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性中国人

易性中国人

作者:曹世潮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2010-10-01

评分:5分

ISBN:9787547302309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易性中国人 内容简介

为什么中国文化能数千年生生不息?
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学术自春秋战国以来,有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后却只有孔子的学说独步天下?
为什么中国文化具有如此强大的统摄化合的能力,连游牧民族也日渐认同,*后多融入其中?
为什么中国人玄性发达,对无形、无限、无量、无际、无上的东西能看得很明白,对老子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心领神会,能自觉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这样一种文化统合十多亿人,且无流无派浑融为一,原因何在?答案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易”。

易性中国人 本书特色

此,易性深刻地落实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将天人合一视为生活的*高理念。皇帝讲“奉天承运”,百姓讲“顺天应人”,即便是强盗,也放不下“替天行道”。易性就在此落实与展开,中国文化的全部精华都在这里。
为什么中国文化能数千年生生不息?
为什么中国文化具有如此强大的统摄化合的能力,连游牧民族也日渐认同,*后多融入其中?
为什么中国人玄性发达,对无形、无限、无量、无际、无上的东西能看得很明白,对老子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心领神会,能自觉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这样一种文化统合十多亿人,且无流无派浑融为一,原因何在?答案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易”。

易性中国人 目录

序什么是易性
前言易性中国人
**章易性的形成
自然模塑
心性发达
信奉生、活
第二章顺天应人
顺天
应人
因应成性
第三章人生境界
正常生活
伦理遗风
天然自在
第四章文化气象

易性中国人 节选

《易性中国人》内容简介:为什么中国文化能数千年生生不息?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学术自春秋战国以来,有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后却只有孔子的学说独步天下?为什么中国文化具有如此强大的统摄化合的能力,连游牧民族也日渐认同,*后多融入其中?为什么中国人玄性发达,对无形、无限、无量、无际、无上的东西能看得很明白,对老子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心领神会,能自觉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一种文化统合十多亿人,且无流无派浑融为一,原因何在?答案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易”。

易性中国人 相关资料

心是什么,中国人以为仁而已。仁是什么?中国人以为活着而已。生、活为仁,死、灭为不仁。自身麻痹,不知痛痒,谓之“不仁”,所谓麻木不仁,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人把种下去就能生长的桃、杏之核,称之为“桃仁”、“杏仁”。这就是说,有生的可能和希望可称为仁。生、活之基本状态是心性。心性就是人中正的生活状态。它不空虚、不超越,不使人成为神的奴隶;它不机械不唯物,不使人为物质驱使。它就是天地之中的人。中国文化居中,所以人性特别发达,心性特别发达,情感特别发达,伦理特别发达。中国人对生活、生命、生意特别重视。这种文化个性的生成与自然环境有关联,与中国文化的观念和方式有更深层次的联系。古人说:“天地之大德日生。”生即为仁,因而生是宇宙间活的精神,又昭示出其真正的德,是天性之一。中国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一种活泼的精神,由此可以体会到天地之美、之德、之道、之性、之本。中华民族在中国文化精神影响之下生出对心性的热衷和执著,因而在生理和物质上的追求是不足的,在精神与宗教上的追求也是不足的,唯一充沛的是其在心性上的追求,极其热烈,极其充分,达到了极致的地步。中国文化,其心性、艺术性、伦理性、情感性蓬勃发展,相互涌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心性生活是中华民族的基调和核心,它在那里规定着这一民族的精神、情感和物质的生活方式,组织和设计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方面。中华民族生活在这里,他们已使这一环境改变得有情有义,心性勃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劳作、产品、状态、符号、样式、场景都已经被这个民族的心性所设计,所投射,是这个民族的情性和心性与之对话的结果。它与它的主人互相照应,使他们感觉舒服、舒畅、心满意足。中国人的主流生活是心性化的。中国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对事物的感受提升到情感状态,成为一种情景,与心性呼应。中国人认为万物有情,时间、地点、事件,今年、明年、去年,今天、明天、后天,傍晚、黄昏、夜晚。月之阴晴圆缺、天之风雨雷电、地之草木虫鸟都与情性有关。现实的环境、物质的环境都被情感所浸泡,所熏染,一言语、一符号、一叹息、一行为,只要它们唤起人们的情感波动,只要它们能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人的心就会为之感叹、感动。

易性中国人 作者简介

曹世潮,祖籍奉化,以一二分析命运,故人称奉化一二先生。以玄性知玄微,为玄学大家,由此通晓二十余国文化个性及命运。著有《文化战略》《心时代》《我们的命运——以往六千年及未来一百二十年》《终极竞争力》《易性中国人》《玄》等十余种著作。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有论文发表,曾在清华、北大、复旦、岳麓书院等多地演讲。近年来专一著述,致力于对人类个性及命运的研究。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