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意识形态史论

新中国意识形态史论

作者:侯惠勤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1-01-01

评分:5分

ISBN:9787212040635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新中国意识形态史论 目录

导论 总结历史经验所必须遵循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一、总结历史经验必须从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出发
二、总结历史经验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总结历史经验必须重在弄清问题、分清思想和提高认识
**章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历程
一、在彻底实现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完成向社会主义转向的意识形态建设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贡献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探索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及其意识形态价值
第二章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尝试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一、苏共“二十大”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指导思想的转折
二、毛泽东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蓝图的两根轴线: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
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和对人民公社运动的理论反思
四、反右倾斗争中的严重失误和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的形成,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冲突的加剧
第三章 “左”倾思想路线迅速发展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触发“文化大革命”的文艺批判运动和“五·一六”通知
二、林彪集团的政治野心及其唯意志论哲学
三、“四人帮”的斗争哲学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破坏
第四章 真理标准大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
一、思想大解放的底蕴:在坚持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二、理论联系实践的真谛:“结合”是如何可能的
三、解放思想的党性前提:在道路问题上全党要坚定不移
第五章 意识形态的当代走向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
一、不能有“两个邓小平”的误读
二、“非意识形态化”的由来及其挑战
三、寻找新的结合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变革
四、铺设合作对话的平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五、不许触动底线: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坚定性
第六章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
一、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得失
二、我国意识形态的新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三、意识形态的排他性与包容性关系上的突破与挑战
四、意识形态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关系上的突破与挑战
五、意识形态的集团性话语与个体性、人类性话语关系上的突破与挑战
六、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大众性关系上的突破与挑战
第七章 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
一、意识形态的变革不同于“科学革命”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立场的关键
三、必须把握信仰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四、“中国模式”问题和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五、旗帜与话语权
……
第八章 新中国意识形态发展中的文化问题
第九章 新中国意识形态发展中的资本主义问题
第十章 新中国意识形态发展中的思想路线问题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理论创新问题
第十三章 改革开放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问题
第十四章 我国社会意识领域变化趋势与关键性问题
第十五章 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
结束语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

新中国意识形态史论 内容简介

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意识形态建设是这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通过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化过程的研究,使我们更加清楚地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未来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启迪。

新中国意识形态史论 节选

一、意识形态的变革不同于“科学革命”说起变革、创新,人们往往不加区分地套用同一界定、同一模式,其实大谬不然。卡尔·波普尔关于假说-验证(证实或证伪)的模式之所以受到严厉批评,库恩的科学革命“范式转换”说之所以后来居上、风头更劲,就在于假设和经验证明(或否证)之间的关系的确不是直线式的。而如果突破实证科学的藩篱而扩展到意识形态,则情况更为复杂。换言之,意识形态的“范式转换”较之科学革命中的“范式转换”要隐蔽和温和得多。实证科学基于客观知识的共同背景和追求,因而其“范式转换”表现为外扩式的跳跃以致“断裂”的更替形式(历时性),即一个知识体系取代另一个知识体系,其呈现的特点是新陈代谢、破旧立新;而意识形态的革新则不然,作为相互对立的利益集团的思想工具,只要该利益集团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其“范式转换”就必然是以固本强基为前提,因而一般表现为内敛式的自我拓展和包容(共时性),即体系内部的自我更新和转换,其呈现的特点是“返本开新”、“温故知新”。所以,不能把熊彼得的“创新”观念简单地移植到意识形态上,这不是一个“毁灭性的创造”过程,而是在坚持前提下的自我更新。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更新,必然要体现“一以贯之”的脉象,这是国家基本制度稳定的前提。特殊地说,近代以来意识形态日益显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作为新国家制度架构的观念基础而具有先导性;二是作为现代国家的“软实力”而具有核心性。说到底,意识形态已成为现代国家的道义基础和权力核心,因此,主流意识形态的变革就更具全局意义,更需谨慎从事。就**点而言,至少从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意识形态就不仅是革命的舆论准备,而且是新社会制度建构的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的真正革命其实都是意识形态革命。“1776年这一年,是由于两件分开但密切相关的事情而著名:在美国有《独立宣言》的签署,在英国则有《国富论》的出版。……两者都是共同的思想与情感潮流下的产物,而且都是源自十七世纪末叶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先知洛克的著述。由于《国富论》是以清晰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论来反映自由主义的舆情,因此这本书即象征着现代*早的一个意识形态时代的来临。……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