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个移植过程,毫无疑问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也是我国近代生理学史、医学史,乃至科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一直以来,这一段历史很少有人问津,至今还没有人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书力图还原生理学早期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探讨国人对生理学的接受过程。
本书所关注的是医学的基础学科——生理学早期在我国的传播历史。1851年,来华医学传教士合信在行医之余,编撰了《全体新论》一书,向中国人首次介绍了西方的近代生理学。自此,生理学在我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过程。经过各方人士多年的努力,1926年,在协和医科大学内,成立了中国生理学会。这也标志着西方的近代生理学在我国正式建立了起来。这一段历史,既包含了当时西方的医学传教土们在行医之余进行基础学科传播的努力,也包含了国人从初识西洋生理到彻底接受的过程,更特别的是,它反映了近代中西医在学理上的争论与冲突,耐人寻味。
本书是在笔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本书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引言部分探讨了明末清初之时传教士传人中国的一些西方生理学知识。这为后来近代生理学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在后面的章节里,主要通过著作、报刊、教育、名词以及中医生理的接纳问题分别进行详述和讨论。通过这些内容,力图还原当时生理学早期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探讨国人对西方生理学的接受过程。
《近代生理学在中国(1851-1926)》内容简介: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个移植过程,毫无疑问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也是我国近代生理学史、医学史,乃至科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一直以来,这一段历史很少有人问津,至今还没有人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近代生理学在中国(1851-1926)》力图还原生理学早期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探讨国人对生理学的接受过程。《近代生理学在中国(1851-1926)》所关注的是医学的基础学科——生理学早期在我国的传播历史。1851年,来华医学传教士合信在行医之余,编撰了《全体新论》一书,向中国人首次介绍了西方的近代生理学。自此,生理学在我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过程。经过各方人士多年的努力,1926年,在协和医科大学内,成立了中国生理学会。这也标志着西方的近代生理学在我国正式建立了起来。这一段历史,既包含了当时西方的医学传教土们在行医之余进行基础学科传播的努力,也包含了国人从初识西洋生理到彻底接受的过程,更特别的是,它反映了近代中西医在学理上的争论与冲突,耐人寻味。
插图:此外,亦有国人有“内需”的情况。譬如在明朝末期,西国记法盛行,利玛窦因而在南昌传授记忆术。后来在巡抚陆万赅的“强迫”下,利氏便将他手边的记法翻译成《西国记法》。而有趣的是,陆万赅此举却并非对西方知识感兴趣,而是为了帮他的三个儿子应付科举。①可见,当时的记法引起了热衷于科举考试的国人的兴趣,西方的有关神经生理的知识也就顺便传了进来,这或许是国人最早会接受“脑主记忆”之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学者在谈到西方医学之传入时说道,“传教士不远万里提了一个篮子来到中国,篮子里所装的礼品中,碰巧有西洋的医药”。②而对于生理学而言,情况却并非如此,西方的人体生理学知识来到中国,绝非碰巧之事,而是各种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而对于这些传人的生理学知识,国人中真正接触到的并不多,除了王学权等几位医生以外,就只有少数的几位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了。当中国的这些士大夫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盖伦式的解剖生理学知识时,尝试融合者有之,拒绝接纳者也有之。但是在中医学界,尽管当时接触到这些西方生理解剖知识的人并不多,但是这些知识并没有完全被当作洪水猛兽,而是受到了一个相对善意的接待。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首先,当时西方医学的疗效并不比中医好,这也使得士大夫们对中医的信心没有被动摇,所以传人的这些解剖生理学知识,被士大夫们当作是对中医的有益补充而被接纳了。其次,盖伦的解剖生理中的“四体液”学说和“三灵气”说与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冲突并不大,其脑说以及解剖之类的知识可补中医的不足,却无法动摇中医的根本。因此传人的这些解剖生理学知识,也导致了早期“中西汇通”思想的产生。这些都为后来西方的近代生理学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明清之际的这一次传播,让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与中医不太一样的看待身体的方式。或许因为当时西医还并不高明,也或许是因为要对中国已经流传千年的传统形成挑战绝非短时间可以完成之事,这一次传教士们带来的生理学,只是在水里荡起了一些涟漪。后来随着清政府的禁教,这些涟漪很快就恢复平静了。然而这些洒下的种子,也给两百年后再一次传人中国的西方生理学,埋下了伏笔。
袁媛,女,1976年生。1997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系生物工程专业。2003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科学哲学硕士学位。2007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后在东华大学任教至今。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医学史。已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量子力学-II 本书特色《量子力学(ⅱ)(精)》是一部内容丰富、贯通中西的综合性量子力学专著,根据作者20多年来在德国和中国开设量子力学讲座和相关研究成果提炼而...
现代地图学教程 本书特色 《现代地图学教程》是作者在长期从事地图学教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9章,主要包括:现代地图学引论,地球空间与数字测绘,地图投影及...
有机化学-(中文版) 本书特色 本教材参考了国外一些原版教材,按照编者的教学实践、教学经验和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也吸收了国外名教材的优点与有机化学的新成果,...
突厥历法研究 本书特色 路易·巴赞先生的这部名着是他于1972年在巴黎第三大学通过的国家级博士论文《古代和中世纪的突厥历法》一书的修订本。在本书中,路易?巴赞先...
纳米铝二元团簇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本书特色 《纳米铝二元团簇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可供化学、材料、物理专业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研究生阅读参考。纳米铝二元团簇...
古生物学导论 内容简介 《古生物学导论》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主导,追踪国际古生物学发展前沿,吸收了与古生物学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和地质学的*新研究成果,从古生物学的...
化学实验员简明手册-化学分析篇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七章,着重介绍了实验中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如定性分析方法、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有机物定量分析...
现代基础化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面向21世纪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改革新体系模式(以物理化学为枢纽的两阶段课程体系)中**门化学课程教材。本教材融入了物理化学原理的初步...
认星识历-古代天文历法初步 内容简介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茫然不知者矣。”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缺失,使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艰难掣时,囫囵吞...
《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既是对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工作的批判,又可作为学生或研究人员的概念手册。在这部引发争论的著作中。一位著
本书比较了古希腊与古中国身体论述及其文化根源。身体在中国医家眼中是全身孔穴、由一条条经络联系而成;西洋医家看到的却是肌肉
文化视野中的科学史 本书特色 江晓原编著的《文化视野中的科学史》收录了大量考察人类科技文化发展状况及中国科学史研究中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的学术文章,其中不乏对人们...
混沌动力学基础及其在大脑功能方面的应用 本书特色 混沌动力学已发展成相对完备的体系,并在众多应用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有关混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阿尔法与奥米加-寻找宇宙的始与终 本书特色 本书真实记录了数百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轨迹,包括*初的宇宙学:神的黄金时代;第三次宇宙学革命开始:癫狂的宇宙;更暗:奇...
理论力学(I)(第7版) 本书特色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理论力学1(第7版)》初版于1961年出版。通过40余年的不断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了...
力学-第1卷-英文影印版.原书第2版 本书特色 c.基特尔、w.d.奈特、m.a.鲁德尔曼编著的《伯克利物理学教程(si版第1卷力学英文影印版原书第2 版)》除...
《从零起步学电子(第2版)》是由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ARRL)出版的《UnderstandingBasicElectronics》(第2版)的中文译本。本书是一...
基本检验技术及仪器学实验指导 本书特色 本书为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之一。内容包括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常用、*基本的检验技术,同时也包括适应...
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第三版) 本书特色 本书自1988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热诚欢迎。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本书有助于初学者确切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
物理学家用微分几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物理学家写的一本微分几何,是在1990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将原版14章扩充到了23章。全书分为三部分。本书适合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