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流水终相逢

东西流水终相逢

作者:张西平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0年4月

ISBN:9787108033857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东西流水终相逢》内容简介

毫无疑问,乔治·卢卡奇(Georg Lukacs)是20世纪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作为席美尔(Simmel)和狄尔泰(Dilthey)的学生,他年轻时已蜚声欧洲文坛;他和马克斯·韦伯过从甚密,与恩斯特·布洛赫是同窗学友;他早年的《灵魂与形式》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开始;青年时期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则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20年代末期,他是法兰克福学派诞生的见证人,40年代中期他又是第一个对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批评者;他是托马斯·曼的最有力的支持者,又是布莱希特最强劲的对手;他的《审美特性》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巨著,尚未完成的《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如他的学生马科洛斯·阿拉马斯(Miklos Almast)说的,卢卡奇的“生活历程构成了一部从19世纪末到新马克思主义这一小段的欧洲思想史”。
张西平,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欧洲汉学史的研究工作。张西平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转向中西哲学比较和西方汉学研究,最终在海外汉学研究领域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本文集展示了他的学术理路。

作品目录

风雨骤
青灯黄卷写春秋
历史是自然的复活




在交流与会通中发现真理
为自己的生命而写作
现代化与现代性双重矛盾下的中国
交融与会通——民初中国基督宗教思想的改革与变迁





重新回到平等对话的起点上
追寻世界近代思想的起源
应重视对西方早期汉学的研究
进入中西语言交流之门
汉学研究三题
汉学和近代中国学术的转变
汉学对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意义
把海外汉学作为学术史去研究——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欧美汉学史之回顾
旧刊有新知
简议传教士汉学
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向往东方——莱布尼茨《中国近事》的思想文化意义
一、《中国近事》的出版
二、《中国近事》的思想文化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书写中国学术与文化——写在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之际
人文主义是外语大学教育的本质
一、回归人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二、文化自觉是外语大学的文化根基
三、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是外语类大学的新使命
中西文化的伟大相遇
在历史中探中西会通,在神圣中究天人之际
千古兴亡事
知音两三人
意大利:马可波罗的故乡
汉学的国度——读意大利汉学家白佐良、马西尼新作《意大利与中国》
认识西方文化的艰难步伐——读吴伯娅的《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
传教士汉学的重要著作——读来华耶稣会士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
明末清初中国天主教史研究的新进展——读余三乐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明末清初北京天主堂》
西方文献中的北京——写在《中国新史》出版之际
清代江南天主教史的一幅真实画卷——读《清初耶稣会士鲁日满常熟账本及灵修笔记研究》
汉学作为思想和方法论——从于连的《(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谈起
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启示——读钱婉约的《从汉学到中国学》
萨义德的《东方学》与西方汉学——读李雪涛的《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
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德国背景——读叶隽的《主体的变迁: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
康熙朝重要的来华传教士:傅圣泽
一、傅圣泽曾被康熙招入宫中和白晋一起研究《易经》
二、傅圣泽曾在康熙身边研究数学和天文学
三、傅圣泽是入华传教士中索隐派的重要成员。
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另一面——读《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跨文化视域中的德国汉学
“他者”眼里的中国——读乐黛云主编的《中学西渐丛书》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欧洲“中国形象”的塑造者
18世纪欧洲心目中的“乌托邦”
东方因素在西方思想的发展中
西方汉学与西方学术传承
中西初识
惊鸿一瞥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闲暇细语
德国漫步
波恩——贝多芬奏响命运交响曲
科隆——汤若望书写中德关系史第一笔
慕尼黑——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
汉堡——俾斯麦受封“铁血宰相”
柏林——马克思静观家乡巨变
海德堡——海德格尔孕育了哲学玄思
法兰克福——歌德写出不朽的诗篇
梦归自然:由德国橱窗中的稻草所想到的
中秋夜我们相识又分手
古城庞贝小记
莱顿汉学研究院图书馆略记



罗马访书记
罗马抒怀
圣城罗马
Bad
Kreuznach的圣诞之夜
Bamberg小记
声尘寂寞系恒常——记徐梵澄先生
荒江野老素心人——《国际汉学》编后记小汇
《国际汉学》第5期编后
《国际汉学》第17期后记
那拉提草原随想:五彩的感觉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