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阑”中的叙述--边缘批评文丛

“灰阑”中的叙述--边缘批评文丛

作者:黄子平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1-01-01

评分:5分

ISBN:7532120686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灰阑”中的叙述--边缘批评文丛“灰阑”中的叙述--边缘批评文丛前言

前言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横跨一个半世纪的中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个案中*宏大、*复杂的社会变动。这段时间的中国革命包含了政治学理论中所有类型的“革命”——千禧年式的农民叛乱(太平天国),无政府式的暴动(义和拳),政变(西安事变和林彪事件),军事叛变(北洋军阀时期),国共内战(1945—1949),自上而下发动的全国性动乱(“文化大革命”)。其中同时伴随着极其复杂的意识形态竞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孙文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等。这种竞争至今仍在台湾海峡两岸以及海外许多华人社区以各种不同形式持续着。本书不打算研究这些革命,而只是研究对这些革命的“讲述”。更具体地说,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中以“小说”形式对这些历史变动所作的叙述。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小说”被卷入革命之中,担负起“新一国之民”(梁启超)或“改造国民性”(鲁迅)的重任;另一方面,“小说形式”本身也在这漫长的一个世纪里发生着不容忽视的“革命”。革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想象、虚构和叙述历史与现实的方式。“小说”有时直接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部分(“齿轮和螺丝钉”、“旗帜和炸弹”),有时,却于边缘处记下了正统“大历史”必定遗漏的苦难、挣扎与悲欢。文本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建立、维护与颠覆,同样成为本世纪中国历史*令人眩惑的奇观。因此,文学形式与革命、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本书想一再加以探讨的课题。其中,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的“言情小说”与“英雄传奇”两种样式,以及欧俄传入的“写实主义”长篇小说样式,在这种互动中的衍变*为耐人寻味。“革命历史小说”是我对中国大陆1950至1970年代生产的一大批作品的“文学史”命名。这些作品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这些作品的印数极大,而且通常都被迅速改编为电影、话剧、舞剧、歌剧、戏曲、连环图画,乃至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人物形象、情节、对白台词无不家喻户晓,深入日常语言之中。对“革命历史”的虚构叙述俨然形成了一套弥漫性基奠性的“话语”,亟欲令任何溢出的或另类的叙述方式变得非法或不可能。然而,正如我在本书中讨论到的,此类作品本身也仍然包含着无法消泯的异质性,使得“经典化”也成为永远需要继续“进行到底”的无尽过程。持续不断的清洗、修改、增饰,恰恰反证了讲述和阅读“革命历史”的另类可能性的(潜)存在。本书的主要部分即在于试图重新解读这批“革命历史小说”。解读意味着不再把这些文本视为单纯信奉的“经典”,而是回到历史深处去揭示它们的生产机制和意义架构,去暴露现存文本中被遗忘、被遮掩、被涂饰的历史多元复杂性。如果历史不仅仅意味着已经消逝的“过去”,也意味着经由讲述而呈现眼前、仍然刺痛人心的“现在”,解读便具有释放我们对当前的关切、对未来的焦虑的功能。因此,本书不想为读者提供又一种固化了的文本意义,却亟愿意展示作者——作为基本上由“革命历史小说”滋养了因而也拘限了其阅读想象力的一代人中的一员——寻求新的解读可能性的艰难过程。……

“灰阑”中的叙述--边缘批评文丛 本书特色

“边缘批评文丛”主要收集中国学人在海外的文学批评文字与文化研究成果。“文丛”作者大都原是国内知名评论家,近二十年来到海外游学。由于身份、对象和语言的缘故,他们在海外学院里从事有关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基本属于“边缘学科”。然而,当他们在海外获得学位取得教知识分子能像真正的流亡者那样具有边缘性。但对于“边缘批评文丛”的作者们来说,“边缘”与其说是自觉追求,不如说是某种不得不面对的现象学术处境。“边缘”所标示的,不是与中心僵硬对立的空间位置,而是批评者在中心与中心的夹缝间的游走穿梭。“边缘”作者挪用种种来历混杂的理论策略,调整组织自己的文本经验,应对扑面而来的历史情境……

“灰阑”中的叙述--边缘批评文丛 目录

前言
**章“革命”的经典化与再浪漫化
第二章“革命历史小说”:时间与叙述
第三章革命·性·长篇小说
第四章革命·土匪·英雄传奇
第五章“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宗教修辞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