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风云录

两晋风云录

作者:潘太史

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出版年:2010-11-01

评分:5分

ISBN:9787802236509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两晋风云录 内容简介

《两晋风云录》是潘太史近期完成的一部力作,同时也是作者多年以来对历史研究的结晶。这实际上是一部《资治通鉴》的精华本,对将近三百万字原文进行了精心梳理,从西晋一直写到五代结束,时间跨度大约为七百年左右。《两晋风云录》正是系列史学作品《天下风云七百年》中的**部,从西晋建立前后起笔,一直写到前秦衰落。

两晋风云录 本书特色

《两晋风云录》:这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过渡期,是华丽世前的血色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分裂,权术与杀缪的年代,大一统前的纷乱更留下深刻启示,这是一个民族融合,宗教,文化,科技大发展的时期,为辉煌的后世奠定牢固的基础。三国末期诸葛这为何明知敌强我弱仍然坚持北伐,五胡乱华的历史背景及西晋覆灭的根源,晋初期王马共天下,有何历史 魇因,帝王术中赦季布,斩丁公的运用法则,长江防线在南北战争中的实际作用到那底如何,容斋随笔,中关于“取蜀将帅多不利”的说活是否确切,冉闵杀胡人的历史真相,桓温为什么距长安咫尺而不水王猛为什么不追 随桓效力江东。

两晋风云录 目录

**篇西晋兴亡
**章三分天下成一统
一、攻守逆转蜀先亡
二、王溶楼船下益州
三、魏晋世风尚清谈
第二章骨肉相残乱中原
一、复辟分封种祸根
二、后宫外戚乱朝纲
三、八王之乱助衰落
第三章五胡乱华西晋终
一、五胡由来
二、巴氐开国
三、刘渊称帝
四、洛阳沦陷
五、回光返照

两晋风云录 节选

《两晋风云录》是潘太史近期完成的一部力作,同时也是作者多年以来对历史研究的结晶。这实际上是一部《资治通鉴》的精华本,对将近三百万字原文进行了精心梳理,从西晋一直写到五代结束,时间跨度大约为七百年左右。《两晋风云录》正是系列史学作品《天下风云七百年》中的**部,从西晋建立前后起笔,一直写到前秦衰落。

两晋风云录 相关资料

三国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以后,蜀汉丞相诸葛亮就意识到自己当前所面临的严重危机,而这是他当年在为刘备谋划《隆中对》时所始料不及的。诸葛亮曾在《隆中对》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霸业可成矣,汉室可兴。”诸葛亮当初的战略是极其明确的,即使具备了两路夹攻的条件,还须“天下有变”。但是在他主政以后,随着刘备、关羽等人先后亡故,实力大损;荆州已为孙权所有,虽然还保持着同盟关系,但在协调作战方面肯定不会十分得心应手,客观情况要比他原先的预想严峻得多。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谨慎,在军事上则更是如此。但是他面临这种不利的态势,非但没有采取任何看似稳妥的守成之策,反而向强大的敌人主动发起了进攻。如此一反常态的做法其实不难理解,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只不过一直为人所忽略罢了。请大家先看原文:“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屯将七十余人,武骑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所独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由此可见,诸葛亮已经认识到四川地险而民怯,如果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扩大疆域,拖到第二代、第三代,不要说进取中原,就连守住四川都很成问题,所以他才改变了原先的战略,变得异常积极主动。大概是想利用尚存的“四方精锐”先占领关中,至少也要打下甘、凉二州,得到当地骁勇善战的兵员,才有希望在将来取得最后的胜利。关于西蜀“地险民怯”的问题,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断证明了这一点,而同时代的人中也不乏有识之士。当年,曹操击败张鲁以后,主簿刘晔就曾经奉劝他尽快进军,以便得陇望蜀。据《资治通鉴》记载,主簿刘晔日:“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操不从。居七日,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虽守将斩之而不能安也。”正是由于曹操当年贻误战机,才使新生的蜀汉政权避免了一次灭顶之灾。诸葛亮既然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任何守成之策都无异于坐以待毙,所以便不惜一切代价向曹魏发动了攻势,虽然他的北伐并没有取得成功,但在很大程度上却锻炼了士兵,也使敌人摸不清蜀国的虚实而被迫长期居于守势,从而为蜀汉政权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姜维作为诸葛亮军事方面的继承人,他后来之所以在形势更为不利的情况下仍然长期坚持主动出击的战略,其中虽然不乏利用战事以达到拥兵自重的目的,恐怕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