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我的父亲高更》(保拉·高更/著)、 《诺阿,诺阿》(保罗·高更/著)于一体
保拉·高更眼巾的父亲&保罗·高更眼中的自己,等于完整的艺术家保罗·高更他放弃安逸的生活,四处流浪,三餐不继,只为向往心中的艺术;画作、雕刻均不受世人赏识,遭冷眼,依然执著追求理想;晚年多病缠身,依然为受殖民官员欺压之土著争取公道,甚至自办报刊,独自一人以九个化名写文……
《我的父亲高更》借由保拉·高更之笔,我们眼前的艺术家高更,这位天真的“野蛮人”,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了。我们得知,他的父亲曾经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一方是天性中追求原始、天真的艺术家,一方是要承担五个孩子的责任的家中支柱。到底何去何从 保拉·高更客观而直面的描述,让我们得知保罗·高更内心曾有过的苦痛与悲伤,以及为了艺术理想的坚韧与执著。文明从我身上渐渐地消失了。我开始简单地思考。我感觉对邻居只有一丁点憎恶了——更准确地说,我是喜欢他了。所有的动物和人类都无拘无束地生活着。这些快乐都属于我。每天早晨,太阳依然升起,光辉灿烂,我变得清心寡欲,文静和气。——保罗·高更
保罗·高更的家族中,父亲经常“缺席”。弗洛拉·特里斯坦(Flora Tristan,保罗·高更的外祖母)的生父,在弗洛拉还是婴儿时便去世了。阿琳-玛丽(Aline Marie,保罗·高更的母亲)的父亲,在阿琳不到二十岁时进了监狱。而克洛维斯·高更(Clovis Gauguin,保罗·高更的父亲)去世时,保罗·高更才两岁……
保罗·高更和他的丹麦妻子梅特(Mette Sophie Gad,1850—1920)育有五个孩子。埃米尔-高更(Emile Gauguin,1874—1955)是高更的大几子,在美国做了一名建筑工程师,他只拥有父亲的一件作品,一幅母亲的小素描。老二阿琳·高更(Aline Gaugum,1877—1897),死于肺炎。她是保罗·高更*喜欢的女儿,他曾为女儿写下《致阿琳的笔记》。老三克洛维斯·高更(Clovis Gauguin,1879—1900),一次手术后死于败血症。勒内·让·高更(Jean Rene Gauguin,1881—1961)排行老四,一位雕塑家和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他*著名的作品是为巴黎杜乐丽花园创作的陶瓷喷泉雕塑。而保拉·高更(Pola Gauguin,1883—1961)是小儿子,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艺术家和艺评家。
除了五个孩子,保罗·高更还有两个“私生子”,和情人生的。他和巴黎女裁缝(Juliette Huet,1866—1955)生下了杰曼·休特(Germaine Huet,1891—?),和塔希提女子泰瑚拉(Tehura)生下了埃米尔(Emile.Marae a Tai,1899—?)。
即便膝下儿女成群,保罗·高更仍是“缺席”的父亲,几乎没享受过天伦之乐。他和梅持的婚姻,维持11年后崩溃了,他们*后一次书信来往在1891年。在外人眼里,梅特从未理解过高更的创作欲望与艺术理想,她认为他放弃了共有的舒适生活,无数次的争吵加速他们的分离;外人眼中,高更*喜欢的两个孩子早天——阿琳·高更(Aline Gauguin,1877—1897)死于肺炎,克洛维斯·高更(Glovis Gauguin,1879—1900)在一次手术后死于败血症——是因为梅特潜意识不喜欢他们。至于“私生子”,更不曾获得他的丁点儿父爱。
在父亲“缺席”的日子,*为怀念父亲的恐怕便是保拉·高更了。他长得*像高更,以后又“子承父业”,做了艺术家,甚至连他的儿子保罗·雷内·高更(Paul Rene Gauguin,1911—1976),也成了一位著名的视觉艺术家、舞台设计师。正如书中所说,与父亲的短暂相聚,尽管父亲也许仅是把他当做*小的儿子,但在他心中,他不仅获得了父爱,自此更是把父亲深深记在心里,当做指引自己前行的方向标。1937年,他撰写了关于父亲的回忆录。除了童年的回忆、母亲等亲人的诉说、母亲保存的书信,保拉·高更还研究了李夫莱特出版公司出版的范·韦克·布鲁克斯翻译的《高更私人信件》及达德米德公司出版的露丝·佩科夫翻译的《高更致乔治·丹尼尔·德·蒙弗雷的信件》,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父亲。
借由保拉·高更之笔,我们眼前的艺术家高更——这位天真的“野蛮人”,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了。我们得知,他的父亲曾经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一方是天性中追求原始、天真的艺术家,一方是要承担五个孩子的责任的家中支柱。到底何去何从?保拉·高更客观而直面的描述,让我们得知保罗·高更内心曾有过的苦痛与悲伤,以及为了艺术理想的坚韧与执著。我们发现,保罗·高更在追求艺术的时候其实也不是那么绝情,他也需要家庭的温暖。高更一次次地写信请求梅特放弃一切来到他的身边与他一起追求艺术。画作卖出之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善妻儿的生活。尽管妻子总是以照顾孩子为由,或表现出对他的不理解,他也只是在信中埋怨几句,而后继续诉说对妻儿的思念之情……
不管保拉·高更是否美化他的父亲,我们都相信,那是他心中的父亲,一个可敬可爱、为了艺术献身的艺术家。而他的母亲梅特,似乎是冷漠了一些,但是这种冷漠,让她撑起了一个有五个孩子的家,现实让她不得不选择功利,选择放弃丈夫而选择孩子。如果高更能更好地换个角度去考虑她的感受与处境,也许就不会在阿琳死后断然与妻子断了来往。保拉·高更是理解他的父亲和母亲的,他就像一个急于向外人诉说的孩子,用笨拙而急促的话语表达久埋心中的情感——他爱他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在他心中同样伟大而可敬。
本书除了保拉·高更所著《我的父亲高更》,还在后半部分附上保罗·高更撰写的自传式散文诗《诺阿,诺阿》(Noa—Noa,塔希提语“芳香”之意),让读者能深入地了解一个真实的高更。《诺阿,诺阿》记述了当时42岁的他,为了心中的艺术理想,抛家弃子,离开文明的法国,前往南太平洋的孤岛塔希提寻找灵感,像野蛮人一样地生活、创作。《诺阿,诺阿》文字原始质朴、笔触清新动人,正如塔希提岛未经污染的环境、淳朴的风俗人情、明快的热带色彩……
巴黎洛雷特圣母院街五十六号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记载:一八四八年六月七日,画家高更诞生于此。像其他所有的巴黎街道一样,这条街上那个灰色的房子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突出这条信息的意义。若非这个日期,一个普通而细心的巴黎人都未必会注意这块牌子。
然而,当用年轻人的鲜血书就的革命日,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些为了信念而牺牲的年轻人身上徒劳的英雄主义的时候,高更的名字还是一个未知数。当革命的**声枪响使位于洛雷特圣母院街上的那个普通的窗户嘎嘎作响时,尤金-亨利·保罗·高更却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他的父亲克洛维斯·高更,出生在奥尔良一个从事店务管理的中产阶级家庭,有着坚定的共和主义观点。年轻的克洛维斯,于一八三零年这动荡的岁月中积极参与政治。作为一个政治记者,他从未获得过任何显赫的成绩,但在一八五一年,当路易·拿破仑发生政变时,拥护共和的他,被迫与家人——妻子阿琳·玛丽、五岁的女儿玛丽、三岁的儿子保罗——一起流亡。他们准备到秘鲁去,在那儿,他的妻子有几位有权势的亲戚可以投靠。然而天不见怜,在旅途中,他就因心脏病发而去世,被安葬在麦哲伦海峡。
我们只能画出保罗·高更的父亲即我的祖父及其家庭的模糊轮廓,这些轮廓,能够让人们大致看到他对儿子性格的某些影响。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出他鲜明的独立个性。也许我们会说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憧憬、对信仰盲目崇拜、兴奋的年代。刚刚发生在巴黎的那场革命使他焦虑不安。在匆忙前往秘鲁的途中,他所乘坐的那艘船不但行驶缓慢,船上还有一位易怒的船长。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切使他英年早逝。他在甲板上来回踱着步子,呼吸急促,一脸不耐烦。然而此时,他的幼子、我的父亲高更正在眺望浩瀚的大海,大口呼吸着永生难忘的清新的海风。当陆地出现的时候,他问:“爸爸,那就是秘鲁吗?”“不,我的孩子,我们还没走完一半的路程。”
而关于阿琳·玛丽及其家庭的信息更为充足而明确,尤其关于她的母亲,我的外祖母。外祖母的父亲莎萨尔,是波尔多的一个葡萄酒商,只知道他因为一次突发的嫉妒,就将妻子弗洛拉·赛莱斯廷·黛蕾丝·亨利埃特。特里斯坦打成了重伤,被判二十年苦役。他们之前曾有过三年甜蜜的夫妻生活,其后的十八年一直处于感情破裂的状态。弗洛拉·特里斯坦是一个不平凡的女人。一八零三年出生于秘鲁,父亲唐·马里奥·特里斯坦·莫斯科索是西班牙裔秘鲁籍官员、贵族,母亲是一位法国淑女。莫斯科索家族的历史与阿拉贡的博尔吉亚家族有些渊源。后来,皮萨罗将秘鲁变成了西班牙的一个省。这也正是他们全家选择前往秘鲁的原因。事实上,父亲的外貌和性格,与某个时期的莫斯科索家族中有印第安血统的一个混血儿有些相像。
据一位女士说,唐·马里奥的一个姐姐知道如何使用银版照相法,她让这件事变得更加可能。也没有必要去隐藏什么。相反,父亲高更如果知道的话,会为自己拥有博尔吉亚家族血统而感到自豪。他没有种族偏见。他对自己说:“回忆录!那就是历史!除了作者,其中的任何事情都非常有趣。他会告诉你他是谁,来自哪里。据卢梭讲,《忏悔录》可是内容十分严肃。如果我告诉你,我母亲来自秘鲁总督的阿拉贡的博尔吉亚家族,你一定会说我在吹牛;但如果我说我出生在一个流浪者的家庭,你肯定会瞧不起我;如果我告诉你我的父亲也姓高更,你会说我太天真;但如果我讲得更详细以证明我没吹牛,你肯定会冲我笑。”不一会儿,高更更直接而有力地补充道:“就像你看见的一样,我的生活非常忙碌,在生命旅途中不断逆流而上。如果你愿意,可以叫我粗鲁的船员。但我身上流着一个种族或两个种族的血液。”
……
文明从我身上渐渐地消失了。我开始简单地思考。我感觉对邻居只有一丁点憎恶了——更准确地说,我是喜欢他了。所有的动物和人类都无拘无束地生活着。这些快乐都属于我。每天早晨,太阳依然升起,光辉灿烂,我变得清心寡欲,文静和气。
——保罗·高更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
保拉·高更(Pola Gauguin,1883—1961),保罗·高更的小儿子,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
此书是我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的第一本散文集。作者用平实、真情的笔墨,向读者讲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些经历和感悟:重温了
本书包含着萨尔瓦多·达利真诚而未经删节的自白,从他童年和青春期的性经历,到他成为一名画家,一名超现实主义者,再到最出名—
英中文双语读本--罗丹论艺术 本书特色 罗丹的思想与作品,有高度一致的主题:忧郁、苦闷、伤感及其对命运的抗争……“至于我,真实的追求者,生命的窥伺着,我存着警惕...
《毛泽东传(1949-1976)》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逄先知、金冲及主编,共43章、130万字。它根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力求向广
梅兰芳全传-原创系列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李伶伶是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 本书曾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金陵文学...
《白描从入门到精通》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讲解白描绘制技法的基础教程,从白描用的工具讲起,介绍了白描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法。案
雷锋 本书特色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伟大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二十多年来,雷锋像一面鲜红的旗帜,飘扬在人民的心中,并且奇迹般地走向世界。普通一...
培根及其哲学--哲学史家文库 内容简介 中国学人治西方哲学,一般更喜欢德国哲学,而常常轻视或忽略英美经验论,总觉得它们“不够味”,其实这恐怕并不见得完全是好事。...
舒新城自述 本书特色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舒新城自述》表白舒新城先生自己关于教育的生活外,冀供给读者以三十五年间的一部分教育真实史料,故一切以率真为主。《二...
如烟如火话周扬 内容简介 周扬,20世纪30年代被鲁迅讥为“四条汉子”之一,那时他才20出头;50年代,毛泽东又严厉批评他“政治上不开展”;到60年代“文化大革...
岭南名人谭丛 内容简介 《蕴庐文萃》是广东人民出版社近期的重点出品之一,将荆鸿先生的名作《艺文丛稿》和《海桑忆语》中与广东历史文化相关的文史随笔,按题材分类,选...
胡适四十自述 本书特色在胡适看来,传记文学绝不可以小觑,它不仅可以使人看到活的历史,还“可以帮助人格教育”。本书就是胡适先生为自己写下的一部“自传性前传”。 ...
张宗逊回忆录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大革命的风暴、红旗插上井冈山、进军赣南闽西、反“围剿”、长征路上、转战敌后、巩固晋西北等。张宗逊回忆录 目录 **章 大革...
《短视频运营:从入门到精通(微课版)》内容简介:本书简短、直观、碎片化的短视频对媒体传播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移
魔戒的锻造者:托尔金传 内容简介 世上很少有作家如托尔金这般,作品既脍炙人口,又佳评如潮,历久不衰。他的小说迄今已售出一亿六千余万本,可说是奇幻文学的滥觞,然而...
杜月笙传-(全三册) 内容简介 这部《杜月笙传》,系上世纪50~70年代港台文坛知名作家章君穀的长篇纪实作品,经过详细釆录杜月笙身边门人、亲属、好友等口述的杜月...
本书以文献钩稽、版本对比、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理论研究、问卷调查研究等方法为基本手段,紧扣杨绛的学院派或学者型小说家兼小
暴君垮台以后-赫德逊自传 本书特色 《暴君垮台以后:赫德逊自传》是威廉亨利赫德逊的自传,在自传文学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杰作,被《朗曼英国文学指南》称为现代自传文学中...
本书收录晚年沈从文在湖南的三个演讲、与美国学者金介甫和助手王亚蓉的谈话及部分信札,内容丰富富深刻、鲜为人知。读者可以从字
国学大师丛书-张君劢评传 本书特色 《张君劢评传》是中国大陆**部全面评述张君劢思想与生平的研究专著。 张君劢,字嘉森,江苏嘉定人,哲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