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写了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许多探险家、地理学家、旅行家在非洲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探险之旅——英国旅行家塞缪尔·弗格森核实前人探险的成果,乘坐自行设计的热气球,一路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人类的一个奇迹。故事中对非洲大陆的风景描写十分生动细腻,融科技知识于有趣的故事之中。
《气球上的五星期》是作者儒勒·凡尔纳的**部科幻小说,书中描写19世界初期,神秘的非洲大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探险家。本书主人公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乘热气球横越非洲,他与好友及仆人做好准备,一起开始了这段神奇的空中历险。本书对非洲大陆的风景描写十分生动细腻,充满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关怀。作者还通过主人公之口,为读者详尽介绍了所乘气球的技术结构,融科学知识于有趣的故事之中。
译序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
1900年,《环球旅行八十天》(原译《八十日环球记》)首次被成中文,从此,儒勒·凡尔纳这位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逐渐被中国读者广泛接受,他的《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的系列科幻小说不断地被译成中文,有的小说还有多个译本。以《气球上的五星期》为例,在本人着手翻译这本小说之前,就已经有了五六个中文版本。凡尔纳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大凡上过几年学的人,没有不知道这位大作家的。那么,现在出版社又组织力量重译这部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尤其是在电视、音像视频等大众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能吸引人的书籍越来越少,凡尔纳还有足够的魅力鼓起人们的读书热情吗?
当代法国科幻作家韦尔贝指出:“人人都在说青年人不读书了,可是应该问问他们有什么书可读。”能不能鼓起人们的读书热情,问题在于有没有熔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炉的好书,而凡尔纳的小说情节惊险、人物生动,正属于这一类既健康又有趣的好书。《气球上的五星期》虽然是凡尔纳的第一部小说,然而其中已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书中的内容极其丰富,它涵盖了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甚至烹饪等多种学科知识,还把生活的经历、见闻都贯穿其中。这部小说还是一本对青少年进行理想道德教育的极好教材,弗格森不畏艰险,勇于创新,为科学探险的献身精神;乔为了他人的安全勇于牺牲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面对各种艰难困苦,三位主人公互相鼓励、团结友爱的精神;为了挽救法国传教士,他们甘愿舍弃对于他们的生命安危至关重要的100多斤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建设美好社会,我们不但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还需要仁爱之心。
读凡尔纳的小说,除了可以学到各种自然科学知识,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外,还能培养和激发人的想象力。凡尔纳的想象力是非凡的、甚至是神奇的。他从小就想成为一个航海家,盼望到外面去周游世界,但是他的理想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于是他只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小说创作中翱翔漫游。凡尔纳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大部分都来自于他令人难以置信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力能使他置身于小说故事发展需要的任何时间和地点。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小说中的一些描写,哪怕是细枝末节的事物,都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而且形象栩栩如生,十分逼真。例如,他在《气球上的五星期》中关于尼罗河源头的精确描述甚至让一些学者都感到迷惑不解,因为直至小说发表时,欧洲的科学家和探险家们才完成对这个地区的考察。
读凡尔纳的小说,就是跟随他的想象,与他一起“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在凡尔纳一生创作的上百部小说中,每一座岛屿都非常神秘,而一个火山口可以让你深入到地球的中心,一艘潜水艇可以让我们在海底畅游两万里……借助于他的想象力,我们看到了燃烧的群岛,阿尔卑斯山上出现的一座城堡,藏在马尾藻海深水里的一条海蛇……跟着他,我们乘气球五个星期穿越非洲大陆,八十天环游地球,再从地球到月球,去见识精彩纷呈的奇异世界。
而去见识这个精彩纷呈的奇异世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凡尔纳是激发读者想象力的能手,他知道怎样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藏于少年儿童身上的想象力。凡尔纳小说中所展示的一切都令读者感到十分新奇,有他那些千奇百怪的事物相伴,孩子的童年变得特别温馨,因为孩子从此有了一种想象未来的自由。基于这种自由,一个人带着他的梦想从儿童走向少年,从少年走向成年,然后放飞自己理想。读着凡尔纳的小说,借助于小说中假想的力量,读者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会很快摆脱懵懂无知的状态,让智慧的火花自然绽放。《醉舟》的作者阿尔蒂尔·兰波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被认为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从凡尔纳那里获得创作灵感的诗人,《醉舟》中表现的海上奇观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兰波到当代作家索莱尔斯,凡尔纳在法国文学史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想象力不仅对文学创作意义重大,它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力。很多人是读着他的小说长大的,他们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记者、科学家、旅行家、航天员、导演、画家、作家,并走向事业的成功。在世界上,有无数的人都应将自己的事业归功于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有些人甚至可以说若没有凡尔纳,就不可能有他们的事业。希望随着《气球上的五星期》又一个中文版本的问世,凡尔纳这位非凡的科幻大师能再一次走近中国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读者,让他们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之下,与凡尔纳一起在非洲作一次旅行,将自己的想象力和理想一起放飞。
◎作者简介◎儒勒·凡尔纳(1828-1905)法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写过八十部小说,发表过好几部科普读物。他所写的故事极富魅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又是一位预言家,他在作品中提前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就预想到某些极其令人惊异的科学发现。凡尔纳的读者群有两种:即青少年和爱好科学的成年人。他的科幻小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有的科学家还对小说中的天文数据进行验算,检验其准确度。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某些科学数据居然与他在书中预见的还有着某种惊人的巧合,可以说这个预言大师在冥冥之中还关注着我们现今的科学发展。◎译者简介◎李建英李建英,1958年生,浙江金华人,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后赴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留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研究方向:法国文学、比较文学。
克莱孟梭事件 内容简介 《克莱孟梭事件》前面一部分写的是小仲马自己的经历,克莱孟梭几乎就是小仲马本人。同样是一个缝衣女工的母亲,为不知其名的父亲抛弃,含辛茹苦,...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全泽本) 本书特色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编辑推荐:永恒经典,一世珍藏。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全泽本...
猎人笔记 本书特色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的著名作家,一位卓越的、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他以圆熟的技巧、细腻的心理分析享誉欧洲文坛。《猎人笔记》是他的一部现实主义...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1887年出生于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简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3)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所走过的
皮兰德娄中短篇小说选-(图文链接读本) 内容简介 《皮兰德娄:中短篇小说选》打破传统的插图形式,将作家与作品、历史与现实有机地链接。大量珍贵的图片,展示历史风貌...
聪明漂亮的利蓓加出身于贫穷的画师家庭,从小父母双亡,在平克顿女子学校受尽歧视。离校后她凭着美貌和机智,不择手段地猎取金钱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是松浦弥太郎给所有内心怀抱“不安”与“寂寞”的朋友的19封关乎人生的信。我们总是对未来感到不安,害怕
罗生门 本书特色 《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yi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
《实施超越预算(第2版)》内容简介: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敏捷、精益、创新与创业四大浪潮席卷而来,在这个高度不确定的当下,科
法国海军军官“我”随舰来到日本长崎,按当地习俗,把菊子姑娘“租”来当临时妻子。小说围绕这一租妻故事,细致地描绘了“我”与
双城记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被人秘密囚禁十年的囚徒在狱中含血带泪写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并要求向仇人清算,而十多年后这封控诉书恰好控诉了自己无辜的女婿。双城记...
鬼 本书特色 《鬼》小说毕竟对俄国上层官僚和贵族资产阶级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现状不无裨益。另外,作者在心理分析和情节安排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其...
傲慢与偏见 本书特色 外文译本的不断推陈出新并不意味对前人翻译成果的否定或贬低,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用更贴近时代的语言重新表达。试问,现在的年轻读者还能去看上...
这本诗选收入诗人的四部诗集。《故事诗》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孟加拉文叙事诗集;《吉檀迦利》是英文宗教抒情诗,它以形象化的艺术手
【直人】患有“早衰症”。头发花白。最多只能活到30多岁。家境优渥。不炫富。腼腆害羞。善解人意。渴望未来。【阿润】班上才子。
“LonglivetheKing!”(一语双关,既是“国王万岁!”,又是“斯蒂芬·金万岁!”)美国《娱乐周刊》在《写作这回事》出版之际大
童年 本书特色 高尔基人生三部曲俄语文学中的典范动人心弦的励志经典解读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震撼人们心灵的精彩华章童年 内容简介 小屋里,一片昏暗。父亲穿着白衣,直...
《简·爱》内容简介:《简•爱》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书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
《一个人的遭遇》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二十七篇左右短篇小说,其中以《一个人的遭遇》最为著名。肖洛霍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