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

作者:(宋)郭熙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0-9

评分:9.0

ISBN:978710107525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作者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人,著名画家。《林泉高致》由郭思编述其父郭熙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而成。

《林泉高致》产生在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集中地论述了有关自然美与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郭熙认为,山石林泉胜景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他们不愿因渴慕自然风光而远离君、亲,面对山水画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充分领略自然山水的美,以解决“君子”厌烦世俗事务而又留恋功名的矛盾。用观画代替欣赏自然真景的所谓“卧游”的思想,早在南朝的宗炳就已提出。但宗炳是谢绝仕途的隐士,而郭熙却是为宫廷服务的山水画家。因此他对自然美的看法,既不同于宗炳,也不同于以纵情山水求得精神解脱的文人画家。

在绘画理论史上,郭熙最早明确而具体地提出,山水画家应当努力创造一种美的境界,使观者“如真在此山中”,产生可游、可居的感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境界的创造,又与表现山川“意态”的美不能分离,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惨淡而如睡”等说法,表明郭熙看到了山水的“意态”美,同人的感情与自然景物的交流密切相关。他和同时代的苏轼,都看到了诗画在意境上的相通点。郭熙还强调画家不应单纯模仿一家一派,也不应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景色,而应“饱游饫看”,广泛摄取山水美的“精粹”,而后加以熔铸创造,这和西方绘画中强调实景写生很不相同。郭熙在探求山水画的艺术美的过程中创立了“三远”说,即高远、深远、平远,在理论上阐明了中国山水画所特有的三种不同的空间处理和由此产生的意境美、章法美。

《林泉高致》存世的古版本有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和文渊阁本等。

作品目录

郭氏《林泉高致集》原序
山水训
画意
画诀
画题
画格拾遗
画记
许光凝序
附录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林泉高致集》
附录二
山水诀
山水赋
山水诀
画龙辑议
附录三
《宣和画谱·郭熙传》
· · · · · ·

作者简介

郭熙,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工山水。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善画,初无师承,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亦能自放胸臆,笔势雄健,水墨明洁。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如蟹爪下垂。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于画论方面亦有建树,总结出对四季山水的审美感受及山水构图三远法等。[1]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

精彩摘录

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此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圣益佳,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势益俊者也。

——引自第36页


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春景则雾锁烟笼,树林隐隐,远水揉蓝,山色堆青;夏景则林木蔽天,绿芜平坂,倚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水天一色,簌簌疏林,雁横烟塞,卢袅沙汀;冬景则即地为雪,老樵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冻云黯淡,酒旗孤村。风雨则不分天地,难辨东西,行人伞笠,渔夫蓑衣。有风无雨,但看树枝,有雨无风,枝叶下垂。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霭霏微,山光添翠,日近斜晖。小景则千山欲曙,轻雾霏霏,朦胧残月,气象熹微。暮景则山衔落日,帆卸江湄,行人归急,半掩柴扉。或烟斜雾横,或远岫云归,或秋江古渡,或古冢断碑。或洞庭春色,或潇湘雾迷。笔法布置,更看临期。山形不得犯,重树头不得整齐。若能留意如此者,须心于玄微。

——引自第130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