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经讲记

般若经讲记

作者:释印顺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0-6

评分:9.0

ISBN:978710107487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释印顺(1906—2005),当代佛学泰斗,博通三藏,一生游心法海,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佛学著作四十余种,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及《印度佛教思想史》、《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专著。印顺法师对佛教的教史、教理与教制作了广泛、深入、系统的梳理与阐释,建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成为汉语佛学研究的重要典范,受到海内外学术界、佛教界的高度推崇。

作品目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悬论 3
一 释经题 4
二 示宗要 12
三 叙传译 14
正释 16
甲一 序分 16
乙一 证信序 16
乙二 发起序 18
甲二 正宗分 20
乙一 般若道次第 20
丙一 开示次第 20
丁一 请说 20
丁二 许说 23
丁三 正说 23
戊一 发心菩提 23
戊二 伏心菩提 28
戊三 明心菩提 31
己一 法身离相而见 31
己二 众生久行乃信 33
庚一 问 33
庚二 答 33
辛一 戒慧具足 33
辛二 久集善根 34
辛三 诸佛摄持 35
辛四 三相并寂 35
己三 贤圣无为同证 38
庚一 举如来为证 38
辛一 正说 38
辛二 校德 40
庚二 举声闻为证 42
庚三 举菩萨为证 46
辛一 正说 46
壬一 得无生忍 46
壬二 严净佛土 47
壬三 成法性身 49
辛二 校德 50
丙二 劝发奉持 52
丁一 示奉持行相 52
戊一 问 52
戊二 答 52
己一 正说 52
庚一 化法离言 52
庚二 化处非实 53
庚三 化主无相 55
己二 校德 56
丁二 叹奉持功德 57
戊一 空生叹法美人 57
己一 深法难遇叹 57
己二 信者难能叹 58
戊二 如来劝行叹胜 60
己一 略叹劝行 60
庚一 正说 60
辛一 略叹 60
辛二 劝行 61
壬一 忍辱离相劝 61
壬二 佛说无虚劝 64
庚二 校德 65
己二 广叹显胜 66
庚一 正说 66
辛一 独被大乘胜 66
辛二 世间所尊胜 68
辛三 转灭罪业胜 69
庚二 校德 70
己三 结叹难思 70
乙二 方便道次第 71
丙一 开示次第 71
丁一 请问 71
丁二 答说 72
戊一 明心菩提 72
己一 真发菩提心 72
己二 分证菩提果 73
戊二 出到菩提 75
己一 成就法身 75
己二 成熟众生 76
己三 庄严佛土 76
戊三 究竟菩提 77
己一 圆证法身功德 77
庚一 正说 77
辛一 知见圆明 77
辛二 福德众多 80
辛三 身相具足 81
辛四 法音遍满 82
辛五 信众殊胜 83
辛六 正觉圆成 84
庚二 校德 85
己二 示现化身事业 86
庚一 化凡夫众 86
庚二 现化身相 87
辛一 相好 87
壬一 正说 87
壬二 校德 88
辛二 威仪 89
庚三 处大千界 90
辛一 微尘 90
辛二 世界 91
庚四 说无我教 92
丙二 劝发奉持 93
丁一 别明离相 93
戊一 应如是知见信解 93
戊二 应如是受持诵说 93
丁二 结示正观 94
甲三 流通分 9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悬论 101
一 释经题 101
二 释译题 117
正释 119
甲一 标宗 119
甲二 显义 125
乙一 正为利根示常道 125
丙一 法说般若体 125
丁一 修般若行 125
戊一 广观蕴空 125
己一 融相即性观——加行 125
己二 泯相证性观——正证 128
戊二 略观处界等空 132
戊三 结显空义 138
丁二 得般若果 138
戊一 涅槃果——三乘共果 138
戊二 菩提果——如来不共果 139
丙二 喻赞般若德 141
乙二 曲为钝根说方便 141
· · · · · ·

作者简介

释印顺(1906—2005),当代佛学泰斗,博通三藏,一生游心法海,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佛学著作四十余种,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及《印度佛教思想史》、《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专著。印顺法师对佛教的教史、教理与教制作了广泛、深入、系统的梳理与阐释,建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成为汉语佛学研究的重要典范,受到海内外学术界、佛教界的高度推崇。

精彩摘录

缘起法中,静不能离动,离动的静不可得;动也不离于静,离静的动相也不可得。来与不来,无非是依缘假合,在通达空性离相的圣者,是不会自以为不来的。

——引自第44页


依佛法,社会也只能在人类充分觉悟,提高人格,发展德性,社会才能完成更彻底的更高度的和平和自由。从合理社会-平等自由中,控制与利用自然界,才能真得其用。否则,像现代的科学,对于近代人类不能不说厥功甚伟,然因没有善于运用,利器杀人的副作用就随之生起,甚至引起世界文明被毁灭的危险。所以,人不能从解除自己身心上的烦恼矛盾下手,任何控制自然、人群的办法,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因此,我们要"度一切苦厄",应首先对自己予以改造。唯有这样,才能合理地根本解除人世间的痛苦。

——引自第104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