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林:我的"老三届"岁月》:当个人的历史成为社会史的一部分,私人记忆与公众记忆重合的时候,个人史的抒写、私人回忆的辑录,就显示出重大的意义和无法取代的价值。“人与岁月”丛书于是应运而生。
本书的取材只限于我和我的家庭,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把这本书写成小说,但涉及其他的人和事由于年代久远,舛错之处在所难免。在行文的过程中本人强调的是事件,而非对人物的臧否,所以人名和部分地名都做了相应的改动。这本书里没坏人,即便是当时做错了事的一些同学、一些干部,也是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正是这一点才显示出集团暴力的可怕。无法则无天,一个人超越法律“口含天宪”的日子再也不要重演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有实有虚,根据内容而定。现在的文艺界皆大欢喜,有我这么一本书放在这里,当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赵铁林:我的"老三届"岁月》讲述的虽然只是一个家庭在几十年间兴衰升沉的历史,可如同佛家所说的,一粒微尘,可见大千。它也曲折地映现出一部中国的社会史,既包括了不同阶层的家庭及其子女的生活样态,也有从城市到乡村底层贫民挣扎谋生的艰辛实录,展现了纷繁多样的时代画面。比起那些用宏大叙事写就的正史来,这也是社会记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章节。这是一部“双城记”,一个是北京,一个是新乡。在铁林那里,这象征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就在这两个城市之间,铁林从前程似锦的干部子弟沦为底层社会的居民,他的青少年时代一下子断成了两橛。他带着残余的一一两分“干部子弟价值观”,若干“世俗的智慧”,一些“底层人的脾气”,又上路了。他的文字风格,冷峻而不失温情,刎画入微而能心存悲悯。他告诉我们,尽管政治兴衰,人事代谢,而风物不殊,百姓依旧。
插图:吐露了出来,远远看去,紫莹莹的一片。跟斗虫和小蚂蚁也开始忙乎起来,在土窠里跑上跑下。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打头的“春雨惊春清谷天”。我怀着无所谓的心情走进了校门。我发现返校的同学并不多,农村同学基本没来,城市的同学各归各班,大小组织一律解散。每班稀稀拉拉的不过七八个人。工宣队和军宣队的负责人招集全校同学在大操场开会,将“复课闹革命”第一阶段的工作布置下来,无非是“阶级斗争是惟一的主课”、“斗批改”“应该将主要矛头对准建国以后十七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说在这种教育路线下“男人不见了,女人不见了,生动的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不见了……”军代表发完言,结合到校领导班子里的造反团同学和站在造反团立场上的几位老师,先后上台大批王校长等几位原校领导。最后在造反团个别同学的提议下,又把我在运动初期写的《和左派同学商榷》一文分发到每个同学手中,回班组织讨论,看看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回到班上,十几位城市来的同学每人搬个凳子在教室外面围坐成一圈,由一位760厂的女工带领大家,先学“毛选”再批判我的文章,这叫做“活学活用”。我被围在中央倾听同学们的发言,不过还好,批判会开始之前,这位女工说:“咱们只对事不对人。”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从何谈起。我们班除了我都是逍遥派,本来就没有什么过节,一时半会儿还撕不开脸面。彭闻一首先发言:“我看赵铁林没什么大问题,他就是好出风头,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学问。其实书看多了也没什么好处。”彭闻一的父亲是傅作义的部下,他深知政治运动的厉害,“文革”一开始就没人影了,这一会儿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其余几个同学很赞成他的观点。接着发言的一位女同学说:“应该放下他的傲气,一中主要是培养理工科学生,而他却把精力都放在文学上,这样最容易出修正主义。”同学们七嘴八舌,几乎没有人替我说好话。最后,文艺委员郭玲玲发言:“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运动开始时,咱们全班都跟着赵铁林跑,集体加入了‘红战队’,现在他妈妈出事了,你们又攻击他,什么修正主义,谁不想上大学?要不来一中干什么?我最瞧不起两面派!”她的“几炮”弄得大家红了脸,会也没办法往下开了。我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
赵铁林(1947—2009),民间著名摄影家。
他长期默默行走于城乡边缘地带,以平等尊重和人性关怀的情感态度,把镜头对准社会贫困群体和沦落风尘的女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海内外同行的重视。
由于他的独特赏献,2000年曾被《摄影之友》评为年度“中国最重要的摄影人物”。2010年被《像素》列为丸位“2009中国年度摄影家” 之一-,称之为中国“新纪实摄影”的代表人物,“中国独立报道摄影的先行者”。
作者少年时代在北京度过,“文革”初起,母亲自杀,父亲被斗,家人不得不迂离京城,他转学割河南新乡读书,1968年下乡成为一名“知青”。小时候高干子弟的优裕生活、其盾家庭的突然变故、“老三届”的艰难岁月等复杂的人生阐历,以及城多社会底层贫民的辛苦求生,都在这部自叙传中,得到了血肉充盈.生动淋漓的真实呈现。
《达尔文传》内容简介:环球航行五年探寻物种的起源, 皓首十七载揭开生物进化的奧秘, 七十三年一梦间成就科学的不老传说, 阿·德
我的水文地质之路-陈梦熊口述自传 本书特色 本丛书根据迄今践行的实际情况,在大致统一编辑规范的基础上,将书稿划分为5种体例:1.口述自传以**人称主述,由访问者...
《古书的装帧:中国书册制度考》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讨论中国古代书册制度的论文若干篇,如《书册装潢考》、《中国书籍制度变迁之
凤兮凤兮叶灵凤 本书特色 本书所收文章或为与叶灵凤亲近之人所写的纪念文章,或为专业研究者所作的研讨论文,乃编者精心遴选,可补读者对叶灵凤生平和作品的了解,特别是...
金庸与《明报》 内容简介 本书截取1959年金庸离开长城电影公司创办《明报》。到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集团荣誉主席的这段时间来研究,详细阐述了《明报》从一份都市...
红锥叶-父辈的西南运输总处抗战岁月 本书特色 《红锥叶》是作者在搜集多方资料的基础上,以父辈们的成长经历——西南运输总处抗战岁月为其核心和灵魂——为线索,钩沉出...
向大师致敬:蒙德里安 本书特色 关于蒙德里安这位抽象艺术的主要人物,我们所知甚少。他离开阴冷潮湿的荷兰,来到艺术之城巴黎。“疯狂年代”,他住在蒙帕纳斯街区 ,每...
马汉-大家精要 目录 第1章 海权论的鼻祖军人之家特立独行的海军学院学员飘摇难熬的20年甲板生涯艰难曲折的海军学术研究之路丰富多彩的第二职业生涯巨星的陨落第2章...
萧红传-我们都是爱过的-(全2册) 本书特色 那个思想放任自流,世俗观念压抑深重的扭曲年代,正值青春、特立独行、敢于自由地追逐梦想与爱情、敢于在战乱中抗争企盼国...
李清照词传:一枝折得,天上人间 本书特色 蒋勋——文学史上不能不谈李清照,因为没有第二个了。胡适——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少年时即负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 内容简介 郭沫若的少年时期,生活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制度转换的时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塑造着一个叛逆的性格;时代大潮的激荡,则玉成了一个...
雷锋 本书特色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伟大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二十多年来,雷锋像一面鲜红的旗帜,飘扬在人民的心中,并且奇迹般地走向世界。普通一...
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 本书特色 本书为美国外交官谢伟思的传记。他亲历了20世纪40年代中美关系的转折,并在其中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他随美军观察组访问...
《地震三书》内容简介:《地震三书》是汶川大地震幸存者、作家李西闽的真实记录。收录了写于汶川5·12地震后两个月的亲历记《幸存者
孙中山画传 内容简介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 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
画说关公 内容简介 《画说国学丛书:画说关公》讲述了这个国家需要更多的关羽,爱国爱党,鞠躬尽瘁;艺术家们也在用各种形式来诠释自己心目中的关羽形象,以表达对这位忠...
我心中的耀邦 本书特色 《我心中的耀邦》由胡德华编,书中收入了温家宝、曾庆红、聂荣臻、张爱萍、田纪云、胡启立、费孝通、于光远等20多位作者追忆胡耀邦的文章,包括...
李蔷华-立雪程门漾秋声 本书特色 “海上谈艺录”丛书以留存海派艺术经典,总结海派艺术家艺术经验,提升海派艺术影响力,促进上海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为编撰出版主旨...
《丰盛人生》内容简介:◎本书是安利创始人理查·狄维士于耄耋之年写下的唯一自传,回顾了从最初的创业尝试到创建安利帝国的历程,
世界成功帝王画传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中,由于篇幅所限,我们着生选择了其中19位各具特色的几种类型的成功帝王,难免挂一漏万,比如在日本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