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传

莎士比亚传

作者:彼得?艾克洛德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0-09-01

评分:5分

ISBN:9787512500808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莎士比亚传 目录

致谢作者序**卷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章“一个星斗满天的黎明,我出生了”第二章“她是我生命的精华”第三章“您爱观画吗”第四章“你在哪里,哪里就是整个的世界”第五章“告诉我,谁生下了你”第六章“聪慧的母亲不会生出无知的儿子”第七章“可是这样才是上流社会”第八章“我就像是一根芒刺一样,钉住了人不肯放松”第九章“这个漂亮小伙子会为我们国家造福”第十章“您在那里看见什么了”第十一章“我努力追忆往事”第十二章“名词和动词,多么令人讨厌啊”第十三章“那可不大好”第十四章“一样轻狂,一样风流活泼的性情”第十五章“您有什么吩咐,鄙人总是愿意竭力效劳”第十六章“在我了解自己之前,不要试图了解我”第十七章“我能够在大白天看清一座教堂”第二卷女王臣民剧团第十八章 “打开天窗说亮话,我要和你同床共枕”第十九章 “我的人生之路”第三卷斯特兰奇爵士属下剧团第二十章“明天,向伦敦出发”第二十一章 “我可以从这激变的时世学会如何迅速行动”第二十二章 “在一座热闹的城市里,这种不算人的人多着呢”第二十三章 “先生,我一定尽力报答您的垂爱”第二十四章 “我不甘落后,我一定要在命运的舞台上扮演我自己的角色”第二十五章 “他们就像在戏园子里瞧热闹一般,指手划脚”第二十六章 “停止这场唇舌的交锋”第二十七章 “我年轻识浅”第二十八章 “我看您完全被感情所支配了”第二十九章 “今天哪有不胜之理”第三十章“好凄惨的景象啊”第三十一章 “我不会再停下脚步了”第四卷彭布鲁克伯爵属下剧团第三十二章 “喜悦的群众表露出心灵眩惑的神情”第三十三章 “一班戏子”第三十四章 “他们认为您*好听听戏开开心”第三十五章 “一个伟大的灵魂去了!我曾经盼望他死”第三十六章 “他的脑筋里收藏着取之不尽的古怪词句”第五卷宫内大臣属下剧团第三十七章 “走还是留,由你来决定”第三十八章 “我们,是少数几个人,幸运的少数几个人,我们,是一支兄弟的队伍”第三十九章 “上帝啊!你真是变了样子啦”第四十章“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让你大饱耳福”第四十一章 “像迷人的音乐一样使人沉醉”第四十二章“让世界充满言辞”第四十三章 “看!他们彼此靠拢了,互相拥抱了,正像在接吻”第四十四章 “什么狂热的情绪鼓动着您”第四十五章 “把上身斜靠在臂肘上,我要这样开始”第四十六章 “那样谐美的喧声,那样悦耳的雷鸣”第四十七章 “我知道您在生气”第四十八章 “在这风雨飘摇、国家多变故的时候,我们惊魂初定”第四十九章 “不,不,不,这是我亲生的独子呀”第五十章“你是谁?一位绅士”第五十一章 “他所亲近的都是那些不学无术的浅薄之徒”第五十二章 “你有没有把那本猜谜的书带来”第五十三章 “你想要探出我内心的秘密”第五十四章 “总而言之,一切都美满和幸福”第六卷新坊第五十五章 “由此可见,我的家庭是一个体面的家庭”第五十六章 “海盗们把抢来的财富尽情挥霍”第五十七章 “请您不要再说下去了”第五十八章 “一位赤心正直的绅士”第七卷环球剧院第五十九章 “这条妙计,选得很好,运用得也好”第六十章“你知道我的住处,给我买些纸笔”第六十一章 “这个广大的世界舞台”第六十二章 “那么,快奏起号角”第六十三章 “你这句话才真说中了我们的本意”第六十四章 “你看,这些发了昏的群众都在指手画脚”第六十五章 “我们已经踏进了妖境”第六十六章 “好巧妙的辞锋”第六十七章 “两人的嘴都够厉害,堪称旗鼓相当”第六十八章 “这交战双方,时而此方得利,时而彼方领先”第六十九章 “我要向黑夜借点时间”第七十章 “嘿!我熟悉他们的心理”第七十一章 “所以,你幸存了下来”第七十二章 “他说,我的朋友在等我”第七十三章 “阁下,这只是戏剧而已”第八卷国王供奉剧团第七十四章 “他简直像个呆子”第七十五章 “不过如今情形不同啦”第七十六章 “我可以向你们讲述一段质朴无华的故事”第七十七章 “怎么了,你这话里有什么意思”第七十八章 “时势所迫”第七十九章 “哦,你走远了”第八十章 “我的生命有点意义”第八十一章 “又奏起这个调子来了,它有一种渐渐消沉下去的节奏”第九卷“黑衣修道士”剧院第八十二章 “就像剧院里观众的眼光”第八十三章 “我的悲痛已渐渐远去”第八十四章 “旧作品的美丽光辉”第八十五章 “生生死死的哑谜”第八十六章 “我从前看见别人为了女人发痴,总是讥笑他们,想不到我自己也会有这么一天”第八十七章 “让时间安排一切吧,我就言止于此”第八十八章 “您不该这样对待我”第八十九章 “我必须承认我自己已经上了年纪” 第九十章 “天道的车轮向我滚来”第九十一章 “倾听你一生中的经历”

莎士比亚传 本书特色

《莎士比亚传》是*率真和充满想象力的莎士比亚传记,生动呈现了莎士比亚的艺术人生,再现16世纪的伦敦百态,真实有趣。作者彼得?艾克洛德,曾获英国卫报小说奖、毛姆小说奖和南岸文学奖等,是多位著名人物的传记作者,文笔生动,功力深厚。*真实率真的莎士比亚传记,生动呈现莎士比亚的艺术人生。著名传记作家撰写,作品曾获多项大奖,文笔深厚,内容详实。

莎士比亚传 节选

《莎士比亚传》讲述了:彼得?艾克洛德深入地探索了莎士比亚的一生及其内心世界。从莎士比亚的出生地英国小镇斯特拉特福,到16世纪古老繁华的伦敦,他仿佛置身于莎士比亚的时代,带着读者领略伦敦风情和戏剧世界的独特魅力。他生动地叙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百态,以详实丰富的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这部传记既没有学术派腔调,也没有说教式的分析,而是充满了彼得?艾克洛德招牌式的率真和充满想象力的文字,它生动地呈现了莎士比亚的艺术人生。《莎士比亚传》适用于:1.文学爱好者和莎士比亚研究者,学生,专家。2.对英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莎士比亚传 相关资料

第一卷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第一章 “一个星斗满天的黎明,我出生了” 如今,人们普遍把1564年4月23日当做威廉?莎士比亚的生辰,这一天正好是圣乔治日。然而事实上,他可能是在4月21日或者22日出生的;不过不管怎样,人们恰好选择这个举国欢庆的节日作为他的生日,也是出于一种冥冥之中自有巧合的心理,并没有什么不妥。在产婆的帮助下,这位16世纪的天之骄子离开了母亲的身体,降临到滚滚红尘。产婆帮他洗了个澡,用一块柔软的布料把他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襁褓”),然后抱到楼下,让做父亲的看一眼。两人交换了几句礼节性的祝福和致谢之后,产婆又把孩子送回那个温暖、昏暗如旧的产房,放在他母亲身旁。这位母亲想在幼子被放进摇篮之前,让他与自己一块躺一会儿,以便“把他所有的病痛都引到自己身上”(注1)。按照许多地方的惯例,大人们一般会在初生婴儿的嘴里放一点黄油和蜂蜜;不过在沃里克郡,当地的风俗是让婴儿抿一点兔脑制成的肉糜。莎士比亚受洗的日子不像他的生日那么扑朔迷离:确切时间是1564年4月26日,那一天是星期三,地点就在斯特拉特福的圣三一教堂。在登记时,教堂的神职人员用拉丁文写下了“约翰?莎士比亚之子威廉”(Guilelmus filius Johannes Shakespere)的字样,这里他出了个笔误:名字当中的“Johannes”其实应该写成“Johannis”。父亲抱着出生才几天的莎士比亚,从位于亨利大街的家里出发,穿过高街和教堂街,来到教堂。母亲没去受洗现场。陪同约翰?莎士比亚和他的新生儿一起上教堂的很可能是孩子的教父母。小莎士比亚的教父名叫威廉?史密斯,他是个裁缝,也住在亨利大街。孩子的名字在洗礼仪式开始前得到正式确定。在洗礼盆边,教父母受到训诫,他们必须保证威廉?莎士比亚在以后的岁月里能够经常聆听布道、学习教条以及“用英格兰语言”颂出的主祷文。洗礼结束后,人们把一块白色的亚麻布盖到孩子身上,这块布要一直保留到其母亲做完“洁净礼”后才能拿开。这块布也叫做“洗礼布”,如果婴儿在一个月内夭折,它就是孩子的寿衣。在伊丽莎白时代,尽管英国国教经过改革,但是在洗礼仪式上,教父母还是喜欢给婴儿送门徒汤匙或洗礼衫;参加洗礼的人还要分吃洗礼蛋糕。家人为了庆祝和期盼幼小的威廉?莎士比亚永得救赎,也让他经历了这样一个繁琐的洗礼仪式。然而,小莎士比亚在现实中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16世纪,新生儿的死亡率非常高,9%的婴儿在出生后一周内夭折,而11%于满月前离开人世。(注2)在莎士比亚出生的60年代,斯特拉特福平均每年有62.8个婴儿受洗,却有42.8个孩子举行葬礼。(注3)那个时候的孩子要想幸存下来,要么得非常健壮,要么就需出生在相对富裕的家庭,莎士比亚很可能这两点优势都具备。但在那个年代,即使人们成功跨过了孩提时代的种种危机,接下来还要面对一个更大的挑战。当时,成年男子的平均寿命是47岁,就这个标准而言,莎士比亚的父母都可谓长寿。按照常理,莎士比亚本人也应该有望至少活到父母亲的那个岁数,然而他最终只比平均寿命多活了6年。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在伦敦,即使是富人区的居民,平均寿命也只有35岁,而贫民区的人们更是只有25岁,因此城市很可能就是让莎士比亚相对短寿的杀手。如此低的平均寿命带来了一个必然结果:伦敦人口的一半都是20岁以下的年轻人,由此形成了十分年轻的文化,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和雄心满怀的人们。那时的伦敦似乎是一座会永远年轻的城市。出生仅3个月后,莎士比亚的生命力就迎来了第一次考验。1564年7月11日,教区记录簿上记录了一名高街纺织学徒的葬礼,这条记录的旁边还写着这么一句话:“今日瘟疫爆发。”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大约237位斯特拉特福居民相继离开人世,这个数字占该教区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亨利大街上,与莎士比亚家同一边的有一户四口之家,在这场灾难中全家人无一幸免。不过莎士比亚一家成功躲过了这一劫。莎士比亚的母亲很可能带着孩子跑回了娘家——一个位于威尔姆科特附近的小村庄,并在那里一直待到危险全部过去。留在镇里的人大多数受到感染。小莎士比亚本人对危机没有什么意识,但他的父母亲却饱受担惊受怕的煎熬。这对夫妇早先已经失去了两个女儿——都是在襁褓时期就夭折了,再加上小莎士比亚是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因此他们对这个幼子的关爱和照顾肯定是加倍体贴入微的。一般来说,在这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日后都会自信而且乐观,他们会觉得,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上天的垂青和眷顾,世间的艰难统统于他们无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时伦敦经常爆发疫病,但莎士比亚从来没有受过感染。他无疑是幸运的,接下来,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个幸运儿成长的那片土地,或许可以借此帮助我们了解他以后逐渐形成的各种性格特征。第二章 “她是我生命的精华”许多人常常用“古朴、原始”等词语来形容沃里克郡,这里绵延的土地和如今已经光秃秃的山峦的的确确吐露出一些古老的气息。另外还有些人把它描述成英国的心脏,其言外之意就是,既然莎士比亚体现了大英民族价值的核心,那么孕育了他的地方也应该在整个国家中占据中心地位。莎士比亚是核心中的核心,是英国特性的内核或源头。斯特拉特福四周广袤的乡村地区分为两大片地带。北部坐落着古老的阿尔丁森林,在远古时期,这片森林曾经覆盖整个米德兰地区(英格兰中部),人们把这片广阔的地带称作威尔德地区。提起“森林”二字,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树木葱郁、连绵不绝的林地,然而在16世纪的阿尔丁森林,情形并非如此。这时的阿尔丁森林里散布着星星点点的农场、农舍、草地、牧场、荒原以及这一丛那一片的树林。在这个地区,人们看不到房屋相邻、街巷纵横的景象。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地形学家威廉?哈里森的话说,这里的房屋“极其分散,每家每户的生活各成一统、互不干扰”(注1)。到了莎士比亚在阿尔丁森林里徜徉的时候,人们建造新房屋的热情不断高涨,对木材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因此森林的面积迅速缩小。每建造一所房屋需要60到80棵树;此外,开矿和垦荒等行为也让森林遭到不小的劫难。著名地理学家约翰?斯皮德在为其1611年出版的《大英帝国地图集》收集素材时考察过这个地区,他注意到,“森林明显遭到巨大破坏”。英格兰从来就不是森林的天堂——它们总是不能逃脱被摧残的命运。然而不管怎样,这片森林一直以来都是野性与反抗的象征。在《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辛白林》、《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等作品中,阿尔丁森林代表着浓郁的淳朴民风和远古的记忆。广袤的阿尔丁森林曾是一些古代不列颠部落的庇护所,古罗马帝国侵入英国时,这些部落的人们纷纷躲进森林,得以免遭浩劫。“阿尔丁”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从凯尔特语单词演变而来的,意思是“树木茂盛的深谷”。在法国东北部与比利时交界处有个地区叫做“阿尔丁尼斯”,那也是凯尔特人起的名字。后来,当从赫威加斯来的萨克逊部落四处掳掠时,凯尔特人再次躲进了阿尔丁森林。莎士比亚在孩提时期总是听到大人们讲《沃里克的盖伊》的传奇故事,传说中的这位勇士藏身在这片森林中,率领手下抵抗当年入侵英国的丹麦人,据说他作战时使用的宝剑还曾存放在沃里克堡供人们瞻仰。阿尔丁森林既是个极佳的藏身之所,也是一个适合劳作之地。许多逃犯和流民纷纷潜入这片地带,一旦到达此地,他们就可以逃脱追捕;不过这也正是空旷地带的居民瞧不起林中居住者的原因。这些丛林居民都是些“生活习惯、言谈举止都不上档次的人”(注2);他们“对于上帝和文明生活方式一无所知,与异教徒中的野蛮人相去无几”(注3)。在这里,反抗侵略的历史,与野蛮不开化以及可能聚众叛乱的历史,全都交织在了一起。这样的历史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两者已然无法割裂。在《皆大欢喜》中,小丑试金石进入这片土地的时候,大声宣称:“哦,现在我到了阿尔丁森林了。我真是个大傻瓜!”莎士比亚的母亲就叫玛丽?阿尔丁,他后来的妻子安妮?哈萨维又居住在这片森林的外围地带,因此,他从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而又浓烈的感情。威尔德地区以南,即沃里克郡的南部地带,是菲尔登地区。在1576年刊行、萨克斯顿绘制的《沃里克郡地图》上,人们可以看到,这个地区只有零零散散的几处小树林。其余大部分地区被改造成了灌木林和牧场,以及绵延在层层山峦之间的耕地。威廉?卡姆登在其著作《不列颠志》中,把这个地区描绘成“平原地形,盛产玉米,绿草成茵,景色优美,令人愉悦。”当约翰?斯皮德站在厄齐丘山上(卡姆登也是在这个位置考察菲尔登地区的)观察这个地区时,他看到“草原牧场披着绿色盛装,上面点缀着点点花丛”,这是一幅英格兰乡村的经典画面。在莎士比亚眼中,这个地区的景致与北方的森林相比不遑多让。一直以来,许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菲尔登地区非常富庶,是新教徒的地盘;而威尔德地区则比较贫瘠,是天主教徒的聚居地。这种看法勾勒出了当时一个深入人心的大众偏见,但是它也反映了一种对立平衡,而莎士比亚天生就具有把握这种平衡的能力。斯特拉特福地处威尔士山的环抱之中,气候温暖湿润。这一带空气十分潮湿,土地水分充足,斯特拉特福境内就有好几条小溪穿过。西南风吹来的云朵往往意味着即将下雨,当地人称这些云为“赛弗恩?杰克斯”。而只有当“蛮横的北风”到来时,用《辛白林》里伊摩根的话说,才会“摧残我们所有的心花意蕊”。不过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些景致对莎士比亚到底有什么影响,或者说莎士比亚与这样的景象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呢?莎士比亚之后的一些天才地形学家用“区域强制理论”来解释上述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摆脱不了他们出生和成长之地的影响,每个地区的特点决定着其居民的本质特征。不管该理论是否放之四海皆准,单就莎士比亚来说,我们还是可以大胆下个结论:此理论用在他身上十分恰当。他的所有作品都毫不含糊地证明:他不是土生土长的伦敦人。他的作品没有出生在面包街的约翰?弥尔顿的那种尖锐和雄辩;没有在威斯敏斯特中学受过教育的本?琼森的那种晦涩;没有从伦敦城里来的亚历山大?蒲柏的那种尖刻;也没有住在梭霍区的威廉?布莱克的那种偏激。自始自终,莎士比亚都属于乡村。

莎士比亚传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彼得?艾克洛德彼得?艾克洛德,狄更斯、布莱克、托马斯?莫尔和T.S.艾略特等传记作品的作者。他的一些文学作品,如《英国文学的文风》和《英国音乐》,深入地剖析了“什么是英国风格”。他的作品曾获著名的惠特贝瑞传记奖、英国皇家汉密特奖、英国布莱克小说纪念奖、英国卫报小说奖、毛姆小说奖和南岸文学奖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