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考古学

中国天文考古学

作者:冯时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11

评分:9.2

ISBN:9787500459194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冯时,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考古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和天文考古学,旁涉商周考古学、商周史、前秦思想史、科孤及历史文献学。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金文文献集成》。

作品目录

三版自序
再版自序
自序
第一章 天文考古学概论
第一节 天文考古学的理论特点
一、天文考古学的定义
二、天文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三、天文考古学的理论内核
四、天文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五、天文考古学的目的
六、 中国天文考古学的任务及主要课题
第二节 天文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天文与人文
第一节 中国天文学的传说时代
一、战国楚帛书创世章释读
1.释文
2.考证
二、原始古史观与原始创世观
第二节 上古巫觋历史的背景与实证
一、巫觋通天
二、殷周时代的巫与王
第三节 天文占验
一、占星术的起源
二、分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章 观象授时
第一节 有关恒星观测的两个基本概念的讨论
一、天球坐标
二、岁差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天极与极星
一、北斗建时法则
二、天极与极星之原始
三、早期北斗遗迹
四、新石器时代礼器图像中猪母题的天文学阐释
五、太一与帝俊 第三节 历法起源考
一、先秦时代的火星观测
二、太阳崇拜与原始历法
三、 良渚文化立鸟图像探赜
四、四时与四神
五、《尧典》历法体系的考古学研究
六、殷卜辞四方风研究
1.四风与八风
2.卜辞四方风名考释
3.分至四气与四时
第四章 古代天文仪器
第一节 候气法钩沉
一、律管吹灰
二、新石器时代骨笛的天文学意义
第二节 圭表测影
第三节 秦汉日晷研究
一、辨方正位
二、 曰晷复原
第四节 漏壶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章 奇异天象
第一节 殷代月食考
一、殷代武丁时期五次月食卜辞研究
1.乙酉月食
2.庚申月食
3.甲午月食
4.壬申月食
5.癸未月食
二、殷代武丁时期五次月食时间考证
第二节 殷代日食考
一、殷卜辞“哉”与“日有哉”的解读
二、殷代乙巳日食的考定
第三节 日珥、曰冕与太阳黑子
第四节 彗星观测第
六章 星象考源
第一节 星与象
第二节 二十八宿起源研究
一、二十八宿的基本概念
二、二十八宿的起源时间
三、二十八宿的起源地点
第三节 古老的天官体系
第四节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诸遗迹的天文学研究
一、星图考证
二、盖图复原
三、殉人与“三子”
四、巫觋通天之再现
第五节 四象起源考
一、东宫苍龙
1.苍龙戏珠的底蕴
2.龙星原始
二、西宫白虎
三、南宫朱雀
四、北宫玄武
1.神鹿的由来
2.灵龟与蛇
第六节 天文星图的产生与发展
一、圆式星图
二、横式星图
三、中西合璧的天文图
第七章 早期宇宙模式
第一节 天圆地方
第二节 红山文化三环石坛的天文学研究
一、三衡图与“周髀”
二、圜丘与方丘
第八章 天数发微
第一节 “太极图”真原
第二节 重睹“洛书”
一、史前八角纹与上古天数观
二、古式溯源
第三节 殷墟易卦卜甲研究
一、 卜甲内容的解读与考证
二、卦画试解
三、易卦卜甲与式盘
四、易卦卜甲与帝乙归妹
征引书目简称
三版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冯时,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考古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和天文考古学,旁涉商周考古学、商周史、前秦思想史、科孤及历史文献学。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金文文献集成》。

精彩摘录

从宇宙浑沌不分到四时诞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梦梦墨墨,盲章弼弼”,这是宇宙浑沌无际的状态;其后伏羲、女娲分立天地,禹、契戡划天地,终使地平天成,这是天地的开辟;天地分立自有阴阳之别、而万物之化育也为阴阳之协和,这是阴阳的形成;最后四神定立四时,完成了创造世界的第一步工作。这一创世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礼记·礼运》:“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淮南子·天诠言训》:“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太一借喻天地未分之浑沌元气,这也正是帛书作者所认为宇宙的原始。

——引自第60页


巫是古代社会中沟通天地的人物,因而他的主要职务就应该是考察天象,这其实是使其具有某种“神性“的先决条件。换句话说,巫在先民社会中的地位的取得并进而巩固,并不在于他是否能够依靠自己的简单劳动成为部族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而取决于他在观象授时的活动中,通过寻找天象与人间祸福的某种联系而作出预言的正确程度。显然,对于生产季节的准确把握,对于天灾人祸的及时示警,在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早期社会是为先民迫切需要的,这使巫这样一种身怀特殊技能的特殊任务以及由这些特殊任务组成的特殊集团无可争议地成为部落的主宰和政治领袖,与此同时,早期天文学也就被动地顺随着他们这种以星占位目的的观象活动而缓慢地发展,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摆脱星占术的羁绊。

——引自第97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