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缘起深般若

四重缘起深般若

作者:谈锡永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2010-12

评分:9.3

ISBN:978750805174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作品目录

总序(谈锡永)序言(谈锡永)修订版说明(邵颂雄)前言第一章 解说《心经》 一、般若的体性与修证 二、《心经》辑译 三、佛与菩萨的三摩地 四、五道十一答 (一)利根与钝根 (二)瑜伽行的四种所缘境事 (三)资粮道的现证 (四)加行道的现证 (五)见道的现证 (六)三解脱门——说见道至修道的过渡 (七)修道的现证 (八)无学道的现证 (九)密咒道的现证 五、般若咒义 六、认许与随喜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一、空性与缘起 二、四重缘起观 (一)总说 (二)业因缘起 (三)相依缘起 (四)相对缘起 (五)相碍缘起 三、四重缘起观的例证 (一)不生不灭 (二)不常不断 (三)不一不异 (四)不来不去 四、结论 附录一 七十空性论疏 附录二 中观口诀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一、瑜伽行的基道果 二、法相 (一)前言 (二)三自性相无自性 (三)三无自性有自性 (四)转依 三、唯识 (一)陈那与唯识今学 (二)关于自证分 (三)四正加行 (四)唯识与法相 附录 《三自性判定》略释第四章 如来藏 一、何谓如来藏? 二、如来藏与阿赖耶 三、龙树说法界 四、不增不减 五、如来藏九喻 六、不二法门附录 法界赞后记一附录 1 藏译本《七十空性论疏》 (北京版《西藏大藏经》no.5231) 2 藏译本《中观口诀》 (北京版《西藏大藏经》no.5324) 3 藏译本《法界赞》 (北京版《西藏大藏经》no.2010)
· · · · · ·

精彩摘录

蕴、处、界的自性空,皆如色法的例从而现证,这现证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现证色空的“即是”;第二个层次是现证色空的“不异”。在略本译文中,这两个层次的次序颠倒过来,不过这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详本是先说浅,后说深;略本是先说深,后说浅。【……】资粮道上的观空,是观“实法自性为空”。于一切法,未入道的人都看成是实法,这所谓“实法”,便即是修瑜伽行时的所缘境事。于所缘境作分别,由是抉择,便即是观实法自性为空。以色为例,即由“色空”起观(这在宁玛派的修习,则说为“现空”,范围较“色空”为广)。先观二者为“即是”,然后深一层次观二者实为“不异”,由是即可抉择色空不是两种对立的自性。什么叫做“色即是空”?一切色法的自性,即是空的自性,那就叫做“色即是空”。对这句话可以解释一下。我们认识一切事物,其实只认识到它的相状与功能,而实未曾接触到它的自性。什么是水性?如果说,水会流动,那便只是水的动相;如果说,水能浮舟,那便只是水的功能。所以,我们立刻就可以将水来作为“所缘境事”,在观察中加以分别,我们就会知道,诗人咏水、画家画水、水上人家认识水,无非都只是水的相与用。从来没有一位诗人可以咏出水性,从来没有一位画人可以画出水性,也从来没有一位水上人可以说出水性。可是,我们却执持着水的相状与功能,将水看成是有“水性”的实法。一个擅长游泳的人,即便说为熟悉水性,其实他所熟悉的无非只是水的动态。那么,水到底有没有水性(自性)呢?有,水的自性即是空的自性(当然不只是水,蕴处界的自性,都即是空的自性)。这句话怎么说?一切我们看成是“实法”的事物与现象,无非只是有功能的事物与现象,它的自性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同于空(śūnyatā)。用“空”来形容,是不得已,因为根本无可说,若要说时,勉强只能说之为“空”。空的梵文,即是“零”的意思。空即是零。如今许多...

——引自第21页


不否定世俗有而见一切法于空性等八事中为无,那即是见道菩萨所现证的般若波罗蜜多。在这时候,世俗有的成立,是由“相碍”而成立,即是由超越“法能相”而成立,而非超越“法性能相”而成立;即是超越阿赖耶而成立,而非超越如来藏而成立。法能相与法性能相,是弥勒的道名言。法能相即是虚妄分别,法性能相即是真如。【……】然而佛家的修证并不以此为究竟,因为般若波罗蜜多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分别,即在于对真如的性相用作不作分别。若仅能分别性、相、用而现证,那只是般若波罗蜜多,若能性、相、用三无分别而现证,才能现证深般若。是故在由八事中见蕴、处、界为无的基础上,初地菩萨尚须修证性相用三无分别。因此,就有《心经》的三节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亦无无得。无无明一节,是由性与相无分别去现证;无苦集灭道一节,是由相与用无分别去现证;无智一节,是由性、相、用三无分别去现证。这三节经文,即是由见道过渡至修道阶段的修学,亦为修道上九个道地(由二地至十地)菩萨的基本修学(因为这九个地位的菩萨其修学为“反复观照真如”)。

——引自第41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