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当代诗人蔡其矫致邵燕祥、公木、舒婷、谢冕、王炳根、陶然等文艺界友人的书信160余封,起讫时间为1973年8月至2006年10月。
《蔡其矫书信集》收入了当代诗人蔡其矫致邵燕祥、公木、舒婷、谢冕、王炳根、陶然等文艺界友人的书信160余封,也只是他信件的一小部分,远不到总数的几十分之一,无法观其全貌,但是,却也可以窥见诗人的一些想法。这本《蔡其矫书信集》和香港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蔡其矫诗歌作品评论选》,可以组成相对比较完整的蔡其矫研究资料。蔡其矫生前备受冷眼,身后当也不会在意名声;我们仅在此献上一瓣心香,以供诗人在天之灵。
“大象人物书简文丛“总序
李辉
人总是在矛盾状态中向前走着
电脑、互联网……一种又一种新的写作工具、交流手段,给我们带来便利,带来兴奋,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失落,带来感伤,十多年前,我曾撰文为电脑写作将使手稿消失而感到遗憾。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电脑写作,未来的人们不仅很难欣赏到诸多作者各具特色的墨迹,更难以从字句的修改来了解作者思想的脉络以及行文风格的形成。
当发出如此感慨时,我还没有想到,互联网这一更为便利、快捷的通信方式,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伊妹儿”——一种全新的鸿雁传书,继电话之后,在更大程度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流习惯。
上网的人们,仍在写信,仍在相互倾谈,但已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情緒波动的过程,风格各异的笔迹,被千篇一律的印刷体所取代;书写信封、张贴邮票的亲切,被键盘清脆的敲打声所取代;等待邮差敲门的焦急,拆开信封的激动,躺在床上一页一页翻阅的悠闲,被电脑显示器上的随时出现的字母和数字所取代——一切都是全新的形式,全新的体验。
不必伤感,不必失落,新的交流方式*终也会形成一种新的书信文化,在这一点上,我很乐观。
不过,正因为如此,传统的书信方式更值得我们重视,更值得我们尽可能地予以关注。这便是推出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的初衷。
在这套书之前,我还主编了一套“大象人物日记文丛”,为它写序时,正是2003年4月下旬北京SARS肆虐的时候。今天,又为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写序,恐惧与危机似已过去。短短两个多月,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每个人都经历了难忘的日子。想必如同有不少人会把自己的感受写进日记一样,我相信也有不少人用传统的书信方式和新的“伊妹儿”方式,向亲朋故旧描述了各自的心理历程和现场目击。许多年后,它们如果有机会发表,部将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反映。
书信与日记一样,是*具个人化的写作之一。原本意义上的书信——如同日记——不是为了发表(一些公开信除外)。写信人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地与一个既定对象倾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无巨细,均在信中于是,岁月流逝而去,留下来的私人通信,往往就成了个人生活、社会风情、历史变迁的真实记录。将这样的书信整理出来予以出版,就有可能使文化积累、历史记录多一些角度、多一些细节。同时,一些书信因作者的杰出才能和丰富修养,还有可能在文学创作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率先推出的是几位作家的书信,它们是巴金的《佚简新编》、胡风的《致路翎书信全编》、路翎的《致胡风书信全编》、萧军的《家书》、孙犁的《芸斋书简续编》、黄裳的《来燕榭书札》。以后,作者队伍将逐步从文学界向其他方面扩展。
应该特别说明一点,本套丛书以及日记丛书书名,均冠以“人物”而非“名人”,一字之差,其实预示着选题拓展的可能。重视名人,但不限于名人,不同领域的不同人物,他们的书信或者日记,只要有历史价值,都将列入其中。我向来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原始记录的整理出版,我们对一代又一代人物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脉络的认识,对历史细节的认识,才有可能更接近于客观真实。在这一点上,星星点点的搜寻、发掘、整理,虽不像振聋发聩的鸿篇巨论那样容易引起轰动,引起关注,但在解读历史、认识现实方面,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这也是我为何一直对史料情有独钟的缘故。
很高兴得到大象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在推出“大象人物日记文丛”的同时,也推出这套书简丛书。
是为序。
二00三年七月六日于北京
致安安(二封)
一九九九年一月九日——一九九九年二月三日
致白连春(一封)
二○○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致曾阅(六封)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一九九七年四月十八日
致公木(四封)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日——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六日
致宫玺(二十九封)
一九七九年九月三十日——二○○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致古剑(二十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日
致林莽(一封)
二○○三年四月十日
致宁字(四封)
一九九五年——一九九九年二月十四日
致邱景华(十九封)
一九九三年八月十六日——二○○三年三月二十一日
致邵燕祥(十四封)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致舒婷(二封)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九八八年一月十八日
致苏展(二封)
一九八○年四月三十日——一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致陶然(二十六封)
一九八○年六月十七日——二○○六年十月十四日
致王炳根(五封)
二○○一年三月十五日——二○○三年八月五日
致王永志(二封)
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九日——二○○六年十月三十日
致谢冕(一封)
一九××年一月二十一日
致谢宜兴(三封)
一九九一年十月三十日——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三日
致许雁影(四封)
一九八九年一月四日——一九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致周佩红(二封)
一九八○年二月四日——一九八○年三月二十七日
致子张(十五封)
一九八九年六月十二日——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后记——陶然
辜健兄:十一日晚来信我二十九日收到。在上海我建议你寄你报的副刊给谢冕,交换他们出的《诗探索》,这是可以做到的,双方都有利。你来信中要我写信给谢冕,在我有点难,因为我和他不是很熟,而且是寄国外要求的,这话难于出口。因此踌躇未能即复。十二月我复召到福州学习一星期,不想又因为检查身体多住了半个多月,元旦也在福州过,至一月十一日才乘飞机返晋江,今天(一月十七日)又收到你(一月九日)来信。在福州到马宁家追问你去年寄给我作品的事。他说是让他夫人拿到收发那里,那时四月我正在福州东湖宾馆开会,收发是否送去也无从查问了。那天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招待所和我谈话的是女同志,叫周佩红,刚从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在上海业余大学。她写我的三篇评论,刊在《诗探索》、上海《文学报》和安徽《艺丛》,可惜我都未留剪报。台湾的诗读过一些,有些如杨唤等人,继承大陆三十年代诗风,我比较喜欢。还有四十年代就在国内写诗的老现代派,他们的功夫颇深。但有些台湾后起之秀,对西方的影响未能消化,又过于卖弄文字技巧,缺乏真情实感,都难于卒读。我目前还在经常研究台湾的现代诗,可惜所得甚微。也在搜集欧美的现代诗,真正喜欢的也不多。上海照的相片,承你赠送,十分感谢!希望你即刻给谢冕写信,并寄你们的副刊,他的地址可写北京日坛路6号《诗探索》编辑部。我可以把我手头剩有的两本《诗探索》寄给你,并把《生活的歌》随附。希望回赠画册。《歌声》是写一个业余的女高音歌手,她有一段缠绵的恋爱史,现在她也写诗,三月《福建文学》女作者专号有她十几首,署名秋筱。关于我的诗的评论,乃贤比我关心,每次都寄给我剪报,但我未能保管好,东放西丢,至今所剩无几,一定不如乃贤给你复印的多。我是主张诗重质不重量。我写的多,发表的少。有些放几年甚至十几年才拿出来。如你提到的《歌声》,也是收入《福建集》才算首次发表,它写在1974年。《天宝蕉园》写在1962年,也是在《福建集》首次发表。我觉得接受传统非常重要。到现在我还在研究旧体诗词。艺术就是艰难。不断追求、失望,再追求、再失望,以至于无尽痛苦你读《福建集》序和《生活的歌》前言,大概就会明白我关于诗的主张。祝新年好!其矫一月十七晚[1983]古剑先生:十几年来我局限于下层,手头图书极少,也与资料机关毫无联系,所以你从前来信提出的要求,我无法答复。二十年来国内文艺界,一直在动乱中,有谁能潜心做研究工作?图书馆的书,经过“文革”后,所存已不多,何妨[况]大都不出借,这大约是你难以想象的。你与厦门通过信,难道他们不告诉你这一情况吗?严阵的《江南曲》并不难找,但是不能邮寄。诗人生平,解放以后的都未见过。闻捷的《天山牧歌》,即使在国内,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他后期的诗,如《我想念北京》倒比较为读者留意。有些未出诗集的人,如饶阶巴桑,倒很有特色。他是西藏族战士,大约后来当了排长。他的诗有藏族民歌的精华,比较自由,很有艺术感染力。“现代诗”只要有内容,就能存在。国内诗的销路也是差的。*畅销的印数也不多。写评论性的文章,不一定要谈生平。*要紧的是要有独自的观点,不可人云亦云。对于诗,尤其如此。你看雨果、雪莱等人诗集的序言吗?那才是好评论!宣传诗歌,永远有意义。诗和时代的关系,不能从政治上去看,何况现在人们总是把政治看得太狭窄了!对于美,对于自然,对于友情,对于人生的各种常情实感,难道不是人人需要了解的吗?一切诗歌都是抒情的。问题在于艺术性。好诗,都有普遍性。选诗,*重要史少而精。不受任何观念的束缚,不求全,不求大。评诗,也是朴素*美。预定为十,不一定非出到十不可,有一本是一本,只要扎实,总有结果的。要资料,只有向图书馆进攻。读者不见得对诗人生平有兴趣。事情都要先去做,然后知道它的规律,预想的大都是错误的。匆复。问好!其矫三月三日[1983]……
蔡其矫(1918-2007),诗人,1940年至1942年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教员;1945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军事报导参谋;1949年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东南亚科长;1952年至1957年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教员、教研室主任;1958年汉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部长;1959年福建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副主席、名誉主席、顾问。
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 本书特色 《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这本书中,作者考察了许地山、林语堂、苏曼殊等作家作品与宗教的联系,另从东西方文化比较视野出发,对鲁迅...
吴伯箫散文选集 本书特色 《吴伯萧散文选集》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吴伯箫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不敢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书特色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问世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一时间,模仿霍尔顿的言行举止成为一种时尚,风衣和反戴的红色鸭舌帽成为美国的流行街景...
人生的枷锁 本书特色 ★毛姆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与剧作家,他的作品取材广泛,洞悉人生,思想深刻,被誉为“会讲故事的作家”。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重要作品之一,...
郁达夫海外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原编成于一九八五年,正逢他在印尼遭日本宪兵队杀害四十周年,由于各种原因迟至一九九○年才出版,而刘尊棋先生为本书写的序文和我写的《新...
寻找更明亮的天空 本书特色 12岁的古尔瓦力生活在阿富汗东部的楠格哈尔省,父亲和爷爷相继在冲突中遇害。为了远离战争和苦难,妈妈将他送出祖国,他开始了九死一生的逃...
唐诗 内容简介 《唐诗》选取唐代诗人109位的诗作“述怀”、“野望”、“杳杳寒山道”、“入朝洛堤步月”、“在狱咏蝉”、“咏鹅”等共237篇。唐诗唐诗前言 诗歌是...
中国历代散文选(上)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散文选》是高等学校教材,本版是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后的补充修订本。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选我国历代优秀散文248篇(本书为...
一枝梧叶知秋声 本书特色 新韵古风皆得体,天心民意好斟诗。这本《一枝梧叶知秋声》由浩舸著,收入《秋色思咏》《下榻利顺德》《漫步元大都遗址公园》等诗歌作品。读了浩...
纪伯伦散文诗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内容简介 纪伯伦,黎巴嫩著名作家,一位少有的、既属于阿拉伯民族,又属于世界的文化名人。他同时受到阿拉伯文化和《圣经》的熏染,...
梦境烟尘-世界华人文库-张宗子自选集-[第二辑] 本书特色 《梦境烟尘》是张宗子的散文作品自选集。本书共分五卷,其中包括:《长城和广场》、《地铁、风雪和城市》、...
《论摄影(2018年版)》内容简介:苏珊·桑塔格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是美国声名卓著
唐诗三百首全集 本书特色 《唐诗三百首》自问世以来,注家蜂起。编者们在学习、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心编著了这本诗集》。本书逐一对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艺术成就...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本书特色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为黑塞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少年辛克菜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此书于1919年首版,署名是埃米尔·辛克莱,作...
托芙·扬松(Tove Jansson,1914—2001)是芬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画家。她创作的“姆咪谷”系列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真诚、善良和美的新奇世界。...
红楼小讲 本书特色 《红楼小讲》是周汝昌为普通读者讲解《红楼梦》的二部作品。主体部分曾连载于报纸副刊,结集成书后,颇为各界读者喜爱。再版后,作者特为新版撰作小序...
冷眼柔肠的巨人 本书特色 1.选本精良、翻译晓畅,首次推出打通东西方文化经典丛书;2.装帧精美、设计新潮,既适合收藏,亦便于随身携带阅读;3.名画配合名作,图解...
浅见洋二,1960年生。现为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主要著作有《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中国的诗学认识》(创文...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75:叶灵凤 倪贻德 滕固卷 本书特色 叶灵凤、倪贻德、滕固三人先后参加创造社,被称为“创造社的小伙子”。他们的作品有一定深度,格调讽喻,视野...
花街往事 本书特色 那些失落的、无奈的、穷困的、幸福的、平淡的、宁静的……普通生活;那些卑微的、疯狂的、纯洁的、勇敢的、怯懦的、猥琐的……各种爱情。花街往事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