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言
中美关系正常化无疑是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历史、也是冷战史
中*具有地缘政治意义的事件。这个正常化实在来之不易,从尼克松
1972年2月访问中国,两国发表《上海公报》,到1978年12月两国就
建交达成一致,发表《建交公报》,花了近7年时间。这里既有国际的
原因,又有两国各自的国内原因。多亏1973年双方互设了联络处,才
使中美关系改善的势头能够历经坎坷,保持下去,*后导致两国建交。
互设联络处是中美两国的一个发明。当时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
意愿,但由于20多年的敌对和隔绝,两国关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积重
难返,尤其是台湾问题更成为正常化的一大障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
时问。国际形势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既有推动,也有牵制。但双方又都
希望把两国关系继续向前推进,联络处便应运而生。
在这六年间,联络处至少起了三方面的作用。**、两国保持了
沟通的渠道。在此之前,两国间的沟通是件困难的事。两国以大使级
会谈、通过双方设在第三国的大使馆寻找机会进行沟通,并通过第三
国领导人传递信息,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有了联络处,双方沟
通的渠道就畅通了。第二、增进了相互了解,避免了误解和误判。在
过去,这种误解和误判曾经多次发生。联络处担当了大使馆的基本职
能,“虽无大使馆之名,却有大使馆之实”。两国之间架起了一座交往
的桥梁。第二、成为中美建交谈判的主渠道。两国领导人对建交谈判
都付出了许多精力,尤其是邓小平,谈判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在中方是
他亲自拍板的,但谈判的日常工作是由联络处负责的。
近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关于中美关系历史的研究成果颇
为丰硕,但关于联络处,似乎还没有学者进行专门研究。香港大学历
史系的罗曼丽博士曾经编过一本美国首任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的
日记,但恕笔者所见有限,就没有见到专门研究联络处的著作了。原
因之一是因为双方的档案都还没有解密。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杨贤
以美国驻华联络处为题,奉献给了我们这本专著。
杨贤博士在撰写本书过程中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和尼克松总统图
书馆等处发掘材料,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本书的四、五两章
中,作者论述联络处为美国政要访华进行准备,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
其中许多材料是以前中美两国学者的著作中都没有使用过的。这些
材料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中美关系
正常化谈判的认识。不论是专业工作者,还是一般读者,都可以从中
得到许多好处。这两章充分表明,邓小平站在战略高度,从世界大局
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抓住机
遇,在处理两国关系正常化这样的复杂问题中既坚持了坚定的原则
性,又表现了高度的灵活性。他的果断、坚定,他对问题敏锐的观察和
深邃的理解,他娴熟的谈判艺术,都是我们非常宝贵的外交财富。这
位伟人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方的主
要决策者。本书使我们对这一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此我们要感
谢作者。尽管这些年来两国学术界的交流有了长足进展,但对于多数
中国学者来说,到美国的档案馆、图书馆进行研究仍然是一件奢侈的
事,大多数博士生没有这种机会。杨贤博士发挥他自己的长处,做了
这样的工作,这是对学术界的一个贡献。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也值得一提。杨贤博士不仅注意收集文字材
料,而且还从美国档案馆里找到了许多照片,其中大部分照片是我们
所未曾见到过的。感谢重庆出版社把这些照片作为书的插图一起出
版,使读者可以对当年的历史情况有一个更加鲜活的了解。
中美关系正常化已经过去快三十年了,但对正常化的进程、双方
谈判的情况我们还有许多情况不大了解。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两国的
档案能在更大程度上开放,使我们对这一段十分重要、又颇为独特的
历史有更丰富的认识。也希望不久能看到关于中国驻美联络处的著
作。
我与杨贤博士以前并不认识。从他2000年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
学位以后,因为研究领域相同,我们便有了接触,时常在一起切磋学
术。杨贤博士不是一般的学子。他的经历颇带一点传奇色彩。他早
年在香港、美国从商,建树了自己的事业。按照一般的想法,杨贤博士
应该在家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了。可是他不,及至商场功成,他为
了完善自己,也是为了完成先母的遗愿,他把事业交给孩子,自己回国
继续中断了多年的学业,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攻读博士学
位,撰写博士论文,这对一般的年轻学子都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对于一
位年愈花甲的老者困难自然要大得多。但杨贤博士坚忍不拔,孜孜砣
石_乞,五个寒暑,奔波于大洋两岸,精神确实值得嘉许。“种瓜得瓜,种豆
得豆”,经过五年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学业。现在大作就要与读
者见面,中美关系史的学术园地里又将增添一株奇葩,笔者自然为学
术界感到高兴。杨贤博士数年来的辛勤劳作有了一个好的交代,笔者
也为他感到由衷高兴,写了这么几句,以示祝贺。
陶文钊
2007年lO月16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第六章为美国政要访华铺路架桥
美国驻中国联络处成立后,为中美两国之间政治、经济及教育文
化交流进行了长期的多方协调和沟通,尤其是在历次美国政要访华等
高层政治交往过程中起到了铺路架桥的作用。为了与中国领导人深
入探讨国际形势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等相关问题,尼克松政府和福特
政府时期的国务卿基辛格、福特总统本人,以及卡特政府时期万斯国
务卿、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等人先后访华。与此同时,大批
美国国会议员、政界要人、民间人士都纷纷到中国访问。这一时期,美
国联络处实际上发挥了驻华大使馆的职能,为保证这些访问的顺利进
行做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并提出了一些必要的可行性建议,成为两
国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座桥梁。
一、联络处为基辛格1973年11月访华出谋划策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双方不定期的高层会晤是增强两
国相互沟通和了解,协调双方国际战略立场的一个重要途径。1973年
6月,中美两国政府开始策划基辛格的第六次访华。几经波折,儿月,
基辛格才得以成行。在中美两国政府为此而进行的交涉和磋商中,美
国驻中国联络处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基辛格第六次访华日期之所以曲折难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柬埔
寨问题的干扰。此次基辛格访问中国,除向中国政府简报勃列日涅夫
和尼克松即将举行的第二次美苏首脑会晤外,很重要的议程就是想寻
求中国政府的合作,和平解决柬埔寨问题,*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在印
度支那的利益。
越南民主共和国为了武装支援南方游击队推翻南越政权的斗争,通
过柬埔寨领土向南越渗透,并支持红色高棉,使柬埔寨卷入带有浓厚冷
战色彩的印度支那冲突之中。这就导致了柬埔寨国内矛盾的激化。
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王国首相朗诺和副首相施里玛达发动政变,废
黜了与共产党国家有紧密联系的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建立
了亲美的朗诺金边政权。但金边政权在以西哈努克为名义元首、共产党
组织红色高棉为主体的“柬埔寨民族团结统一阵线”的打击下,很快呈
现摇摇欲坠之势。而在美国国内,“当时人们情绪非常激昂,担心美国将
重蹈越战的覆辙,陷进柬埔寨泥潭”①。1970年10月至1972年2月,美
国国会先后通过法案,禁止政府向柬埔寨提供军事顾问和训练,增加美
国援助,美国政府在柬埔寨的军事行动变得更为困难。
美国政府由于国会限制而不能采取直截了当的军事解决办法,但
也不甘心让自己扶植的亲美力量遭到彻底失败。尼克松政府认识到,
柬埔寨的命运和南越及老挝的前途是紧密相连的,于是极力想用和平
的政治办法来解决柬埔寨问题。基辛格回忆说:“在越南问题解决之
后,我们打算谈判成立某种由西哈努克参加的柬埔寨政治机构,其中
由他来担任一种颇有影响的角色。但是,要使西哈努克重获那种平衡
器、仲裁人和中立领导人的地位,就需要让朗诺的非共产党力量也存
在下去,并参加这一机构…河内对于这种解决办法和对西哈努克本
人都不感兴趣——但中国却感兴趣”②。中国政府认为,谈判才是正
途。1973年2月,基辛格访问北京时,经过基辛格和周恩来的会谈,双
方的立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接近。“不管怎样,我们双方都要求有一
个独立、中立的柬埔寨,双方都致力于让西哈努克重新登台——关于
这一点我们是半信半疑的,但是我们找不到别的能把这个国家团结起
来的力量;而中国人则比较坚定,因为他们认为西哈努克是他们*可
靠的朋友。北京和华盛顿都确信:柬埔寨问题*好的解决办法是,组
成以西哈努克为首的某种形式的联合政府”①。
1973年5月18日,周恩来会见新到任的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
布鲁斯,谈及柬埔寨问题,周表示“解决的唯一办法是有关各方充分实
施巴黎协定第二十条的全部附属条款”,即北越部队应当撤离柬埔寨
领土。“尽管中美两国看法不同,但都愿意实现柬埔寨的和平、中立和
独立,事实上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和平、中立和独立”周恩来还补
充说,中国新任命的驻华盛顿联络处主任黄镇,将于5月20日动身赴
华盛顿,他将被授权就此事继续进行探讨②。
5月30日,黄镇到任后**次到白宫拜访尼克松,基辛格为尼克
松会见黄镇起草了备忘录,请尼克松在会谈时指出美国“现在面临着
巩固在越南和老挝停火以及尽快解决柬埔寨问题的挑战。否则将出
现纠缠不清的严重局面。在柬埔寨问题上,美国持有现实主义的立
场。但是如果这种局势持续下去,我们除了继续施加压力之外,没有
别的办法。这将损害我们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双方来说都是无益的。
这是一个表现中国建设性影响的机会”③。尼克松在会见黄镇时强调:
“越南和平协议的达成消除了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隐患。但是还有一个
重要的问题就是柬埔寨问题”。他强调了在柬埔寨、老挝问题上达成
协议的重要性,认为现在中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果双方让柬
埔寨的形势激化,在整个印度支那将重新爆发冲突,那将是一个悲剧。
美国政府设想的解决办法是让敌对的双方共存”④。后来,基辛格在会
见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联络处主任黄镇及代理外交部长姬鹏飞
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 本书特色 马基雅维里确实并不是表达类似上述观点的**人。这种观点属于一种政治思想与政治行为,它们跟社会政治生活本身一样年代久远。但是,马基...
《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内容简介:一位越战英雄,在离开战场三十年后,家庭圆满、事业有成,却为何自责悔恨、郁郁而终? 一
《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最早关于传统国家在防备和救济饥荒方面的作用的后传统分析的著作。作者魏丕信
模式识别中的核方法及其应用 本书特色 《模式识别中的核方法及其应用》是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模式识别中的核方法及其应用 内容简介 特征抽取步骤是模式识别系统的...
革命与限制: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领袖(1921-1927) 本书特色 《革命与限制: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领袖(1921-1927)》是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革命与...
不和谐的世界-国际问题研究文萃 本书特色 《不和谐的世界:国际问题研究文萃》: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系列丛书不和谐的世界-国际问题研究文萃 目录 逆水行舟三十载...
一个顶级特种兵的传奇,如果他是猎手,谁是他的猎物?如果他是猎物,危险又来自何处?我反复回忆1995年的那个夏天,高考结束之后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东方战争(1200~1860年)》是引进英国斯派尔蒙特出版公司出版的FightingTechniquesoftheOrientalWorld...
《汽车产品开发结构集成设计实战手册》内容简介:本书站在整车集成高度系统地介绍了整车开发结构集成设计概念、流程、跨专业系统的
抗战时期的四川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编写。抗日战争中,祖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其事迹将永远彪炳史册,万古流芳。四川人民为抗战的胜...
新战争 本书特色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具有旧特征的国家间战争似乎已经过时;国家不再是武装冲突的主角。那么,取而代之的是哪些活动家呢?本书作者用六章的篇幅分析了现代...
2007/2008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研究“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蓝皮书,书中具体包括了:美国对外战略的辩论和调整方向、俄美新一轮...
《记忆魔法师》内容简介:世界脑力锦标赛总冠军教练、“世界记忆大师”袁文魁,教你成为自己的记忆魔法师! 袁文魁作为六十多位世界
於日俄的大戰爭,敵我雙方都失去了眾多的生靈及財力,對於有如目前此種的大事業,日本男子只看到它的勝利,而這場戰爭具有什麼意
改革放言录 本书特色 本书是胡德平继《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之后,推出的另一重磅力作。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对改革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建议...
五朝门第 内容简介 甲寅十月,予生於江苏江阴,今九秩矣。生平顺挫,有足述者。予生之年,世界大战发于欧洲。后二十三年,甫卒业燕京大学本科,而卢沟桥之难作。友校如北...
苏共亡党之谜-从权力结构之伤到用人体制之亡 本书特色 苏联的解体,绝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也不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失败。而是苏联采用的极其封建落后的权力结构和选人...
在这光辉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的光影记忆 内容简介 重温银幕上的经典时刻,图写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岁月!500幅电影剧照,浓缩90年辉煌新闻出版总署庆祝建党90周年重...
《军事格斗技术》以制敌动作为重点内容。共分十章,其中包括:基础知识,踢打技术,摔打技术,徒手防短刀技术,徒手防抢技术,解
长征中的毛泽东及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本书特色 军事上长期推行的极左路线,违背了红军的实际和革命的实际,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留革命火种,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