建筑与周易 作者简介

程建军,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汉族,1957年生于山东沂水现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任教,兼建筑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理事,广东省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多次应邀至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讲学长期从事建筑历史和理论的教学和科研研究方向是传统建筑保护修缮、传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在古建筑保护、修缮技术与传统建筑设计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参加和主持了科研项目8项,其中“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论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论文有《压白尺法初探》《古建筑修建理论研究》《南海神庙大殿复原研究》等先后出版了专著《风水与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中国风水罗盘》《岭南古代大式殿堂建筑构架研究》,出版(合著)《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国传统建筑》;参编《中外名建筑鉴赏》《广州大百科全书》,主持了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番禺虎门炮台、新兴国恩寺,广州南海神庙、东莞南社古建筑群、肇庆白沙龙母庙等国家级、省、市级等四十多项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以及广州六榕寺、华林寺、花都华严寺、潮阳灵泉寺、顺德顺峰山公园中式园等多项传统建筑设计工程。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