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宫廷戏剧史

明代宫廷戏剧史

作者:李真瑜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年:2010-09-01

评分:4.8分

ISBN:9787513400503

所属分类:艺术音乐

书刊介绍

明代宫廷戏剧史 目录

上编明代宫廷戏剧史述
导论明代宫廷礼乐文化与宫廷戏剧
**节明代宫廷礼乐文化概观
一宫廷礼乐文化的基本内容
二掌管宫廷礼乐的机构
第二节宫廷戏剧的两种文化属性与功能
一宫廷戏剧的礼仪文化属性与功能
二宫廷戏剧的娱乐文化属性与功能
本章小结
……
**章健全乐制与戏剧初兴--明初期宫廷戏剧(上)
第二章更定乐制和剧本整理--明初期宫廷戏剧(下)
第三章沉寂、复苏及渐变—明中期宫廷戏剧
第四章南曲北剧之盛—明后期宫廷戏剧(上)
第五章自演自创和梨园承应--明后期宫廷戏剧(下)

明代宫廷戏剧史 内容简介

明代宫廷戏剧既是宫廷文化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剧史的组成部分。《明代宫廷戏剧史》系“明代宫廷史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学术史上**部专门研究明代宫廷戏剧史的著作。全书分上下二编,共十章,以戏剧文化为本位,以文献为依据,探幽抉微,较系统地研究了明代宫廷戏剧的发展历史、演剧体制、演出曲目、舞台艺术等,并与民间戏剧和清代宫廷戏剧作出比较,力图比较明晰和科学地呈现出明代宫廷戏剧的基本面貌,以增进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了解和认识。

明代宫廷戏剧史 节选

《明代宫廷戏剧史》内容简介:宫廷史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内容。故宫即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在长达491年的岁月中,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生活和执政。始建于明永乐时期的紫禁城,虽然在清代有过不少改建、重建和新建,但总体上仍保持着初建时的格局,并保存有部分明代建筑与明宫文物。因此,研究明清宫廷史是故宫博物院的优势和责任。但长期以来,我们在清宫史研究方面成果比较显著,而对于明宫史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从故宫学的视角和要求来看,深入开展明宫史研究,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很有益处,而且对于发掘故宫的丰富内涵,推动博物院事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2005年开始,故宫博物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明代宫廷史的研究,《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明代宫廷戏剧史 相关资料

如本书《导论》中所言,教坊司和钟鼓司这两大演乐机构是并存的,分属于两个系统,有不同的职能和承应范围。教坊司归礼部负责,“掌乐舞承应”即掌管乐人们的演出,演出场所主要在外廷。钟鼓司归内廷负责,掌出朝钟鼓和内乐(演奏于内廷的乐舞)、戏剧等,即掌管太监们的剧乐演出,服务对象为后宫,演出场所多在内廷。近年出版的《北京戏曲志》谓“明代,宫廷改教坊为钟鼓司”,将原本并存的两个机构说成后者由前者变革而来,这显然是错误的。一“掌乐舞承应”的教坊司据《明史·职官志》记,教坊司的主要工作是“掌宴会大乐州”、“掌乐舞承应,以乐户充之引,也就是负责教坊司乐人进宫承应乐舞演出。这是沿袭了唐以来京城置教坊掌俳优百戏的做法。元时教坊司在管理体制上更为完善,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宫廷音乐和戏剧的教习排练及演出,演员称作“乐人”。教坊司的官阶初为五品,大德八年(1304)升为正三品,级别很高。明代的教坊司虽是沿袭元朝的体制设立的,但官阶较元朝的教坊司低得多,只有正九品。有关明代教坊司的职能及官员编制体制载于《大明会典》、《明史·职官志》和《明史。乐志》等,本书《导论》中已有引述,不赘。据明刘辰《国初事迹》所记,教坊富乐院原在南京乾道桥,后因火烧毁而迁至武定桥一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