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如来藏

细说如来藏

作者:谈锡永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5

评分:9.1

ISBN:978730807589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谈锡永,笔名王亭之。广东南海人。童年随长辈习东密,十二岁入道家西派之门,旋即对佛典产生浓厚兴趣,至二十八岁时学习藏地密宗,于三十八岁时,得宁玛派金刚阿阁梨位。1986年由香港移居夏威夷,1993年移居加拿大。 早期佛学著述,收录于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近期著作多发表于《内明》杂志,并结集为《大中观论集》。通俗佛学著述结集为《谈锡永作品集》。主编《传统文化典籍导读丛书》,并负责《金刚经》、《四法宝矍》、《楞伽经》及《密续部总建立广释》之导读。其后又主编《宁玛派丛书》及《大中观系列》。 所译经论,有《入楞伽经,》、《四法宝矍》(龙青巴著)、《密续部总建立广释》(克主杰著)、《大圆满心性休息》及《大圆满心性休息三住三善导引菩提妙道》(龙青巴著)、《宝性论》(弥勒著,无著释)、《辨法法性论》(弥勒造,世亲释)、《六中有自解脱导引》(事业洲岩传)、《决...

()

作品目录

自序
上篇 甚深秘密如来藏
前言——关于如来藏
一 何谓如来藏?
一个譬喻
无处不在的生机
智识双运界
“双运”譬喻一双手
在“智识双运界”中生活
小结如来藏
二 识境随缘自显现
随缘自显现
先谈“自显现”
再谈“随缘”
三 成立如来藏
为何要成立如来藏?
佛家的“四理”
法身功德的三分
佛法身周遍
真如无差别
具佛性有情
小结法身三分功德
四 如来藏与缘起
说缘起义
“恶取空”与“善取空”
缘起内义
五 四重缘起——如来藏的现证
空性与缘起
四重缘起观
(一)总说
(二)业因缘起
(三)相依缘起
(四)相对缘起
(五)相碍缘起
中篇 哲学东西
用如来藏评价西方哲学
一 苏格拉底
二 柏拉图
三 亚里士多德
四 彼罗、伊壁鸠鲁
五 芝诺
六 一千年的欧洲黑暗时代
七 普罗提诺
八 笛卡尔
九 斯宾诺沙
十 洛克、贝克莱与休谟
十一 伏尔泰与卢梭
十二 康德
十三 黑格尔
十四 叔本华
十五 尼采
十六 边沁
总结
下篇 四重缘起庄严 白螺珠
前言
缘起与超越
由“八不”说缘起
(一)青目“四门”
(二)相碍缘起
(三)相对缘起
(四)相依缘起
(五)业因缘起
证般若体性
一 赞礼
赞礼缘起果
赞缘起道
赞基道果
二 缘起
总说
(一)龙树说缘起
(二)弥勒说缘起
(三)结语
别说
(一)别说相碍
(二)“四门”离相碍
三 归结
结成
喻结
余论

又跋
后记(一)
后记(二)(邵颂雄)
· · · · · ·

作者简介

谈锡永,笔名王亭之。广东南海人。童年随长辈习东密,十二岁入道家西派之门,旋即对佛典产生浓厚兴趣,至二十八岁时学习藏地密宗,于三十八岁时,得宁玛派金刚阿阁梨位。1986年由香港移居夏威夷,1993年移居加拿大。 早期佛学著述,收录于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近期著作多发表于《内明》杂志,并结集为《大中观论集》。通俗佛学著述结集为《谈锡永作品集》。主编《传统文化典籍导读丛书》,并负责《金刚经》、《四法宝矍》、《楞伽经》及《密续部总建立广释》之导读。其后又主编《宁玛派丛书》及《大中观系列》。 所译经论,有《入楞伽经,》、《四法宝矍》(龙青巴著)、《密续部总建立广释》(克主杰著)、《大圆满心性休息》及《大圆满心性休息三住三善导引菩提妙道》(龙青巴著)、《宝性论》(弥勒著,无著释)、《辨法法性论》(弥勒造,世亲释)、《六中有自解脱导引》(事业洲岩传)、《决...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斯宾诺沙稍为谈论一下斯宾诺沙(BaruchSpinoza,1632一1677)。他可以称为人格完美的哲学家。他是犹太人,住在荷兰。当时在欧洲,荷兰可以说是最宽容的国家,言论相当自由,然而在这里,他却因为对神表示一些怀疑,便遭驱逐出教会,这也等于被驱逐出犹太民族。在驱逐前,教会提出过一个条件,假如他肯接受一定数量的年金而不再提出怀疑,那就大家相安无事,可是他却拒绝了。那时,他还只是个24岁的年轻学者。经过一次企图谋杀,他不得不躲在阿姆斯特丹的市郊,借一间房间居住,房东虽然是基督教徒,却跟他如鱼得水,所以后来房东迁去海牙,他亦跟着去,彼此就像一家人一样。他靠磨透镜片维持生活,镜片的微尘令他得到肺病,44岁那年平静地病逝。他将所有手稿托给房东,请他交给一家出版商。在此之前,他拒绝过一些年金,包括路易十四提出的丰厚年金,附带条件是将他下一部著作献给这位国王。此外,他还拒绝了附有条件,所以在他生命后期其实并非十分寂寞,只是他实在淡泊名利。他在著作中就明确表示,人的快乐与幸福就在于不受名利束缚。这真像中国哲学的“淡泊以明志”。他在《神学政治论》(TractatusTheologico一Politicus)中,指出《圣经》充满错误与矛盾,以及许多不可能,因此有许多奇迹发生,有上帝再三出现。他说:“《圣经》不是根据事物的第二因来解释事物,而只按照某些秩序和文体来描述事物,这些秩序和文体必须具有最大力量去促使一般人,尤其是未受过教育的人信奉宗教。”这种态度,自然会令基督教都视他为敌人。尤有甚者,他不管耶和华在《旧约》与《新约》中判若两神,竟将犹太教与基督教视为一体,这样焉能不开罪两教。然而他其实并没有歧视两教,他只将神与自然视为同体,两者都依从不变的法则。这看法符合佛家的思想,佛家从来没认为天人可以超越不变的法则——缘起。所以天国有战争,也有死...

——引自第117页


这就是由实际观修而作出的观察了。于观修时,立足于“相对、作用形成”的缘起有,由缘起有,才能破除一切法有一个“绝对、不依作用”的自性。所以宗喀巴大士在《佛法三根本要义》中才会这样说(依多识译):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这观修境界刚好跟如今流行的见解相反,他们以为,必须以自性空无才能消除实执、以现象实有才能消除虚无,这只是推理,不是观修。于观修中,唯有缘起有(现象实有)而无实有(如二取有),这是从有边来观察;唯有自性空而非缘起空,这是从无边来观察。因此,在世俗中,是“相对作用形成”的缘起有,而不是“无自性的缘起”,在胜义中,是“绝对不依作用”的自性空,而不是“缘起的性空”。一般的见解,一置于观修中即成混乱。于观察世俗时,便已经说“无自性的缘起”了,请问,刚刚成立由缘起形成的事物境界以作观察,又怎能立即说这成立事物的缘起,可以同时成立这缘起为无自性呢?接下来在谈唯识时,说到弥勒瑜伽行的四正加行,起初是“知本无所有,即证知唯识”的“有得加行”;然后才是“由证唯识故,知无一切境”的“无得加行”。一个“唯识无境”要由两个加行法来现证,为什么呢?因为于“有得加行”中是由相来观修,“无得加行”则由性观修,相与性的观修不可混乱,现在说“无自性的缘起”,则是在成立现象的同时混入自性的因素,故成混乱。同理,于观察胜义时,便已说“缘起的性空”,此际尚未在观察中超越这重缘起,如何能立即说这重缘起为空性呢?那亦是性相混乱。宗喀巴的观修则不同。他“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是由现象作观察,于观察中成立缘起有(现象实有),由是消除“二取有”与“名言有”的实执偏见(深一层次,则如由“相依有”消除“业因有”实执,是即由缘起超越缘起)。如是即由相而作观察,并未混入自性的因素来起观。他“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是由性作观察,于观察中,对一切法的...

——引自第59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