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百花时代

1956:百花时代

作者:洪子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1

评分:8.7

ISBN:978730115371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1956:百花时代》里所要评述的,是发生于1956年的中国的文学现象。这一年及1957年上半年,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出现了带有新异色彩的理论主张和创作。这期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曾被人称为“百花文学”。仿照这一称谓,我们可以将所要评述的这个历史时间,称之为“百花时代”。

这个称谓的由来,主要的根据,当然是因为在这一年里,毛泽东提出了并开始实施被称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这个方针的提出,有着国际上的和国内的深刻的背景。它的名称,采用了一种描述性、想象性的修辞方式来表达,并与中国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历史情景(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相联系。这一比喻性概念,以及它的提出过程中对内涵的不断限定与修正,使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相距甚远,也让具有不同立场的人,在这一口号之中安放各自的期望,寄托各自的想象。总之,这是一个有着多种可能性的“时代”。这个“时代”勾起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的憧憬。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空间似乎一下子拓展了,变得开阔了起来。历史也许并没有单一的主题,但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应该说是有相当一致的意向。

精彩摘录

最重要的一点是,有的人担心这里隐蔽着某种谋略,如当时有人所言,他们的顾虑重重,是怕打击报复:“鸣放三部曲,一放;二收;三整。”他们对提出这一方针的中央倒是信任的,但是,“党的领导人不都是毛主席、周总理,和尚不是著萨,菩萨是经过苦修苦炼的,炉火纯青,和尚修炼时间不长。何况打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还处在“摸底阶段”,“他们还在猜测,这是真放还是假放。如果是真放,放多少,放了以后还收不收,放是手段还是目的,是为了繁荣文化学术还是为挖思想、整人,以及哪些问题能争鸣,哪些问题不能争鸣”等。

——引自第52页


同期,还翻译转了苏联(く共产党人》杂志在上一年发表的专论:《关文学艺术中的典型同题》。这篇专论,不指名地批评了马林料大的观点。1952年10月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当时苏共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马林科夫作了《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其中谈到文学艺术时说:“文学家和艺术工作者必须时刻记住,典型不仅是最常见的事物,而且是最充分、最尖锐地表现一定社会力量的本质的事物……典型性是与一定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相一致的;它不仅仅是最普遍的、时常发生的和平常的现象。有意识地夸张和突出地刻画一个形象并不排斥典型性,而是更加充分地发掘它和强调它。典型是党性在现实主义艺术中的表现的基本范围。典型问题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

——引自第138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