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近代诸子学的兴起》乃民国时期“诸子学”史料汇编,辟为四编:民国“诸子学”兴起的缘由;西学视野下的民国“诸子学”;民国“诸子学”的方法、评论与论争:民国“诸子学”的主要成就。该书较为详实地再现了民国时期“诸子学”研究的学术成就和理论方法,对于当代的国学研究,颇有助益。
民国诸子学不惟因其特殊性而彰显的思想价值,更在他们关心的问题及困扰他们的难题,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与解决,这构成了传统文化研究关注的核心命题。
本书乃民国时期“诸子学”史料汇编,辟为四编:民国“诸子学”兴起的缘由;西学视野下的民国“诸子学”;民国“诸子学”的方法、评论与论争:民国“诸子学”的主要成就。
下乡之后,不知不觉之间便整整住了五个月,白果树的叶子逐渐翻黄,气候寒冷了下来,又到了要作进城打算的时候了。但我所想写的东西却还没有完毕。我想写《名辩思潮的批判》,企图把先秦诸子关于名辩的思想综合起来加以叙述。我不想把所谓名家的惠施、公孙龙诸人孤立起来看,也不想对于墨家辩者毫无批判地一味推崇,那种非辩证法的态度是我在整个研究中所企图尽力摒弃的。这工程比较艰剧,但我不能再推延了,很想火迫地把它完成,因为时局一天一天地严重了起来,敌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企图快要如愿,似乎不能容许我再有多的余暇来,在旧纸堆中出没了。十一月六日我一个人进了城,准备参加第二天的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的庆祝。在城里住了九天,研究工作是完全停顿了。十九日往北碚看舍予兄,来回又耽搁了三天。认真“开始写《名辩思潮的批判》”是二十九日。在这时桂、柳相继沦陷,敌人还有西进的模样,一般人都有惶惶然不可终日的情形。逃难呢?上山呢?大家都在那儿认真考虑着。我在这时候却于十二月四日又把全家搬进了城。有的朋友感着奇怪,他问我:“别人都在下乡(逃难)的时候,你怎么又搬进城来了?”我的回答是:“敌人不会来的。”我的这个预言倒当真猜中了。(理由很简单,日寇和蒋政权是狼狈为奸的,他何必来?)进城后的第三天,我又开始继续写作,是关于庄子的部分。但来访的友人很多,“仅一着手,即有人来,进行很不顺畅”。八日“独山克复消息传出”,群情稍见稳定。接着上司下司亦有相继克复的消息。外界传言:“西犯之敌,人数极少,只御单衣短裤,盖准备南下广东,误向西来者。”这样重庆的生活经过一番甚嚣尘上之后,似乎又像洒了水的一样了。然而我自己的生活却是相反,日日为人事繁忙,倒弄得甚嚣尘上,很难得安静下来了。文章一天写得一两页,一两行,或甚至一两字。艰涩得比钻石磴似乎还要费力。就这样一直拖延到一月中旬(是那一天,日记里失记),才勉强完了卷。
%宋洪兵,1975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师。出版专著《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下乡之后,不知不觉之间便整整住了五个月,白果树的叶子逐渐翻黄,气候寒冷了下来,又到了要作进城打算的时候了。但我所想写的东西却还没有完毕。我想写《名辩思潮的批判》,企图把先秦诸子关于名辩的思想综合起来加以叙述。我不想把所谓名家的惠施、公孙龙诸人孤立起来看,也不想对于墨家辩者毫无批判地一味推崇,那种非辩证法的态度是我在整个研究中所企图尽力摒弃的。这工程比较艰剧,但我不能再推延了,很想火迫地把它完成,因为时局一天一天地严重了起来,敌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企图快要如愿,似乎不能容许我再有多的余暇来,在旧纸堆中出没了。十一月六日我一个人进了城,准备参加第二天的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的庆祝。在城里住了九天,研究工作是完全停顿了。十九日往北碚看舍予兄,来回又耽搁了三天。认真“开始写《名辩思潮的批判》”是二十九日。在这时桂、柳相继沦陷,敌人还有西进的模样,一般人都有惶惶然不可终日的情形。逃难呢?上山呢?大家都在那儿认真考虑着。我在这时候却于十二月四日又把全家搬进了城。有的朋友感着奇怪,他问我:“别人都在下乡(逃难)的时候,你怎么又搬进城来了?”我的回答是:“敌人不会来的。”我的这个预言倒当真猜中了。(理由很简单,日寇和蒋政权是狼狈为奸的,他何必来?)进城后的第三天,我又开始继续写作,是关于庄子的部分。但来访的友人很多,“仅一着手,即有人来,进行很不顺畅”。八日“独山克复消息传出”,群情稍见稳定。接着上司下司亦有相继克复的消息。外界传言:“西犯之敌,人数极少,只御单衣短裤,盖准备南下广东,误向西来者。”这样重庆的生活经过一番甚嚣尘上之后,似乎又像洒了水的一样了。然而我自己的生活却是相反,日日为人事繁忙,倒弄得甚嚣尘上,很难得安静下来了。文章一天写得一两页,一两行,或甚至一两字。艰涩得比钻石磴似乎还要费力。就这样一直拖延到一月中旬(是那一天,日记里失记),才勉强完了卷。
宋洪兵,1975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师。出版专著《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中韩佛教交流史卷-中华佛教史 本书特色 由魏常海编著的《中华佛教史(中韩佛教交流史卷)(精)》分为九章,从“中韩文化交流概说”到“义天入宋求法与高丽教宗的振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理论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元哲学、认识论、历史观、伦理观、中国化为专题,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展望在...
新国学研究(第5辑) 内容简介 “新国学”是在原有的“国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国学”是在西方文化输入中国,为了将中国学术与西方学术(“西学 ”)区别开来...
中国华教史籍,恒与列朝史事有关,不参稽而旁者之,则每有窒碍难通之史迹。此论将六朝以来史学必需之佛教史籍,分类述其大意,以
喝茶解禅 内容简介 茶是生命惊喜的邀请,而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美丽的茶宴。茶既古代又未来,有灵性也有个性。它*绝妙之处就是能跟人、水、周遭,还有茶器之间产生微妙互动...
李叔同-心与禅(35.00) 本书特色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定慧双修,身心康宁。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
马一浮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对马先生的生平及学术活动作了详细介绍,对其儒学思想作了客观而系统完整的论述,并把其思想放在中西文化交汇和新儒学发生发展的社会文化大...
图解高岛易断-《易经》活解活断500例-图解经典34(居家必藏版) 本书特色 占倒丰富:高岛亲断占例500个,每个都经过历史检验准确无误占事明了:问营商、问学业...
佛教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称之为“三学”,认为一切法门尽摄于此,应当精勤修学。这中间,戒、定属
末法时代,歧说遍地,信众之中也多是只认金装不认佛,怎样辨别歧说,只有从真经入手。读经本来就是重要的修行,把真经读透,自然
《王国维集(套装共4册)》收集齐全,编校精当,既是学者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又是青年学子提高人文素质的基本教材。书中提供了
《中国命理学史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研究》用现代的观念和语言,探寻和叙述传统命理学的发展历史;探寻和揭示传统命理学发展的历
悲剧哲学家尼采 本书特色 尼采在自传《看,这个人》里,自称为“**个'悲剧哲学家',与悲观哲学家正相敌对。”这里所谓的“悲剧”,是指希腊式的刚毅的悲剧,即意示人...
南华真经副墨,明陆西星着。陆西星为道家一代学养兼深之宗师,以其精修内外丹法,融通儒释道三家要旨,造诣高超,深契道妙,故于
周秦《尚书》学研究 本书特色 周秦时期是《尚书》学的源头时期,所存相关《书》学史料及一些《书》学问题长期以来多存有真伪之辩、先后之争。作者对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中...
圣经的故事 精装插图本 本书特色 《圣经》是人类伟大的遗产。它并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却是众多文学书、哲学书和历史书的智慧之源。 《圣经》原典的...
经学视野下的《史记》与《周易》《春秋》 本书特色 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命,要绍继并效法孔子作《春秋》,司马迁的心灵深处一直蓄积着做第二个孔子的理想。司马迁多次揭...
儒教天道观-第九辑 本书特色 天道观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儒教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什么是天道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著作,都认为天道就是自然规律。由石...
老庄新论(修订版) 本书特色 《老庄新论》一书,是陈鼓应教授对老子与庄子研究的力作。作者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观点较为新颖,且多有独到之处,如提出道、儒、墨、法互补与...
《易经的智慧》共分六部,第一部《从开天辟地到师忧比乐》,从乾坤定位开始展开,讲述始生之难,蒙以养正,待机之道,争强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