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由日本伦理研究所创始人丸山敏雄编著。《幸福之路》内容如下:一个安宁、明朗、健康的家庭,其庭院里种植的树木花草也会色彩鲜艳、充满生机。如果家里每天争吵不休,种植的树木蔬菜也会遭受虫灾,大受其害。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幸的话,就有必要从明天开始,去感谢你的身体,同时对我们身边的一切心存感激,心存感谢幸福就会随之而来。
疾病对人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对不和谐生活的警告。它是以痛苦的方式出现,目的不是为了使人痛苦,而是大自然让人们生存下去的善意劝诫和严厉责罚。
孩子,就像演绎自己心灵的明星,而父母正是言传身教的导师。
人生无法重演,不能彩排,所以活在当下就必须了解人生的真谛。
他一生探求“人类应有的生活方式”,以*独到的见解深刻解读人类获得幸福的真谛。
视善为善则不会有不满,没有不满则会充盈,洋溢着满足。那样,人的生命就会充满活力。肉体作为生命的载体也就会充满活力,身边的境遇也同样如此。
你之所以能赚到钱是因为你让别人赚到了钱,否则,即使赚到了钱,也是一时之利,转瞬即逝。
苦难就如同铁门前燃烧着的熊熊烈火,从这里走过去“等待我们的是一片广阔的幸福天地”。
第三章 成就真正的人生
其一 道义的革新
如今,人们正在呼吁重建一个道义的国家。然而,社会发展到今日这种地步,并不是由于道义的堕落,而恰恰是由于依靠着脱离生活的、软弱的道德规则的缘故。就像战败之后注定要混乱,吃不饱肚子就无法守礼一样。
今天的社会现象并不是国民不遵守道义而导致的,而是因为他们只拘泥于那些一忙起来便难以顾全的道德礼法,没有发现除此之外还有更便捷的、更基本的道德规则。
日本在明治之初便规定了不准带刀,又合弃了武器,还通过了放弃战争的新宪法,跻身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前列。
虽然不断地修正需要繁琐手续才能通过的宪法和种种法律,但是却听不到制定正确引导人们生活方向的道德规则的呼声。
这样一来,岂不是外表穿着洋装,而道德却依然停留在长袖和服、铠甲、头盔等状态之中吗?
修身的本质
现在,如果提出修身的本质这_奇怪的话题,也许有人会诧异地睁大眼睛,但现实是残酷的,首先来回顾一下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吧。
大概从千百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反复灌输这种严格的、被称作“道德”的生活规范了。即便在明治维新以后,修身课也仍然作为*重要的科目而被列为学校教育中的各门学科之首。但是,这也是学生*反感的功课,老师也为此感到头痛不已。因为修身课的考试本身并没有严格的标准,教师不看试卷也可以给分,学生不看课本也能写出答案。
于是,修身课就成了老师、学生们偷懒的时间,而且年级越高,这种偷懒的现象越严重。等到考上专科或大学,修身课就干脆被取消了。
修身课是一门实践科目。教师总是一开口便说:“好好遵守!”。可是究竟有多少人能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呢?谁又能真正去遵守呢?这一点不用说,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如果数学不按照老师教的去做,就会因算错账而在经济上受损;地理学得不精,旅行时就会因弄错地名而遇到麻烦;语文学不好,错别字连篇,写信就会意思不通。
然而,有谁因不好好修身而蒙受损失或遭遇困难呢?人们往往认为:修身并不是和眼前的利害得失密切相关的世俗的东西,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品性而点缀的高雅的装饰品。
事实上,那些在学校里修身课成绩优秀、操守满分、品行端正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未必就一定会获得成功,而那些在学校里常挨批评、令老师头疼的孩子往往也会因出色的表现而成为杰出的人物。
难以遵守的道义
就是说,虽然遵守了修身规范,即道德。而在实际生活中,它的效果却体现得并不明显。不仅如此,世人还普遍认为:有时候遵守所谓的道德反而会吃亏。这就是到目前为止道义很难被遵守的原因。
可以肯定导致今天这种混乱局面的罪魁就是道德的薄弱性,对此有谁还敢提出疑义呢?。
我之所以敢于这样断言,是因为在明治以后,我曾有二十年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十几年的时间站在讲台上教书,经历了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因此感触颇深。我认为像这样软弱的、难以遵守的道德应当尽早地、明确地予以修正。
那么,为什么会导致今天这样的结果,以前的道德究竟错在哪里呢?
旧道德
过去在修身课上所教授的道德(旧道德),意思总是令人费解。不知是因其玄妙还是高深,总感到像是在云里、雾里一样虚无缥缈,到了具体场合就不知该如何去应对。尤其是处于繁忙而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如果处处想着是否符合道德的话,就难以处理眼前的事情了。
在听到“仁慈”、“正义”的说教时,虽然当时能够理解,可是实际应用起来又十分的困惑,不知怎样做是“仁慈”,如何算“正义”,令人感到它高深莫测、难以接近,且与我们现实生活和工作相距甚远。
首先,德目的名称就难以理解。教科书中罗列的德目,例如“廉耻”、“节制”等等,都是些晦涩难懂的词汇。像年代悠久的古董一样,难以鉴定又不实用。就如同拿足利义满将军(公元1358——1408年,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译者注)遗留下来的茶釜烧水或者拿某公赏赐你的玻璃器皿和面一样,极不协调。也就是说,道德的意义虽然重大、深远,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适用。
德福不一致
下面讲述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与幸福不一致的问题。被称为正义之士的人未必是个成功者,甚至会怀才不遇。就是说,正直的人不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道德与幸福是不一致的,有时看起来还恰恰相反。
可以说人生*大的不幸莫过于患病。关于道德与身体健康的不一致,一直很少有人置疑,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至诚之人为什么会生病?一心一意信守道义的人为什么会病魔缠身?那些清正廉洁、不收受任何贿赂之人为什么要一辈子过着穷困的生活?如果这是宗教大师、艺术家的追求,尚且说得过去,可是如果普通人也模仿去做的话,对社会进步没有丝毫帮助。
如果说世间一切不幸的根源是疾病和贫困的话,那么与这些毫无关联的道德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即便算是宝物,也只不过是失去实用价值的古董而已。
前几天,有一个人从东北某地赶到东京的中央本部联络事情。他要到山手县的大冢站附近去办事,可是嫌乘车麻烦,所以步行去了。足足走了四个小时才找到目的地,可是进去一看,要找的人已经等不及而去他的住所找他了。当然,对方是乘电车去的。
近来,据说一双鞋子居然卖到了几千日元,那么,穿着几百年延续下来的木屐上街又会怎样呢?在道德方面,类似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反复出现?这是否是道义失去了信用而受到忽视的原因之所在呢?
过去所说的道义是抽象的、概念性的、古典式的,远远脱离了我们今天的思维方法和生活实际。
新道德
我觉得:以往提倡的道义就像是高耸的山峰,屹然挺拔、优美壮观,然而一年中真正去攀登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多数的人只是驻足观望,空有赞叹之心而已。而山的底部却有着宽广的地基,即包裹着地球的地壳,它承载着世间万物及人类。这些生物一分钟也无法离开它。那么就应该创立一种像地壳般宽广的新道义,好让芸芸众生得以立足。
还有,过去的道德规范就像是衣服上的装饰花纹,富丽堂皇、引人注目,却与保暖毫不相关,而且多半都是后来才印到布料上去的。所以,布料的质地、耐用程度才是*重要的。这种犹如宽广大地、结实布料般的道德,就是我大声疾呼的新道德。
那么,新道德的内容到底是怎样的昵?它应该是一目了然,谁都能看懂,并且容易实践也容易遵守,实行起来非常自然,偏离就会马上受损、患病、影响其正常生活。它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必须适用于社会和集体生活。
它是符合人性的心理、生理,无论何时何地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连的大自然的法则,它不是人为胡编乱造,而是从自然中挖掘出来又使之通俗化的一种哲理。
总之,新道德是不分时间、地点,是全人类可以共同实行的、永久遵守也不会发生任何抵触的东西。它又极富建设性,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守之则幸福,违之则不幸,实行则健康,不实行会患病,是时刻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道德。
道德与幸福
对于我所提出的“正直的人不会生病”的“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那些固守旧道德的人一定不会相信。仔细想一想,正直的人会生病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人们之所以会置疑,是因为过去的道德所鬟括的范围非常狭隘,根本触及不到人的心灵,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的现象上而已。
例如,办事时心情忧郁、担心结果,这种心情在以前并不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人若怀着这种心态去办事,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只有心情愉快,一心一意地做事,才会有出乎意料的好结果,才会获得幸福。
人的心情与事业的成败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一点已经被无数的体验事例所证明。因此可以说,人要幸福地生活下去,必须以正确的心情去工作。
再进一步说,要健康地生活,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心态。所谓的正确,并不像是给石头穿上武士的长袍那样的拘谨、不自然。
自然、纯真、朴实、明快,这才是获得健康所必须拥有的心情。不自然的心情表现在生活方面就是:勉强办事、懒惰、慌慌张张、不情愿、过激行为等等。所有这些心态都是危害健康的杀手和导致体弱多病的祸根。想要找出活生生的证据,与其以病人为鉴,不如去观察健康人。那些身体康健之人一定都是饮食起居非常规律、行为检点、心境豁达、喜欢劳动的人。
让身体行动起来就不会胡思乱想,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运动或者钓鱼有益于健康,原因就在于此。那些把健康秘诀付诸实施的人才能延年益寿。关于这一点,年轻人应该像长者们好好地学习。
道德与幸福、道德与健康的完全一致是我们经过长期研究和体验所总结出来的不可动摇的真理。
……
丸山敏雄,1892年5月出生,1932年3月毕业于广岛文理科大学。日本伦理研究所创始人,第一日本任伦理研究所所长。创办了频波短歌会和秋津道会。1951年12月去世。著作有:《丸山敏雄全集》(共25卷)其中主要包括:《实验伦理学大系》、《纯粹伦理原论》、《人类幸福指南》、《育儿之书》、《人类的曙光》、《青春的伦理》。
書名:敦煌石窟全集‧法華經畫卷編者名:賀世哲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叢書名:敦煌石窟全集分類:藝術及音樂出版日期:
礼记-四书五经详解 内容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礼治思想的资料汇编。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
中国哲学史-(图文版) 本书特色《中国哲学史(图文版)》以哲学家张岱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史》卷中为“中国哲学史”撰写的条目为文本基础,提取重要内容配以阐释性...
清代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以伦理道德丶儒学经典和宗族为切入点的考察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本书是海外学者利用大量原始档案...
保罗书信:保罗生平和书信鉴赏(上下)卷 内容简介 新约中的保罗书信把耶稣基督的救恩、福音的真理,作一番细致而深入的阐明,使我们知道所信的耶稣基督,不但有恩典,也...
季羡林谈佛 本书特色 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发展状况,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及语言问题,佛教传入中国及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印在佛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本书系统收录了...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8-(全2卷) 内容简介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2)》(精装)作者作为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科学...
印度神话 本书特色 在这一股难以抗御的“文化热”中,我以孤陋闻的“野孤”之身,虽无意随喜,却实已被卷入其中。我是一个有话不说辄如骨鲠在喉的人,在许多会议上,在许...
性格的塑造 本书特色《性格的塑造》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59岁时完成的一本书,书前附有w.贝仁·吴尔夫医学博士的精彩导读。作者搜集了阿...
宗教律法与社会秩序-以道教戒律为例的研究 本书特色 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本书分为前、后两编:前编,印度佛教,包括:佛时与佛后之教法、大乘之建立、大乘之发展等;后编,西藏佛教,包括:佛教如何传入
阮元的《经籍籑诂》,是应乾嘉考据之学的需要而产生的。清代考据不论是史学、法学、文学、术数或技艺,都要从“小学”——文字训
东方智慧的崛起-揭开人和宇宙的奥秘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松长有庆教授,是日本当代密教研究的巨擘,从密教信仰者、修行者的立场,以超然、客观的角度,打破宗派藩篱,引领...
功利主义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伦理学名著,它不仅对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清楚明白的阐明,而且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探讨了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全书...
印度之佛教 内容简介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
《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内容简介: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
时尚佛学 本书特色 为什么要称为“时尚佛学”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通信工具的发展,高僧大德也在用互联网及其他通信设备来弘扬佛教文化,净化人心;佛学爱好者在微...
性经验史 本书特色 《性经验史》是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在本书中,福柯试图勾勒出自16世纪末以来在用科学方法研究性的话语中规训身体的权力机制的历史...
本书通过对佛教律典及古代文献中有关佛衣及僧衣规制的考证,明确佛像衣着的种类、形制、披着方式等要素。同时联系古代印度佛像衣
文化名家谈佛录 本书特色 启功、季羡林、朱自清、任继愈、汤一介、舒乙等现当代数十位名家有关禅佛的精美短文,被精编成册,透过这扇小小的窗,可窥那方大大的景。1. ...